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為何簪茉莉(文化中國行·二十四節氣二十四問)

小 暑
小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一個節氣、夏季的第五個節氣,2025年小暑始於7月7日。
小暑的“暑”是炎熱的意思,《周易·系辭下》中說,“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小暑過后,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高溫時節,此時一些有山有水的地方是較好的避暑選擇。
小暑時節,茉莉花開。當此時節,在江南,總有人問起在街角吆喝著“白蘭花茉莉花”的賣花婆婆。她們用細鐵絲將白蘭串起做成挂墜,或將一個個潔白如雪的茉莉花苞穿入圈形鐵絲做成手環。這一份芬芳的“季節定制”挂在胸前的紐扣上、戴在手腕上、簪於鬢邊,縈繞身邊的清香消解暑氣的彌漫,舒緩心中因燥熱而升騰的煩悶。
追溯起來,茉莉花傳入我國已逾千年。冰姿玉骨的茉莉花冠不大,清雅玲瓏,香沁心脾。它所啟迪的文化聯想,與中國人含蓄內斂、潔身自愛的人格追求相吻合,與中華傳統文化中高潔純淨、謙遜朴實的道德追求和審美情趣相一致,引發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共鳴與吟詠。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茉莉花的喜愛,則通過簪花、襟花等風俗展現。
簪戴鮮花往往與花期相關。茉莉的花期頗長,從盛夏直到深秋。古人認為,盛夏悶濕,易生疫病,而茉莉的芳香有化去穢濁的作用。因此,簪花不僅是裝飾,也承載著祛濁祈祥的寓意。
簪茉莉花由來已久,在《晉書》中已有“都人簪柰花”的記載。這裡的柰花,便可能是茉莉花。到了明清之際,“香從清夢回時覺,花向美人頭上開”的習俗仍在流傳。
在蘇南地區,人們對茉莉花情有獨鐘,不僅簪花蔚然成風,還喜歡將花朵制成花球、花帶佩戴於衣襟,或扎成花籃、花束等懸於廳堂、床帳之中,流香消暑。
時光推移,現代社會中,我們有了更多夏日休閑模式,但小暑時節,徜徉街頭巷尾,耳邊仍會回響起浸潤著茉莉、白蘭、梔子花香的悠長吆喝,讓記憶中簪茉莉花的古老浪漫再次蘇醒。因為簪茉莉花,不僅是鬢邊風景,更是江南的夏日韻味:用芬芳抵御溽暑,以風雅滋潤生活。其實,這份刻入基因的審美從容,從未凝固於時光琥珀中,從晉人簪柰的清風雅韻,到非遺市集上的創意香包,茉莉花的紋樣更多地融入了生活設計,串聯起傳承千年的文化記憶。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