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為低空經濟“高飛”培養復合人才(育見·新專業)

本報記者 王美華
2025年07月14日09:5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開欄的話

  今年5月,教育部正式發布《2025年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增設29種普通本科新專業,進一步強化專業設置對國家戰略急需和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響應。這些新專業,具體學什麼?未來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如何?29個新專業裡,藏著哪些“未來密碼”?

  即日起,本版推出“育見·新專業”系列報道,深入解讀今年新增目錄外本科專業,為青年學子的專業選擇提供參考,助力其成長與國家發展同向同行。

  

  眼下正值高校招生錄取階段,一批新增專業備受關注。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5年)》,“低空技術與工程”作為新增的29種專業之一正式亮相。有6所高校首批開設該專業,它們分別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南理工大學和西北工業大學。

  這個新專業究竟“新”在何處?學生需要學習哪些內容?未來畢業后能做什麼?本報記者就此進行了採訪。

  蓬勃發展,科幻場景正加速照進現實

  為何要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教育部此次增設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主要是為了落實國家低空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羅明強介紹,近年來,黨和國家對發展低空經濟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低空經濟確定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2024年3月,低空經濟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新質生產力范疇﹔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經濟﹔2024年1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式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

  啥是低空經濟?

  據了解,低空經濟是指以低空空域為依托,以各種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航空器為載體,通過載人、載貨及其他作業等多場景低空飛行活動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綜合性經濟形態,具有輻射面廣、產業鏈條長、成長性和帶動性強等特點。相關產品主要包括無人機、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直升機、傳統固定翼飛機等核心飛行器,以及低空智聯網、能源配套系統等基礎設施和技術平台。

  “得益於相關技術的日益成熟和政策的支持,低空經濟已步入快速發展軌道。”羅明強介紹,當前,低空產業鏈正全面加速推進:從飛行器研制、系統運營到空域管理、安全保障,各環節已初具規模並持續完善。與此同時,其應用場景正從農業植保、環境監測、電力巡檢等傳統領域,迅速拓展至物流配送、應急救援、城市交通、旅游觀光等新興領域——

  由無人機精准配送,包裹和外賣實現“從天而降”﹔山林發生火災后,智能飛行器第一時間升空,快速完成災情勘測﹔地面交通擁堵時,搭乘eVTOL可以直接“飛”向目的地﹔在低空飛行營地,公眾可體驗動力滑翔傘、熱氣球等項目……這些曾經隻在科幻片中出現的場景,正隨著低空經濟的蓬勃發展加速照進現實。

  據行業預測,隨著低空飛行活動的日益增多,預計2026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有望突破萬億元。

  “低空經濟的迅速發展,帶來了對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羅明強表示,低空經濟是典型的跨學科領域,亟需培養復合型拔尖創新人才。這類人才不僅需要精通無人機等低空飛行器的專業技能,還需要掌握人工智能、信息、控制等前沿技術,並具備運營管理等多學科知識基礎,方能在技術創新、產品研發、市場開拓與創業實踐等領域發揮綜合引領作用。

  深度交叉,培養復合型創新人才

  今年9月,6所高校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將迎來首屆本科生。根據各高校填報的增設專業申請表,該專業屬於工學門類下的交叉工程類,學制4年,畢業生授予工學學士學位。各校正立足自身優勢,積極構建特色化培養體系。

  與傳統航空航天類專業相比,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新”在哪兒?

  在羅明強看來,該專業的“新”集中在三個方面——

  應用場景更新:突破傳統高空遠程軍用飛行器的局限,更貼近日常生活需求,如城市空中交通、低空物流、電力巡檢等民生領域﹔

  知識體系更新:改變單一學科縱深培養模式,強化學科深度交叉,融合飛行器設計、人工智能、通信感知、空域管理、適航法規等多元知識體系﹔

  培養目標更新:從側重培養尖端科研人才轉向培育服務經濟主戰場的實踐型人才,突出系統工程實施能力與全流程工程素養,直接服務新興產業鏈建設。

  “低空技術與工程,是典型的跨學科交叉專業。以北航為例,我們的核心課程圍繞飛行器設計制造、低空飛行控制、人工智能及航空航天應用、空域管理及運行維護等多維度展開。”羅明強表示,今年該專業咨詢報考熱度頗高,反映出學生對新質生產力領域的強烈興趣。

  據介紹,北航將採用項目制教學模式,以實驗室科研課題及校企合作的無人機、低空載運航空器等實踐項目為牽引,驅動學生在項目牽引下實現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與此同時,大幅強化實踐權重——實踐學分佔比近30%,學時超40%。

  “我們與企業共建實習基地,採用‘課堂學習+項目實踐’的工學交替模式,將學生定期送入企業進行實踐,強化實踐能力。”羅明強說,學生前3年在北京校區完成理論學習與短期實訓,第四年到杭州進行實踐學習。依托京杭兩地三校園的區位優勢與低空技術產業鏈資源,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既培養工科技術創新人才,也培養低空空管、適航、運維、管理、經濟、金融等復合型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北航的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採用跨學院辦學模式,由該校航空科學與工程學院牽頭,聯合無人系統研究院、飛行學院、自動化科學與電氣工程學院及人工智能學院等多個學院共同建設。這些學院將為項目制實驗班提供或協調教師、實驗室、場地、設備等教學資源,並聯合杭州國際校園天目山實驗室、國際創新研究院及中國商飛等多家企業,共同建立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實踐平台,打造多元協同、優勢互補的聯合培養體系。

  除了北航,北郵和北理工也採用跨學院辦學的模式——北郵依托未來學院、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智能工程與自動化學院以及人工智能學院聯合辦學。北理工則聚焦低空飛行器設計研發和低空交通空管等領域,在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力學等優勢學科基礎上建立。

  前景廣闊,就業、創業、深造一體化貫通

  對於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的學生來說,未來的就業方向和發展前景如何?

  “該專業畢業生就業路徑非常寬泛。”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通用航空與飛行學院院長王勤介紹,低空經濟管理相關部門、地方低空飛行服務中心及低空政策研究機構,軍工領域央企、國企及研究院所,民用無人機企業及低空經濟相關企業等,都能吸納大量畢業生。

  在羅明強看來,該專業畢業生將主要服務於四類領域:在研發端,可進入無人機、eVTOL等飛行器整機及零部件研發企業﹔在運營端,可投身物流、國家電網巡檢、智慧農業植保等場景化服務平台﹔在監管端,可加入民航局、空管局等負責空域管理的政府機構﹔在創新端,可在科研院所及科技企業推動技術轉化與產業孵化。

  對於計劃繼續深造的學生,有哪些主要的升學路徑?

  “想要繼續深造的學生,一方面可以依托跨學科背景,報考飛行器設計、智能控制、人工智能等傳統優勢學科的碩博點﹔另一方面,北航已於2024年9月自主設立低空技術二級學科,2025年起招收碩博研究生。”羅明強介紹,該專業同時向本科非低空方向的學生開放,需補修控制、導航等核心課程。在全國范圍內,多所高校正在設立同類學科,升學通道將日益完善。

  “我們特別鼓勵‘沿途下蛋’模式,也就是說,通過科研成果的階段性應用推動產業發展,實現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羅明強說,“學生可能在學習期間就創辦企業,推動技術從‘1到100’的產業化落地,而非僅聚焦‘0到1’的基礎科研。”

  在低空技術與工程領域,很多項目都是跨學科的,需要多人協同完成,對學生的團隊協作和管理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羅明強表示,專業的實踐經歷將幫助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創業者,“讓他們可以帶領團隊開展低空技術與工程項目的投資、設計、運營及管理”。

  什麼樣的學生適合報考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擁有扎實的數理基礎、強烈的工程實踐熱情、跨學科創新思維以及服務國家戰略的家國使命感,這樣的學生非常適合學習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羅明強說,對有意向報考本專業的學生,建議持續跟蹤低空經濟政策與技術動態,構建產業認知框架﹔提前儲備人工智能等新時代基礎能力﹔通過飛行器設計競賽、機器人實戰等項目積累工程經驗,為專業學習筑牢實踐根基。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