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個變臉神技,帶去意大利
“唰!”隨著一聲干淨利落的響動,臉譜瞬間從黑色變成了金色。這個暑假裡,在成都閑亭茶館的戲台上,川劇表演依舊吸引著很多觀眾。一位海外歸來的年輕人,迷上了川劇變臉。
家住成都的侯忞幟,目前正在意大利留學。這個暑假,他選擇回國學習川劇變臉。跟隨川劇名師江上峰,小伙子一頭扎進了臉譜的世界。這份源於童年、跨越重洋的熱愛,讓他在酷暑裡天天堅持也不累不煩。就在很多人擔心川劇傳承問題的時候,傳統藝術已經在年輕一代人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侯忞幟身著變臉劇目服飾。實習生王孜萱攝
童年驚鴻一瞥 埋下川劇情根
“第一次在學校的舞台上看變臉,演員手一揮,臉譜就換了顏色,全場都著了迷,可就是猜不透其中的奧秘。”侯忞幟與川劇的緣分,始於小學時一場難忘的表演。從此,川劇變臉就在他心中種下了好奇的種子。無論是在電視戲曲節目裡,還是在現場表演中,每次看到變臉他都帶著“解密”的心態,結果卻是越看越糊涂,越看越崇拜。終於在今年暑假,這份深藏心底的著迷找到了實踐的出口。在家人支持下,他聯系上了閑亭茶館的川劇師父江上峰,利用回國時間開始了學藝之旅。
酷暑淬煉 汗水叩開藝術門
初見侯忞幟時,江上峰也曾有過猶豫。這個年輕人愛思考,但話不多,書生氣很濃。而川劇,特別是武生行當,講究的是“精氣神”,不僅需要懂思考,更要善於表達,尤其需要一股子剛勁和自信。
然而,今年夏天成都持續的酷暑徹底打消了師父的疑慮。地表溫度直逼40℃的“桑拿天”裡,侯忞幟雷打不動,每天准時出現在茶館練基本功。練雲手、走台步……汗水一次次浸透練功服。江上峰將這一切看在眼裡:“最熱的二十幾天,天天來,一句苦沒喊過。這份堅持,比什麼都珍貴。”正是這份在酷暑中淬煉出的毅力,贏得了師父的認可,也為他叩開了川劇藝術的大門。
侯忞幟在茶館隨江師傅練習走台步。實習生王孜萱攝
青春涌戲台 從“戶籍四川”到“川劇傳人”
在閑亭茶館,侯忞幟的堅持並非孤例。江上峰在採訪中感慨:“現在的家長們越來越支持孩子來接觸、學習傳統藝術了。這是咱們文化自信增強的生動體現!”越來越多的年輕面孔出現在這裡,或潛心學習,或已投身川劇表演。
川劇學徒鍛煉柔韌度。實習生王孜萱攝
侯忞幟也是觀察到了這一變化:“茶館裡有很多和我同齡的人學戲,甚至有比我小的都成了專職演員。” 置身於這股青春浪潮中,他對“傳承者”身份的體悟愈發深刻。當被問及自身變化時,他笑著說:“體能和心性都提升了,但更重要的是以前靠身份証說自己是四川人,現在能通過表演川劇來証明我是四川人,實實在在地傳承著這片土地上的文化。”從茶館裡蓬勃生長的新苗,到個體覺醒的文化基因,古老戲台正被這股青春動能重新激活。
雙軌傳承 川劇教育開新篇
如今這種自發的熱愛,有了專業教育的有力托舉。就在8月,全國首個戲曲類職業本科專業“戲曲表演(川劇)”在成都藝術職業大學落戶,標志著川劇人才培養進入高層次、體系化新階段。該專業創新設計“川劇+”課程體系,學生不僅學習傳統技藝,還需掌握短視頻創作、非遺文創開發等現代技能,培養“懂技藝、能經營”的復合型人才。同步推進的還有四川藝術職業學院“5+3”中高職銜接機制,通過名家傳戲、編劇培訓等項目,構建起“師徒相授+學院教育”的立體傳承網絡。
閑亭茶館的鑼鼓鏗鏘不息,變臉的“唰唰”聲裡,既沉澱著老藝人守護的根脈,也躍動著青春面孔的昂揚。這份在汗水中淬煉的熱愛,也正與時代同頻共振。全國首個川劇職業本科專業在成都高校開設,為川劇傳承鋪就了“師徒相授+學院深耕”的雙軌通途,讓這門傳統藝術的薪火光芒照亮了時代舞台。(劉海天,實習生張悅、王孜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