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會裡會外︱AI是工具,而非替代

人民網記者 朱虹
2025年03月29日09:06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三分之一網民,使用AI制作圖片視頻!

上述結論,來自《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且使用AI工具進行圖片、視頻制作的用戶佔比在半年內有所增長,從25.6%上升到31%。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正在重塑網絡視聽內容生產方式。

圖片來自《報告》截圖

圖片來自《報告》截圖

3月27日至29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舉行,近4500家機構參與。人工智能浪潮到來的改變和思考,成為本次大會的關注點。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AI技術正在從各個環節融入影視產業,在內容創作、播出、宣發等全流程幫助行業提升效率、增強創意、降低成本,並革新用戶的觀看體驗。AI的深度應用不僅重塑了內容生產鏈條,更催生了人機協同的新創作模式。

不過,在創作者與AI的協同過程中,創作者們也坦言擔憂技術的沖擊。技術介入后,是否能幫助創作者釋放更多想象力?

“AIGC這些工具的進步永遠是工具,背后形成視聽,內容最重要是敘事,是情感的表達和傳遞,這個依然是需要專業訓練和審美和不斷的積澱,才能形成好的,AI是形成個人助力,不是取代我們的工作。”在“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上,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馬平談到,在傳統產業的時候成本、效率、質量,要提高效率,質量必然下降,成本必然提高,不可能三者同時提高,“人工智能給我們首次可能性,成本、效能和質量同時增加。”

“極視聽·強賦能”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開幕。主辦方供圖

“極視聽·強賦能”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在成都開幕。主辦方供圖

在業內不少專家看來,內容創作不僅是單向的抵達,更是一場創作者與觀眾在認知、情感與價值層面的深度對話。在“內容創作破局力與生長力論壇”上,清華大學教授邢春曉就認為,人工智能是否能幫助創作者取得突破,關鍵還是科技和文明要抓住老百姓的心聲。

在智能工具賦能創作者產出專業內容的過程中,頭部平台們則通過AI算法構建創作、分發、變現閉環,實現內容與商業的高效共振,這既是技術賦能的典范,更是視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

在“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上,快手展示了新一代AI創意生產力平台——可靈AI。快手大模型產品和運營負責人李楊說,可靈AI具備從圖像生成到視頻生成的全流程能力,已經幫助不少中小商家以低門檻的方式制作視頻素材。

“作為行業親歷者,我們切實地感受到了AI行業迎來了一場新的變革。大家從原來討論算力、數據,到現在更關心的是‘AI到底怎麼使用’?”趣丸科技副總裁、總編輯任少峰坦言,目前趣丸科技已構建全棧式AI交互技術產業生態,在AI語音、AI音樂、數字人、三維生成等領域均有落地應用。在他看來,“技術的進步,是為了讓藝術的表達更加自由,讓每一個靈感都能找到屬於它的旋律。”

“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現場。人民網記者 朱虹攝

在“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上,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司長馮勝勇在會上談到,在網絡視聽領域,AIGC已廣泛應用融入到節目策劃、內容制作、個性推薦、運營推廣等各種業務場景,使創作效率極大提升,產業生態更加豐富,給行業創新化、智能化發展,帶來更為強勁的動能和更加廣闊的空間。

在這“萬物皆可生成”的時代,馮勝勇認為,我們更加需要清醒地思考,當AI能瞬間解決千萬問題,人類最不可替代的價值是什麼?如何確保AIGC成為網絡視聽行業的助推器,而非替代者?從科學發展和行業發展的歷史來看,馮勝勇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大模型能力的愈發成熟,問題提得好顯得尤為重要。

“以創意為核,做有水平的提問者。提問是創意的源泉,而創意是文藝的靈魂。”馮勝勇說,《哪吒》系列的成功告訴我們,打動人心的永遠是充滿精彩想象的創意內核。“AIGC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效率、豐富表達,但無法取代人類形成獨特創意。網絡視聽因技術而興,因創意而強。”

“AI不僅為內容產業的生產力提升注入新動能,更在系統性重構創作者經濟的價值鏈條和底層邏輯。”面對改變,中國傳媒大學副校長王暉談到一些對共識的期待。在他看來,應以技術為基,內容為王。AI是工具,而非替代,創作者的核心競爭力始終在於思想深度與人文溫度﹔應開放共享,生態共贏。唯有打破數據與資源壁壘,才能實現創作者經濟的規模化和可持續發展﹔應向善而行,行穩致遠。在追求效率與效益的同時,必須堅守科技倫理,守護創作生態的純淨與健康。

(責編:袁菡苓、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