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遺產大會“考古遺產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邊會上,三星堆等保護案例引關注
向世界展示四川考古遺址保護成果

●三星堆、金沙、寶墩、城壩、羅家壩、邛窯等遺址已編制完成文物保護規劃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為考古遺址保護管理和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依據●四川一直致力於推動考古遺址的社區共享與可持續發展,關注遺址保護與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共融
●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以及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不同探索和實踐,提高了社區參與遺址保護傳承的積極性、認同感和獲得感
法國巴黎時間7月12日晚,在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四川省文物局、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承辦的“考古遺產保護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邊會在巴黎舉行。現場,四川大學杰出教授、考古文博學院學術院長霍巍以三星堆和金沙等遺址為例,分享了四川考古遺產保護實踐的生動案例。
四川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擁有從舊石器時代到各歷史時期的眾多考古遺址,其中國家大遺址6處,分別是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和蜀道﹔此外,還擁有三星堆、金沙、邛窯、寶墩4座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三星堆遺址還成功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為了保護好、傳承好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四川展開了具有四川特色的考古遺址保護的積極探索。
“首先完善了考古遺址保護體系。”霍巍介紹,近年來,四川著力加強考古遺址保護體系化建設,《關於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古蜀文明保護傳承工程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強化對考古遺址保護的政策支持﹔《四川省三星堆遺址保護條例》等文件,為保護好考古遺址提供了法治保障。
在政策支持下,四川充分發揮考古的支撐與引擎作用,科學組織開展了皮洛遺址、濛溪河遺址、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羅家壩遺址、城壩遺址、江口明末戰場遺址等系統性考古調查勘探。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發掘中,三星堆考古新模式一改過去粗放式考古,高標准建設考古大棚、考古發掘艙等,考古研究和現場文物保護水平全面提升。此外,開放式考古研究和多學科領域為考古遺址保護利用奠定了基礎。”
考古遺址的保護也得到全面加強。據介紹,四川堅持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保護並重,系統保護遺址及周邊環境。目前,三星堆、金沙、寶墩、城壩、羅家壩、邛窯等遺址已編制完成文物保護規劃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為考古遺址保護管理和遺址公園建設提供了依據。這些遺址的保護展示、環境提升、安全防護等工程,有效保護了遺址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同時,遺址整體環境也得到明顯改善。
遺址的展示利用也在不斷提升。十幾年前,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不僅在陳列館集中展示出土文物,還在遺跡館向公眾展示祭祀遺跡發掘現場。2023年,三星堆博物館新館建成開館后,至今已接待觀眾近千萬人次。三星堆博物館還積極創新展示模式,實現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修復過程向公眾同步展示,觀眾可以在開放式的文物修復館第一時間看到最新出土文物的修復全過程。此外,三星堆、金沙遺址的文物展陳也不斷走向海外,足跡遍布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國家和地區的100余座城市,接待觀眾逾千萬人次,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強烈反響和轟動。
“四川一直致力於推動考古遺址的社區共享與可持續發展,關注遺址保護與利益相關者的和諧共融。”霍巍介紹,三星堆遺址成功創建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以及三星堆、金沙、寶墩、邛窯建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不同探索和實踐,提高了社區參與遺址保護傳承的積極性、認同感和獲得感﹔結合春節等節假日以及國際古跡遺址日等文博主題日,組織開展節慶宣傳、村民大講堂等活動,惠及當地居民。“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還帶動了道路交通、文旅設施等關聯項目實施,促進了旅游等產業發展,改善了社區生活條件,增加了居民收入。”
專家觀點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印度國家委員會主席瑞瑪·胡賈:印度有3000多處由非政府組織或機構列出但尚未得到全面保護的考古遺址,政府正在研究如何將保護擴展到這些地方。印度考古鼓勵社區參與,鼓勵農民在耕作時發現任何遺跡,就將其報告最近的博物館進行記錄。在北印度的哈裡亞納邦,通過這種方式記錄了大約2100處遺址遺跡。
哈薩克斯坦共和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委員德米特裡·沃亞金: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並非顯而易見,沒有闡釋,即使受保護的遺址也可能仍然不為人所見。闡釋不僅僅是面向公眾,它是一種溝通,指導著保護工作的選擇。我們首次正式承認“不發掘”本身也可以是一種有意識的、負責任的保護決定。法律引入了“考古預留區”的概念,將其納入城市規劃和法律保護框架。
國際文化財產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項目部主任瓦萊莉·馬嘉爾:在保護過程中,我們優先使用當地可用的材料,以確保保護行動的可持續性。比如,對遍布全國的金字塔上的灰泥浮雕的保護,我們利用樹皮提取物與石灰混合,使其具有不同的性能,用這種砂漿制作“犧牲層”來保護脆弱的石灰岩,復制牆壁的紋理。
來源:四川日報 全媒體記者 吳曉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