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基層聯播

德陽綿竹玉泉鎮:千年廟會賡續人文根脈

2025年04月16日10:09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聖母廟民俗活動。綿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聖母廟民俗活動。綿竹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4月15日,農歷三月十八日,是德陽綿竹市玉泉鎮一年一度的傳統民俗文化節日——“聖母會”。當天,“拜水賞泉·緬懷聖母”儀式、民俗巡游表演以及文藝演出等吸引了數萬名游客參與。整個系列活動將持續10天,期間,人們不僅可以取甘泉求平安,還可以看表演、吃美食、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聖母會”這一傳統民俗活動,以頌揚聖母姜姑“向善施仁、孝老敬親”的美德為核心,融合祈福儀式、民俗展演、特色美食與商貿文化,吸引八方游客沉浸式體驗川西古鎮的魅力。

綿竹玉泉鎮,這座因泉而興的川西古鎮,憑借傳承千年的“聖母會”民俗活動,正以文化為魂、產業為翼,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嶄新篇章。

萬名游客匯聚

九大活動接連上演

農歷三月十七日,玉泉鎮的趕會者已陸續到來。綿竹、什邡、德陽、廣漢、成都、中江、三台、綿陽等地的人絡繹不絕。農歷三月十八日為正會期,當天,數萬群眾齊聚玉泉,各地商賈匯聚,人群熙攘,熱鬧非凡。

上午8點30分,隨著一陣歡快的鑼鼓聲,民俗巡游表演的隊伍在街上緩緩走來。舞獅、採蓮船、腰鼓、舞龍巡游等民俗表演熱鬧開場,更有互動體驗,讓千年“聖母”文化“活”在當下、“火”遍四方。

巡游表演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客駐足觀看,現場不時響起掌聲和喝彩聲。“我已經參加了好幾屆‘聖母會’民俗表演,這是玉泉鎮的傳統民俗節日,每年都會吸引很多市民游客前來觀看,非常熱鬧。活動的連年舉辦也很好地宣傳了傳統的民俗文化。”一位演出人員說。

上午9點30分,在聖母泉旁,蘊含民間民俗文化的漢禮拜水賞泉、緬懷聖母儀式拉開帷幕,60余名演出人員身著漢服依照古禮,通過誦讀祭文、取玉泉水等形式緬懷聖母。大家自發繞泉、飲泉水祈福,以此來頌揚聖母向善施仁、孝老敬親的傳統美德。

今年,該鎮以“政府引導,民間自發組織,群眾參與”的方式舉辦聖母民俗文化系列活動,共舉行九大活動,包括聖母傳承人評選、商貿交流會、川劇下鄉、民俗巡游、文藝演出、百米書畫卷及書畫展活動、民俗文藝表演、傳統民俗主題教育活動等,吸引了市內和周邊縣、市上萬群眾到玉泉鎮游聖母廟、品美食、賞泉。

承載歷史記憶

聖母傳說與泉水文化相互交融

玉泉鎮處於綿竹西南部,東與綿竹孝德鎮、新市鎮交界,西與綿竹廣濟鎮、麓棠鎮接壤,北與綿竹劍南街道相連。

玉泉鎮的文化底蘊深植於東漢時期的“聖母傳說”。相傳姜姑智救光武帝劉秀,其善行獲封“聖母泉”,百姓建寺塑像供奉,自此形成“繞泉祈福”“親水頌德”的民俗傳統,歷經千年不衰。

走進玉泉鎮,可以看到鎮內有聖母廟等民俗文化場所及省內唯二的列入文物保護的毛主席雕像。鎮內泉堰資源豐富,曾遍布200余口泉眼,現存活泉100余口,尤以“聖母泉”名震川西。

“玉泉鎮因泉得名,境內泉水終年流淌,滋養一方土地,孕育出‘上善若水’的仁善精神,成為玉泉人精神的具象表達。”相關負責人介紹。

在聖母泉邊,一直居住在這兒的104歲的陳金玉老婆婆每年都會准備數百條紅繩,免費分發給游客。“系紅繩時要念‘平安順遂’,年輕人不懂,我就一遍遍教。”她說,自己從小跟著長輩學祈福儀式,“這份心意得傳下去”。

“一泉”激活“多業”

形成“文旅+產業”共生模式

這場以“聖母泉”為核心載體的民俗盛會,不僅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更成為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文化支點。

近年來,玉泉鎮圍繞“錦繡田園·聖水玉泉”發展定位,發揮泉水資源優勢聚焦產業提檔升級,搶抓機遇,乘勢而為,啟動桂花村文旅名村建設項目,實施映月泉改造提升工程,映月泉項目成功入選2024年全國三峽后續工作典型案例,在鄉村振興中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和美好前景。

玉泉鎮以“泉文化”為紐帶,以“一泉”激活“多業”,形成“文旅+產業”的共生模式,推動文旅與產業協同發展。如今,這裡的玉泉板鴨香飄全川,精品錦鯉暢游省外,清泉香菌行銷海外市場,內陸海蝦養殖更是闖出了新路子……不僅夯實了鄉村振興家底,更構建起“游泉水、品美食、購特產”的完整產業鏈。

為拓展產業發展,玉泉鎮還與中科水產、玉泉裡、九竹人家、粽業科技4家企業進行集中簽約,簽約意向投資6.1億元,涉及水產養殖、農產品加工、文旅融合發展等領域。

從千年傳說到現代產業,從一泓清泉到全域繁榮,玉泉鎮正以文化為引擎,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周韻、牟文)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