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烤料理師:從“野路子”到“正規軍”

編 者 按
這是一個職業邊界不斷被打破的時代。當燒烤料理師成為專業,當無人機繪畫創造價值,當“Z世代”把養老焦慮轉化為銀發商機——新職業正在重塑就業市場。2025年,人社部公示擬新增17個職業、42個工種,這些蓬勃生長的新職業,不僅是經濟轉型發展的注腳,更承載著個體奔赴星辰大海的滾燙理想。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探訪、對話新職業從業者,帶您洞察職業變化背后的時代密碼。這裡,每一份“新生於塵埃,崛起於浪潮”的職場故事,都是民生答卷上跳動的光芒。
●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擬新增的42個工種中,就包括燒烤料理師
●2025年全國燒烤市場規模將突破1660億元,但目前燒烤行業連鎖化率僅20%,低於火鍋和小吃快餐
說起對四川特別是對成都的印象,不少游客脫口而出的詞是“安逸”。究竟如何“安逸”?成都蓬勃發展的夜間經濟,是觀察並體驗“安逸”的一扇窗口。
在夜間消費中,燒烤無疑是重要的餐飲類型之一。最近,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擬新增的42個工種中,就包括一項與夜間經濟息息相關的工種——燒烤料理師。
在人們好奇這個新工種時,記者調查發現,行業的技術突破與產業轉型也悄然展開。
一個燒烤師傅的9年從業路
夜幕降臨,成都錦城湖周邊商圈的一家燒烤店前坐著兩行排號等待的食客。李健一邊熟練地翻烤烤串,一邊告訴記者:“平常也總排號!今天正好周五,所以客人更多。”他握著烤串的手在炭火爐前劃出一道金黃色的弧線,肉油滴落炭火發出滋滋聲,他手腕輕轉,將肥瘦相間的五花肉烤得微焦。 “你知道現在燒烤師傅有了一個新頭銜,叫燒烤料理師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健抹了抹頭上的汗珠,遲疑了片刻:“我還真不知道,但是聽起來就很高級。”
李健是成都知名燒烤品牌店“周丹丹原味燒烤”的元老級燒烤師傅,今年26歲的他已從業近9年。“我最開始是學中餐的,后面發現太繁瑣了,不適合自己,所以就轉到了燒烤行業。”李健道,當自己入行后才發現,燒烤行業的苦與累隻有真正干了才知道,“尤其是夏天烤一個晚上下來,衣服要打濕幾回。不過最難的,還是常年熬夜。”
這些年,李健指導和培訓過的燒烤從業者保守估計有近百人,最后堅持下來的並不多。李健說:“無論干哪行都需要興趣,我之所以能堅持,確實也是因為熱愛這一行。”
以李健所在的燒烤店為例,從每樣食材的精篩到中央廚房的菜品標准化處理,再到每個月燒烤師的技能培訓和比拼……行業的變化讓從業者看到前景的同時也感到壓力。李健不禁感慨:“十年前接觸傳統燒烤的時候,我跟很多外行人一樣,覺得燒烤就是憑‘手感’,咸淡麻辣全憑撒料時的抖腕力度。但時代在進步,這一行也在發展。只是烤熟每個人都會,但要烤好就是另外一回事,這也是‘燒烤料理師’這個職業誕生和存在的原因吧。”
標准化與煙火氣的博弈
當“李健們”在炭火爐前摸索轉型時,中國燒烤行業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規模擴張。中國烹飪協會燒烤專業委員會(下稱燒烤專委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25年全國燒烤市場規模將突破1660億元。
繁榮背后,行業的成長煩惱愈發凸顯。記者走訪成都多個夜市,燒烤幾乎是主力軍。但在一字排開的燒烤攤前,菜單從烤五花肉到烤茄子,相似度極高,商家之間的價格戰也打得如火如荼。燒烤專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同質化程度高是目前燒烤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由於加工形式的單一化,推陳出新相比其他餐飲類型難度更大。
此外,連鎖化率低是行業公認的瓶頸。據統計,目前燒烤行業連鎖化率僅20%,低於火鍋的25%和小吃快餐的27%,擁有50家以上門店的品牌僅佔21.1%。成都某燒烤品牌創始人告訴記者:“燒烤行業相對特殊,標准化與風味之間本來就存在矛盾。比如,機器穿串效率高但少了手工的精准和韌勁,電烤爐控溫精准卻缺了炭火的風味。不僅如此,燒烤師傅水平的差異對味道也有影響。”正是標准化與風味之間的矛盾,讓很多品牌卡在“擴張就變味”的關口,難以實現規模化與連鎖化。
當全國燒烤行業在標准化與煙火氣之間尋找平衡時,“不夜天府”似乎摸索到破解難題的鑰匙。傍晚時分,三聖鄉的農家樂裡,食客圍著炭火盆自己動手烤串﹔九眼橋的酒吧街,“燒烤+精釀”的混搭店座無虛席﹔就連寫字樓樓下的面館,晚餐時段也生起了炭爐特別供應美味烤串……
成都的城市氛圍賦予的市場活力加上“燒烤料理師”新工種頭銜的加持,讓更多在成都從事燒烤工作的人看到發展的機遇。從“野路子”到新職業,從煙火氣到標准化,燒烤行業的蛻變在四川悄然加速。(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田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