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文博題材紀錄片如何“年輕”起來(文化隻眼·新世代新風潮⑤)

徐嘉偉
2025年07月14日09: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小字號

  “眼睛瞪得像銅鈴,但閃不出閃電般的精明,耳朵豎得像天線,可不是為了聽到聲音。它不是黑貓警長,它是商代的表情包之王”——一段極具趣味、看似“不正經”的表達,介紹的卻是穿越歷史長河而來的“正經”文物——青銅器亞丑鉞。

  日前,10集微紀錄片《館藏“顯眼包”》上線播出,聚焦各大博物館中形態生動、造型獨特、富有喜感的“吸睛”文物,以簡短明快的解說,在每集5分鐘的時長內,將這些“顯眼包”背后的文化內涵傳遞給觀眾。

  《館藏“顯眼包”》為什麼能抓住觀眾?這要從該片的年輕語態說起。據了解,該片主創團隊多為“Z世代”青年,他們從當下青年群體趣味化解構文物的風潮切入,不僅在視覺層面大量運用摳像、動畫等多種數字技術手段,讓文物能“說”會“動”,更通過在解說詞中設置情節、融入諸多網絡熱梗,將文物與日常場景相結合,給文物“加戲”,賦文物以“人格”,從而實現過去與現在的對話。

  比如,在介紹十二支神俑的作用時,把北朝的生肖俑比作清澈單純的護主小動物﹔在描述朱然漆盒的樣態時,將其形狀類比為快餐盒﹔在探究雲紋五柱器的用途時,將其聯想為現代的路由器……

  從《我在故宮修文物》通過記錄修復師工作、生活日常,展現文博工作者的工匠精神﹔到《如果國寶會說話》以文物的第一視角出發,用大開大合又細膩溫情的解說來講述文物背后的故事﹔再到《此畫怎講》讓古代名畫中的人物“開口說話”,介紹了唐代至清中期《簪花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雍正行樂圖冊·持弓視雀頁》等14幅人物畫,知識性、趣味性十足,讓優秀傳統文化所承載的情懷和自信直抵人心……近年來,不少歷史題材紀錄片成功“出圈”。

  這些紀錄片或在觀念上有創新,或在敘事語態上有突破,收獲大量年輕觀眾的喜愛。它們用新穎的語言解讀文物背后的故事,以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為切口,講述“小寫的歷史”,拉近歷史與觀眾的距離。

  文博題材紀錄片需要通過創新來增強可看性,吸引更多觀眾,但在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也需把握好度。

  語態的創新,不代表用“娛樂性”來消解紀錄片的“嚴肅性”﹔觀念的創新,不意味著忽視對蘊藏於歷史之中的中國精神、中國美學和中國價值觀的表達。

  唯有真實性與趣味性相平衡、兼顧形式與內涵,文博題材紀錄片才能在守正創新中,煥發更加持久的生命力,真正成為人們了解過去、展望未來的重要渠道。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