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從“網紅”到“長紅”,長安路夜市憑啥持續出圈?

2025年09月09日16:34 |
小字號

傍晚時分,當城市的主干道逐漸被歸家的車流填滿,位於眉山城區一隅的長安北路,卻正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華燈初上,數百個攤位在劃定區域內有序支起,鹵味的濃香、炒貨的焦香、生煎包的熱氣交織升騰,與市民的歡聲笑語匯成一股撫慰人心的城市煙火。

市民往夜市聚集。

很難想象,這個如今秩序井然、充滿活力的“民生旺鋪”,曾因佔道經營、糾紛頻發、衛生堪憂成為城市治理的老大難。這場從“散亂差”到“民生旺”的華麗蝶變,並非一蹴而就的簡單整治,而是當地以黨建為引領,凝聚城管、交警、市場監管、街道社區等多方力量,探索出一條“社區召集、企業運營、多方監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新路徑的生動實踐。

過去時:直面“堵點”,求解治理之痛

長安路夜市的雛形,頗具偶然性。多年前,因城市主干道裴城路封閉施工,十幾戶以賣水果、小商品為生計的商販,自發聚集在裴城橋附近的人行道上臨時擺攤。通車后,出於便民和人性化考量的初衷,城管部門引導他們遷移至車流量較小的長安北路一處閑置路段。

然而,這片“無心插柳”的區域,在周邊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催化下,如滾雪球般迅速壯大。隨著攤販增至數百戶,一系列問題接踵而至:攤位分配“親疏有別”,少數人趁機亂收費﹔垃圾遍地,衛生保潔形同虛設﹔佔道經營導致交通擁堵,引發居民持續投訴﹔食品安全隱患叢生,讓消費者望而卻步。

“那時候,我們城管隊員光是調解攤位糾紛、疏導交通就要忙到半夜,居民關於噪音、衛生的投訴電話更是接連不斷。”曾負責該片區的城管隊員至今記憶猶新。

“不敢買路邊的鹵味小吃,擔心衛生沒保障,帶孩子散步都得繞著走。”家住附近的李女士也曾怨聲載道。

“九龍治水”卻難以形成合力,“管”與“放”的矛盾凸顯。城管、交警、市場監管、街道社區等部門雖頻繁介入,但單一執法往往治標不治本。一個共識逐漸形成:必須打破部門壁壘,凝聚合力,才能從根本上破解困局。

蛻變時:黨建“破題”,探索破局之方

面對這一棘手的“城市病”,東坡區通惠街道黨工委主動扛起責任,發揮“主心骨”和“黏合劑”的作用,牽頭召開由城管、交警、市場監管及商販代表共同參與的專題協調會。經過反復研討和思想碰撞,一套創新的“組合拳”方案最終敲定:由社區黨組織牽頭成立專業的物業公司,以市場化方式進行規范化運營管理,各職能部門則從“運動員”轉為“裁判員”,各司其職、協同監管。

2020年7月,以長安路夜市管理為核心業務的眉山安怡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從制度層面為夜市治理提供了合法的市場主體支撐。然而,新生事物的發展之路從不平坦。公司成立之初,便面臨著無資金、無經驗、無專職人員的“三無”窘境:公司賬戶余額為零﹔為贏得商販信任,管理團隊決定前兩個月不收取任何費用﹔公開招聘管理人員時,因薪資偏低而無人問津。

危急時刻,黨建引領的組織優勢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再次彰顯。社區黨組織一聲號令,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主動“補位”,利用下班時間義務承擔起夜市的管理工作。他們每天下午5點20分准時到崗,一邊和公安民警一同維護夜市秩序,一邊配合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為數百名商販逐一登記信息、核查健康証。

“那段時間是最難的,但也是最暖的。”長安路社區黨委書記龍玉成感慨道,“社區干部、工作人員和網格員一起,既要規范攤位擺放,勸導商販遵守規則,還要幫他們辦理相關手續。晚上10點收攤后,我們再跟著保潔員一起清掃垃圾,在11點前將道路恢復原樣。”

為最大程度減輕商販負擔,公司制定了極低的收費標准:固定攤位每天僅收1元,臨時攤位每天2元。即便400余個攤位全部擺滿,日收入也僅約500元,勉強覆蓋最基本的保潔開支。但正是這種黨組織帶頭、多部門聯動的無私付出和貼心服務,如春風化雨般,逐漸贏得了商販們的理解與認可:交警部門重新規劃了周邊停車位,增設臨時停車引導標識﹔市場監管局定期上門開展食品安全培訓,手把手指導商販規范進貨台賬﹔城管部門也變剛性執法為柔性引導,協助物業化解經營糾紛。夜市的經營秩序,在這股合力推動下,逐步走上正軌。

進行時:實干“落筆”,彰顯蝶變之效

隨著運營步入正軌,社區黨組織清醒地意識到,依靠社區干部臨時“補位”並非長久之計。2022年7月,在街道辦的指導下,安怡物業通過收資結余,成功聘請了經驗豐富的專業物業經理及多名專職人員,組建起秩序維護、保潔清掃、攤位管理等專業隊伍,實現了“專業人做專業事”。各職能部門則將監管重心下沉,形成“物業精細化運營+部門常態化監管”的雙軌並行長效機制。

一系列提檔升級的舉措相繼落地:物業公司將過去簡單的一次性夜間清掃,升級為“流動保潔+定點收集”模式,確保垃圾隨產隨清﹔對整個夜市進行科學規劃,重新劃分出小吃區、百貨區、蔬果生鮮區,避免交叉干擾﹔建立起一套公開透明的攤位申請、審核、輪換機制,徹底杜絕“人情攤”“關系攤”﹔仍然保持低收費標准,每個攤位每天收取攤位費2-5元不等。與此同時,城管部門不定期開展佔道經營專項整治,交警加強高峰時段的交通疏導,市場監管局則堅持每月開展食品安全突擊抽查,要求商販亮証(健康証)經營,對不合格商販責令整改,形成嚴密的監管閉環。

如今的長安路夜市,不僅環境整潔、秩序井然,更成為了帶動就業、蘊藏希望的民生福地。李碧奎的“李奎炒貨店”,便是這場蝶變的生動縮影。15年前,他還是個推著小車、四處躲避城管的流動小販。“那時候最怕看到穿制服的,整天提心吊膽,東躲西藏,生意根本做不穩。”自從入駐長安路夜市后,規范、穩定的經營環境讓他終於能安心扎根,憑借著貨真價實和扎實的手藝,積累了大批老顧客,如今已擁有了自己的固定店鋪,但他依然堅持在夜市出攤,單夜市一天的銷售額就能達到700-800元。“多虧了政府搭建的這個好平台,還有城管、市場監管局的規范引導,我才能把這個小生意一步步做起來。”李碧奎感慨道。

本地人李偉的“衢州鴨頭”攤位前,更是每晚都排起長隊。從事鹵味生意多年的他,從2020年便扎根長安路夜市。“眉山的場鎮我跑過不少,就這裡管理最規范!”李偉興奮地說,“市場監管局定期上門檢查我們的食材和后廚,物業幫忙協調攤位水電,城管、交警天天在維護周邊秩序,我們經營戶之間再也沒有了糾紛和干擾,我隻需要專心把品質做好就行了。”憑借著誠信經營和好味道,他每天新鮮現做的鹵味和鴨頭日均銷量分別達到200斤和260個。靠著這個小小的夜市攤,他不僅在眉山買了房、買了車,還雇了2名員工,間接帶動了周邊就業。

據統計,長安路夜市現有攤位440余個,商販800余人,涵蓋了大學畢業生、下崗職工、返鄉創業者等多元群體,創造的靈活就業崗位超1000個。

此外,在長安路夜市蒸蒸日上的發展中,“慈善夜市”活動應運而生。社區黨委倡議商販們通過捐款或捐物資的形式為轄區困難家庭、孤寡老人和殘疾人士送溫暖,並發動網紅攤位開通慈善直播間,將夜市煙火氣轉化為公益傳播力。

這一倡議得到了商販們的熱烈響應。“過去我們是‘討生活’,現在是安心‘謀發展’,能有機會‘獻愛心’,我們當然願意!”從昔日的被管理者,到如今主動回饋社會的共建者,商販們身份與心態的轉變,標志著長安路夜市的治理已經進入了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雙豐收的更高層次,一個溫暖的良性循環已然形成。

長安路夜市的成功轉型,正是黨建引領下多部門協同治理的生動范例。如今,從這裡探索出的“社區召集、企業運營、多方監管、群眾參與”基層治理新路徑,正逐步向外延伸。“讓老百姓有穩定營生,讓城市有溫度煙火,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龍玉成的這番話,道出了長安路夜市的初心,也指明了它的未來。

來源:微東坡

(責編:羅昱、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