非遺破圈新路徑:沉浸式體驗助力活態傳承

9月13日至14日,一場以“明星互動賦能非遺”為核心的“奇遇小鎮”沉浸式文化活動在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舉行。活動將明星互動、非遺體驗與影視文化元素相結合,吸引眾多觀眾線上線下參與,為傳統非遺技藝在現代社會的活態傳承與創新傳播提供了新路徑。
現場觀眾。主辦方供圖
活動期間,青年演員陳都靈在現場互動環節中獲贈一款甘洛·彝族刺繡非遺手包——《絲路﹒花渡天香》。該作品由涼山彝族刺繡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阿西巫之莫制作,融合敦煌藝術與彝族文化元素,以絲路文明為靈感內核,採用金絲絨、小羊皮、核桃木及金銀線等材料,依托彝族傳統刺繡工藝精制而成。
“無論是配色還是紋樣都特別精美,也很百搭。”陳都靈拿著手包由衷贊嘆,言語間滿是對這項非遺技藝的喜愛與認可。她與甘洛·彝族刺繡的這場近距離互動,不僅成為連接這項國家級非遺與年輕受眾的鮮活橋梁,更讓“非遺四川 百城百藝”的魅力通過明星體驗進一步傳遞,為傳統技藝的當代傳播注入新活力。
陳都靈手持《絲路·花渡天香》甘洛﹒彝族刺繡非遺手包。主辦方供圖
活動核心體驗區域,多項四川非遺項目以“可看、可觸、可感知”的場景化形態呈現在觀眾眼前。區別於傳統非遺展的靜態陳列,蜀錦的經緯、蜀繡的針腳、綿竹年畫的色彩、江陽油紙傘的雅致……通過沉浸式布展與現實情境還原,讓觀眾在親手觸摸、親身參與的互動體驗中,切實感受傳統工藝流淌至今的當代生命力。
非遺盲盒成為本次活動備受關注的亮點。彭州白瓷佛手香插、新繁棕編蝴蝶、許家油紙傘、會理綠陶咖啡杯、羌繡發夾等非遺文創產品,借由盲盒這一創意載體,成功完成從技藝展示到生活美學的跨越。
本次活動通過精准把握年輕群體的文化心理,將非遺轉化為可感知、可共鳴的時尚符號,為非遺的現代傳播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與受眾廣度的實踐案例。這不僅是一場文化盛會,更是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機的精彩見証——當非遺融入生活、對話青春,文明傳承便始終充滿活力。(趙祖樂、實習生王雨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