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村+企”“村+宿”“村+民”合作模式激活農文旅融合
直播帶貨點燃村民熱情 問主播:鏡頭前緊張咋辦

8月11日上午7點,雅安市名山區紅星鎮騎龍村公共服務中心門口,主播譚星月在某短視頻平台的“三農”直播間准時開播,“大涼山濕核桃原產地直發,大家放心去拍……”譚星月在鏡頭前一邊介紹一邊展示農產品,助播陶曉添則在幕后監控機位、回復網友提問。兩位畢業不久的四川傳媒學院學生,已是村集體企業“好視傳媒”的股東兼骨干員工。
直播助農、“村+宿”“村+企”創新合作模式盤活資源……以騎龍村為代表的四川各地農村正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持續壯大村集體經濟,為四川農文旅融合發展寫下生動注腳。
大學生“村播”破局 單場銷售超24萬元
連續幾天在直播間徒手剝核桃,譚星月的手掌被染得黢黑。一場直播要連續四五個小時不間斷地說話,嗓子有些沙啞,但她仍笑著說:“這不算啥,村上這麼多人給我們投了錢,不能辜負大家對我們的信任。”
“村集體+村民+大學生”的組合,是騎龍村近兩年來推進鄉村文化傳播與產業振興的創新嘗試。
騎龍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詹肇杰介紹,騎龍村擁有萬畝茶園和民宿產業,但村民收入仍依賴傳統茶業,產業結構相對單一。如何幫助村民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是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一直思考的問題。
2024年4月,經過調研后,騎龍村決定搶抓“數字流量”機遇,通過“短視頻+直播帶貨”延伸產業鏈條,成立由村集體控股42%、大學生佔股38%、村民佔股20%的好視傳媒公司。“成立村集體經濟傳媒公司,就是希望通過招募專業人才,利用互聯網平台將騎龍村的優質農產品和旅游資源推廣出去,帶動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
公司成立后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也曾因資金捉襟見肘被傳“即將倒閉”。於是,初創團隊放棄了周期長的宣傳片業務,轉向直播帶貨求生。2024年9月,團隊試水“第一書記話豐收”直播,4小時賣出12.13萬元的農產品。一個月后,團隊通過茶藝表演、農戶試吃等環節吸引觀眾,6小時售出5913單、銷售額達24.32萬元。
如今,看到大學生直播賣貨做得火熱,村民的熱情也被點燃了。生豬養殖大戶、村黨委副書記楊波開始用手機拍攝養豬日常,一個月吸引19名客戶上門。“傳統+線上”成為村民帶貨農產品的新模式,村民常圍著大學生團隊追問:“剪輯軟件怎麼用?鏡頭前緊張咋辦?”
閑置農宅升級民宿 盤活農文旅資源
距直播間幾百米遠,“花筑·時間之外”民宿內茶香四溢。佔地800平方米的院子,鑲嵌在萬畝生態茶園中,游客在此不僅能沉浸式體驗採茶、品茗的樂趣,還能深入了解茶文化。“得益於家鄉得天獨厚的茶園風光,開業以來生意一直不錯,周末、節假日客房基本全滿。”店主陳友鳳說。
2019年,陳友鳳決定返鄉創業,將自家院落打造成充滿茶韻的精品民宿。“我們村有老樹茶、古井釀酒等特產,通過民宿生意,不僅能吸引外地游客來體驗採茶、制茶,還能帶動農產品銷售。目前我們平均每月接待游客上千人,上周還有慕名而來的美國客人深度體驗茶園裡的詩意棲居。”
像“花筑·時間之外”這樣獨具魅力的民宿,騎龍村有13家。詹肇杰透露,騎龍村村集體正以“村+企”“村+宿”“村+民”合作模式盤活當地資源,激活農文旅融合發展動能:成立專業的壹壹后勤服務公司,為民宿集群提供涵蓋線上預訂推廣與線下運營維護的全方位配套服務﹔民宿優先雇佣本村村民,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實現穩定就業增收﹔組建專業化的農業服務隊,將高效茶園管理經驗傳播至周邊區域,拓寬村集體收入渠道。
“村裡正積極籌建共享直播間,鼓勵村民拿起手機成為家鄉的代言人,讓本土好物直達全國。與此同時,好視傳媒公司等專業力量聚焦聯農帶農,持續為優質農產品直播帶貨,拓寬銷售新通道。”詹肇杰說。
直播間裡,譚星月手中新摘的濕核桃泛著光澤,一根網線鏈接全國大市場﹔萬畝茶園內,陳友鳳為遠道而來的客人沏茶……這片以民宿為“點”、茶園為“面”的生態畫卷,正推動農文旅融合,生動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鄉村振興實踐。
□盧星宇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夢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