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富賞花旅游產品供給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兩大春游目的地之一
北京的繁花文旅產業的秘密

故宮文華殿海棠 攝影/記者 李娜
玉淵潭櫻花 攝影/記者 楊益
北海公園山桃花 攝影/記者 袁藝
明城牆梅花文化節 攝影/記者 楊益
潭柘寺玉蘭 攝影/記者 付丁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近期,北京各大公園、景區內,梅花、櫻花、桃花、郁金香等競相綻放,吸引著市民游客紛至沓來。曾幾何時,黃沙是北京春天請不走的客人,時至今日,花開滿城是首都的春景。乘著建設花園城市的東風,北京不斷豐富賞花旅游產品供給,打造“春季賞花旅游目的地”,將“賞花經濟”變成了北京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新風景
來北京赴這場盛大的花事
北京的春天,是一場盛大的花事。
自3月上旬開始,北京逐漸褪去冬日的單調,迎來春花的次第綻放。最先吐露芬芳的是迎春花,街頭巷尾,細長的枝條上綴滿了小巧玲瓏的黃色花朵,如同一盞盞小燈籠,點亮了京城的春天。之后,桃花、杏花、海棠花、丁香花依次登場,各色鮮花仿佛在進行著一場接力賽,爭相在春天的舞台上綻放屬於自己的美。
在北海公園裡,盛開的山桃花與古朴的建筑、碧波蕩漾的湖水共同構成了一幅優美的春日畫卷。杏花也不甘示弱,在妙峰山等地,漫山遍野的杏花潔白如雪,如繁星般點綴在枝頭。海棠花也在此時盛情綻放,故宮的文華殿、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都是觀賞海棠的絕佳去處。而天壇公園、景山公園的丁香花,則帶著濃郁的芬芳,為春天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韻味。
新名片
精心打造一批特色賞花地標
近年來,北京深入挖掘各區特色花卉資源,精心打造了一批特色賞花地標。
3月19日,玉淵潭公園開啟櫻花觀賞季。步入公園,粉色與白色交織的櫻花花海映入眼帘,層層疊疊的花瓣鮮艷奪目,為公園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玉淵潭公園是中國華北地區最大的櫻花專類園,全園早櫻、中櫻和晚櫻共有40余種、3000多株。每年春季,園內的早櫻花海都會吸引大量游客前來觀賞。玉淵潭公園新聞發言人夏國棟介紹,近幾年,玉淵潭公園著力在櫻花園、千米櫻堤、中堤橋、玉淵春秋景區、南山觀櫻景區、櫻珞花谷景區進行重點栽植,形成了“一園兩堤三區”的全園賞櫻格局。到今年,玉淵潭公園的櫻花節已成功舉辦了三十六屆,成為北京春季旅游的“金字招牌”。
同樣久負盛名的還有景山公園,公園匯集了國內外牡丹品種569種、兩萬余株,涵蓋了九大色系、十大花型。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上萬株牡丹競相綻放,蔚為壯觀,成為北京春日賞花盛宴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京城春日,不僅公園內有如畫景致,京郊亦是春光無限。當居庸關長城腳下的山桃花盛開時,一輛輛S2線列車在花海中駛過,穿行於崇山峻嶺的花海之間,為游客開啟了一場春日浪漫之旅,如斯美景被網友稱為“開往春天的列車”,也成為吸引中外游客來京賞花的“活招牌”。而在近期公布的《2024年中國騎行地圖精品騎行路線》中,門頭溝潭王路騎行路線和妙峰山路騎行路線成功上榜,游客可騎行穿梭於玉蘭花海與古寺紅牆之間,或近距離欣賞妙峰山的壯麗景色。兩條路線各具特色,共同構成京城春日賞花的全新地標。
新成果
500公裡綠道和100條城市畫廊
一場場花事的背后,折射的是北京生態環境的不斷提升。近年來,北京在推動生態涵養區綠色發展方面邁出堅實的步伐,實施了大規模的森林植被恢復和濕地保護項目,生態環境越來越好,為經濟轉型升級注入了強勁動力。這一個個或渾然天成或精心打造的特色賞花地標,正和良好的生態環境一起,成為北京的城市文旅“新名片”。
春日的繁花盛景,其實是北京打造花園城市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北京也由此開啟了花園城市建設的新征程。
來自北京市園林綠化局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市新增造林綠化1萬畝,新建休閑公園和城市森林15處,建成了20處花園式示范街區。市民身邊再添500公裡綠道和100條城市畫廊。到2024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44.95%,林地綠地年碳匯量達到960萬噸,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1%,取得了花園城市建設的良好開局。在此基礎上,北京還出台了《關於深化生態文明實踐 推動首都花園城市建設的意見》《北京花園城市專項規劃(2023年—2035年)》等一批配套政策文件,引領花園城市建設換擋提速,向縱深推進。
多方發力下,目前北京綠城融合已初步形成,花城融合正持續推進。通過城市更新和“疏整促”專項行動,北京建成東城東花市、西城六鋪炕、朝陽日壇等花園示范街區20處﹔打造安定門東大街、五裡坨東街等城市畫廊100條﹔完成立交橋橋體綠化300座,城市綠視率進一步提升。全市新增城市綠地3000畝,建成綠道500公裡,環二環80公裡綠道實現全線貫通,城市綠色空間版圖不斷拓展。首都市民綠色福祉持續提升,北京正從“千園之城”邁向“花園之都”。
新做法
梳理整合形成層次豐富的賞花體驗
如今,北京全力打造的花園城市已初顯風採,城市中繁花盛景隨處可見。但單一的賞花景點需要梳理整合才能形成層次豐富的賞花體驗。而這也恰好是北京這兩年一直在主攻的方向。近年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合各區、各景點推出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賞花線路和文旅活動。2023年以來,市文旅局先后發布了10條春花爛漫主題旅游線路和九大花事等,將賞花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豐富北京春季游覽內容,提升賞花體驗。
今年3月20日,市文旅局首次發布了“北京春日十大賞花勝景地”,以北京中軸線、長城等世界遺產為核心目的地,以踏青賞花為主題,邀請市民游客不負春光,共享花海。推薦的賞花勝地中,既有天壇公園、頤和園、故宮、八達嶺長城、十三陵和居庸關長城、懷柔水長城、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等單獨的景點,也有片區式的賞花地,如北京中軸線、通州大運河、京西賞花三大區等,從點到面,涵蓋了最具特色的北京春日花事。
與此同時,各區和景區、公園也積極行動起來。京西賞花勝地門頭溝區,今年推出了《春行日歷》打卡指南,串聯玉蘭花、丁香花、迎春花、牡丹花、梨花、櫻桃花、山杏花和山桃花八種花卉,為市民游客打造春日賞花出行寶典。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將以“海棠花開元大都,春花爛漫映花溪”為主題,舉辦第25屆海棠花溪節、首屆海棠音樂節等活動。紅領巾公園將在暑假期間以荷花為媒,打造“荷花文化+國風”新場景。四得公園將以“跟著公園去生活”為主題,推出湖邊快閃音樂會、買得起的藝術市集等系列互動活動。此外,大望京公園、將府公園、團結湖公園、奧森公園、太陽宮公園等也都將結合公園的主題花園和園區特色,充分挖掘周邊資源,舉辦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
新配套
為游客提供安全、便利的服務
在賞花季開啟前,市屬公園也全面開展了“環境大清理保潔行動”和“管理大提升服務行動”。天壇、景山、北海、中山、北京動物園、陶然亭、紫竹院、玉淵潭等公園撤除了非必要的臨時欄杆1608延米、牌示48塊。熱門公園和景區還加強服務保障工作,對游樂設施、水域游船以及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等進行全面檢查,確保游客的安全。
為了方便市民游客賞花,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還聯合高德地圖發布了“2025北京賞花全攻略地圖”,市民游客在高德地圖搜索“北京賞花地圖”,即能看到官方推薦的100處賞花點,按照距離合理安排出行。
新經濟
賞花產業鏈成帶動發展引擎
熱熱鬧鬧的賞花盛宴背后,是北京發展“賞花+”經濟,推動“賞花+旅游”“賞花+農業”等產業鏈成為綠色經濟發展新引擎的嘗試。
3月20日,第二屆“北京朝陽花園節”在日壇公園拉開序幕。公園通過花花日壇、日壇記憶、日壇秀場、碼上日壇、日壇禮物、公益日壇六大塊內容及重現500年歷史的日壇祭日表演,將簡單的春日賞花變成了一場持續一個多月的游園會。
這種將賞花與旅游相結合的嘗試並非首次。2024年,朝陽區舉辦了首屆“北京朝陽花園節”,共有16家公園參與。其間,日壇、四得、將府、太陽宮等16家城市公園與郊野公園共計開展主題活動24場。各公園通過開幕式表演、民族非遺文化展示、多元文化商品、傳統美食、網紅小食、游藝娛樂活動、打卡、公益服務大集、社區文化風採展示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提升了公園的“煙火氣”,帶動了公園商業新運營模式的建立。
這種嘗試不僅帶來了“流量”,還將其變成了“經濟增量”。以日壇公園為例,2024年,日壇公園金秋游園會以“菊境+花燈”的獨特形式,打造了“公園+”新業態,成為十一期間的網紅爆款。活動期間,日壇公園入園游客總數達39萬人,同比增長191%﹔公園內營業額達到1185萬元,同比上升214.92%,周邊17家商戶營業額也同比上升12.89%。
今年的北京朝陽花園節期間,不僅各大公園推出一系列文化、藝術活動,朝陽區園林綠化局還進一步挖潛推出“一路向陽”花園城市禮物。“‘花園+N’的經濟模式重新定義了公園場景,豐富了文化活動與休閑內容,形成了‘動’‘靜’相結合的游園新場景,這種模式結合周邊產業,以公園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經濟發展,使其成為游客市民可玩、可聚、可旅的綠色消費新場景。”朝陽區園林綠化局副局長胡峭寒說。
同樣的嘗試還出現在平谷區。自1992年首屆平谷桃花節開始,平谷桃花節已逐漸發展成為集農業觀光、傳統文化、音樂休閑、美食打卡、體育健身等多元素於一身的全國綜合性文化活動品牌,也是京津冀地區市民春季休閑旅游的最熱門選擇,實現了“賞花+農業”的有機融合。“桃花節不僅展示了平谷獨特的鄉村風貌,更是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平谷區副區長馬冬梅介紹。今年桃花節期間,平谷區商務局還將推出配套的消費季活動,涵蓋購物、餐飲、娛樂、文化等多個領域,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多樣化需求。
·樣本·
“山桃花溪”網紅來之不易
位於東四環外二道溝河六裡屯段的“山桃花溪”,今年3月迎來了最佳觀賞季。河道兩岸,上百株山桃花競相開放,粉嫩的山桃花簇擁在枝頭,與清澈的河水相映成趣,猶如一幅春日畫卷。今春,二道溝的山桃花火上了社交平台,吸引了不少游人慕名前來打卡。
成為新晉網紅打卡地,靠的不僅是山桃花的美,還有周邊環境的提升。二道溝是一條窄而淺的小河,以前,河邊的土坡陡峭而又狹窄。來這裡看桃花的游客們得小心翼翼踩在土坡上保持平衡,拿不穩手機、掉到水裡的情況更是每年都會發生。
2024年,朝陽區六裡屯街道配合北京市城市河湖管理處實施二道溝河的濱水空間提升工程,從多元場景、公共空間、游憩路徑等方面對濱水場所進行改造。完成改造的河道兩岸,新增了多處親水平台濱水棧道,每隔幾米就有圍欄和警示標識,提醒游人注意安全,文明游覽。河道上還有不少休息座椅,游客走累了可以隨時坐下來歇歇腳。
除了硬件設施改造,軟件服務也在完善,“我們嚴格實行‘河長制’,加強對河流的日常監管與治理。”六裡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穎介紹,街道還加強了衛生保障與巡視力度,在游客高峰期加強交通引導與停車管理,進一步優化游覽環境。
·觀察·
以花為媒 以文塑旅
春日賞花經濟的本質是一場“文旅”與“百業”雙向奔赴的“場景革命”。“希望以‘賞花+’的模式,為綠色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力。”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北京“春季賞花旅游目的地”的形象已經日益鮮明,來自多家旅游平台的數據顯示,3月初到4月中旬,北京、南京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兩大春游目的地,“賞花經濟”正成為北京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本版文/記者 趙婷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