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載仁心守護:老中醫李恆明的“舍不得”與“放不下”
![]() |
| 李恆明為病人把脈。屈超英攝 |
清晨七時許,四川省遂寧市中醫院名醫館李恆明的診室外已排起長隊。聽診器、老式手表、貼滿透明膠的老舊鏡子靜靜地擺放在診台上。
門開了,白發如雪的李恆明走進診室。90歲高齡,70載行醫,本可安享晚年,她卻堅守於此。這份堅守,源於“舍不得”與“放不下”,舍不得門外那些殷切的目光,放不下摯愛的岐黃之術和醫者責任。
診台堅守:“舍不得”門外那束光
“小朋友這裡痛不痛?平時打嗝多嗎?”李恆明指尖輕觸小患者腹部,聲音慈和。孩子懵懂的眼神追隨著她花白的頭發,點了點頭。這一幕,是她70年專注的縮影。
“李婆婆看得慢,說得細。”候診區裡,抱著孩子的母親對同伴說。一次診療,二三十分鐘是常態。這份近乎“固執”的“慢”,是她對醫術的執著,對患者的無微不至。
考慮到李恆明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醫院安排每周一、三、五坐診半天,限號15個。但面對門外期盼的眼神,“限號”總變“加號”。“來都來了,不能讓患者白跑一趟。”於是,半天門診常變成滿滿一天。這份“舍不得”,是對患者信任最直接的回應。
開方時,她總叮囑患者:“先拿兩副藥,有效果再來。挂號單收好,下次找我簽字省20塊。”這分毫計較的“省”,是她對患者的愛護。
為把更多時間留給患者,這位九旬老人默默克服高齡帶來的不便,長期穿著紙尿褲上門診。這不僅是為了減少頻繁如廁的困擾,更是為了省下寶貴的診療時間多看幾位病人。高齡加上長期久坐,她的心臟和腰椎不堪重負,有時結束門診,她自己也得走進病房接受治療。
深夜燈盞:從硝煙到三甲 畢生躬行醫者志
這份“舍不得”,根植於硝煙彌漫的過往。少年時,李恆明目睹戰爭的傷痕,“學醫救人”的種子就此埋下。1952年,她考入華西醫學院,1960年前往成都中醫學院學中醫,奠定岐黃之路。
1985年,她接任遂寧市中醫院院長,職工不足百人。她如同一頭不知疲倦的“拓荒牛”,帶領團隊日夜奮戰。查房、看診、管理、規劃,事必躬親。“無論白天多累,夜色多深,院長辦公室燈熄后,病房走廊必再響起她輕輕的腳步聲,她一定要再看一眼病人,方安心歸家。”同事記憶。
“病人把命都交到我們手上,這份信任比泰山還重!”這是她行醫治院的鐵律。精湛的醫術和科學的管理,讓患者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她的清廉自律更是全院標杆。90年代初,按規定,她出差可享受帶空調的單間,她卻堅持住普通間,“能睡個覺就行,省下的錢給醫院添點設備。”
在李恆明和團隊奮斗下,醫院實現了從無名小院到國家二級甲等,再到全市首個三級甲等中醫院的跨越。
1996年退休,名醫館門診室成了她的新“戰場”,一坐又是近三十年。畢生所學與滿腔熱忱,盡數傾注於此——她放不下的,是醫者的使命。
薪火永續:筆尖與病房裡的“放不下”
遂寧市中醫院中西醫結合內科主任醫師周智春是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也是李恆明的傳承人。她的案頭總是整齊碼放著厚厚的筆記本——日記、周記、月小結。
“這是老師的要求,也是她以身作則的習慣。”周智春回憶,老師白天門診、事務纏身,常是深夜擠出時間授課。“她要求極嚴,我們必須寫筆記、抄方、研讀醫古文和醫案。過程辛苦,但也練就了我們的真功夫,更傳承了‘精誠’之心。”
作為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導師,李恆明視薪火相傳為己任。七十年來,培養中醫及中西醫結合人才逾千人。目前,醫院擁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指導老師等專家40余人。
除了師帶徒,李恆明還堅持臨床與科研雙輪驅動,從古籍與病案中“掘金”,致力古方今用、療效提升。她活躍於國內外學術舞台,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帶領中醫團隊的多項研究成果惠及廣大患者,並獲省市級科技獎勵。“驅風丹治類風濕關節炎”載入《中國名醫400家》﹔“復方生石膏合劑灌腸治結腸炎” 以獨特療法收錄於《中醫百花園》﹔“骨傷散”“醒腦靜”等研究也在各自領域獲得認可並推廣。
如今,遂寧市中醫院的診室裡,李恆明依舊一絲不苟地詢問、觸診、開方。“只要身體允許、患者需要,我就會堅守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說。(王波、屈超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