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處龍門山旅游帶,什邡、綿竹深挖“清涼經濟”
一座山的兩種“解法”

近日,游客在體驗蓥華大峽谷漂流。什邡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日,高溫持續,“清涼經濟”成為文旅消費熱潮。在德陽,龍門山旅游帶憑借涼意十足的峽谷、飛瀑、溪流、山景,吸引來眾多避暑游客。
在什邡,白天可到神瀑溝爬山觀瀑、蓥華大峽谷玩漂流,晚上可夜宿山中民宿﹔在綿竹,山林中圍爐煮茶、耍水……記者注意到,同樣是背靠龍門山資源稟賦,加快農旅融合,解鎖“清涼經濟”新的打開方式,什邡與綿竹卻各有不同“解法”。
親水
峽谷漂流反哺鄉村發展
“抓緊扶手!要沖坡了!”8月7日午后2點,什邡市蓥華鎮天寶村的蓥華大峽谷漂道上,身著橙色救生衣的游客在5144米的蜿蜒水道裡尖叫連連。橡皮艇在483.86米落差造就的激流中顛簸,濺起的水花將暑氣沖散。
蓥華山平均海拔1300米,夏季平均氣溫常年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近年來,蓥華鎮通過“生態+旅游”的融合發展模式,相繼開發出峽谷漂流、森林康養、水上樂園等多元業態。數據顯示,去年,全鎮文旅收入突破2億元,今年暑期,該鎮日均接待游客超萬人次。
客流逐漸增多,形成“溢出”效應。在距離漂流終點300米的天寶村,一家家閑置農房變身精品民宿,沿途車位一位難求。蓥華鎮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僅漂流項目就直接帶動就業2000余人,周邊200多家農家樂中,有70%由村民自主經營。
農旅融合的乘法效應在這裡體現。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當地將漂流部分門票收入反哺村集體,同時暢通農產品直銷渠道,讓山貨特產搭上旅游快車。“每年暑期,周邊農戶的獼猴桃、竹筍等特產銷量同比翻番。”蓥華鎮相關負責人介紹。
納涼
昔日礦區蛻變避暑勝地
在龍門山的另一側,綿竹市廣濟鎮雲蓋村也靠著地理優勢“賣清涼”。
“滋啦——”熱油下鍋,臘肉的香氣瞬間溢滿灶台。上午11點不到,雲蓋村涼棲山舍民宿廚房裡,老板蔡發蓉系著圍裙,麻利地翻炒著臘肉,“每天要做二十號人的飯,都是來避暑的客人。”
蔡發蓉對“做飯”並不陌生。這個熱鬧的避暑勝地曾是一片石灰石礦區。蔡發蓉曾是礦上的炊事員,她的丈夫就在礦上擔任礦車司機。
2016年,綿竹市啟動九頂山自然保護區礦權清理整頓,全市關閉礦山企業,推進生態修復。同年,雲蓋村依托自身森林資源豐富、夏季平均氣溫比周圍城市低3至5攝氏度這一優勢,將發展目光投向文旅產業。在當地政府的扶持下,雲蓋村爭取到140萬元專項資金,一部分用於村道硬化、綠化等,另一部分作為民宿改造補貼。“修一間達標衛生間、改造一間標准客房就能領到5000元補貼。”村委委員胡超算了筆賬。
最初響應者寥寥。直到次年夏天,首批民宿被各地來的避暑客預訂一空的場景,成了最生動的廣告。不久,蔡發蓉就將自家老屋改建成3層小樓17間客房。“這幾年一到夏天就供不應求。”蔡發蓉計劃著,要把院子裡的雜物間收拾出來,再修3間。
在雲蓋村,像蔡發蓉這樣的民宿老板如今有44位。沿著村裡新修的登山步道向上,曾經的礦坑已覆土植綠,川西關口碉樓遺址旁立起了文旅導覽牌。山腳下的江邊美食街,40多家店鋪門口人頭攢動。“去年村裡接待游客超9萬人次,收入2000多萬元。”胡超說。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麗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