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這些創新秘訣,助力向“新”而行(科技視點)

2025年04月01日09:5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價值實現。抓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體制機制,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讓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近年來,我國創新主體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探索。記者近期探訪企業創新一線,挖掘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實踐和成功經驗。

  ——編  者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推動商業衛星降本增效

  本報記者  劉詩瑤

  技術和成本是商業航天市場競爭的關鍵因素,從“不計成本”到“最優集成”,商業衛星到底如何實現降本增效?

  作為我國第一家商業遙感衛星公司,吉林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了科技與產業雙向賦能的發展格局,在保証“吉林一號”衛星具備高指標的前提下,努力實現衛星“低成本、低重量、低功耗”的目標。

  近年來,隨著“吉林一號”在軌衛星數量的不斷增加,如何在有效控制衛星制造成本的前提下,提升單星對地成像的效率成為長光衛星面臨的前行難題,也是商業衛星產業進一步升級的關鍵。

  為此,長光衛星積極開展科研攻關。2022年,“吉林一號”寬幅02A星項目正式立項,長光衛星總工程師張雷帶領科研團隊歷時一年零四個月,成功攻克“離軸四反”光學成像技術,將該星重量由寬幅01星的1.2噸降至230千克,打造了國際上最輕的超大幅寬亞米級光學遙感衛星,150千米幅寬、0.5米圖像分辨率的衛星指標,進一步提升了企業的行業競爭力。依托寬幅02A星的成功研制經驗,2024年9月20日,6顆寬幅02B系列衛星完成批產並成功發射入軌,有效助力“吉林一號”星座高分辨數據獲取能力跨越式提升。

  得益於“吉林一號”寬幅系列衛星優質的覆蓋能力與成像水平,今年3月10日,長光衛星對外發布2025年全國0.5米分辨率衛星影像,這是我國首次實現全國0.5米分辨率衛星影像雙月度業務化更新,該產品順利上線,有效推動了下游遙感應用生態向更高分辨率、更高頻次、更廣覆蓋范圍良性發展。

  遙感衛星只是航天信息產業的服務基礎,數據應用才是航天信息產業生命力的源泉。截至目前,依托“吉林一號”海量遙感數據,長光衛星已在自然資源、城市建設、農林水利等領域開展了百余個類別的精准數據服務,先后為170余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高質量的遙感信息服務,持續助力我國航天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

  張雷介紹,截至目前,長光衛星累計投入研發經費已超14億元,“星載一體化”整星設計制造技術實現了4次技術飛躍。“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為我國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創新秘訣

  隻有讓更多創新鏈上的好技術變成產業鏈上的新應用,才能讓優質的科技成果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長光衛星根據產業需要,錨定技術攻關方向,通過科技創新,持續牽引商業衛星行業升級,從而實現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奔赴”。

  

  凝聚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等的智慧

  光熱發電加快走向規模化

  本報記者  喻思南

  北京延慶,八達嶺長城腳下,一座百余米高的白塔赫然聳立,上萬平方米的定日鏡場在晴空下熠熠生輝——這裡是全球首座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實驗電站。

  通過“光—熱—功”的轉化,將太陽能轉換成電能,光熱發電具有綠色低碳、電力輸出相對平穩等優勢,前景廣闊,也是全球新能源探索的方向之一。然而,受制於發電效率等原因,與光伏發電相比,該技術沒有成本優勢,影響推廣,需要發展新一代成本低、效率和靈活度高的技術。

  2019年開始,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牽頭,18家單位聯合攻關,著手研制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機組。

  “這項工作沒人做過,我們每一步都在‘無人區’摸索。”項目負責人、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王志峰說,任務涉及基礎理論研究、技術裝備開發、系統集成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以吸熱介質為例,由於聚光溫度超過700攝氏度,常用的二元硝酸熔鹽等無法勝任。科研人員持續鑽研,終於開發出耐高溫的陶瓷顆粒材料和吸熱器。為了提高流動性和熱穩定性,還優化了顆粒的粒徑分布,並設計了高效顆粒傳輸裝置。

  “更大的挑戰是如何合理確定各設備參數。”王志峰解釋,一些工藝參數,定高了裝備實現不了,而定低了裝備的能力又沒有完全發揮,達不到項目預定的性能指標。為了得出一個各方性能的平衡值,連續不斷地研討、對接、調試對團隊來說是家常便飯。

  科研團隊還在創新模式上動腦筋。“過去科研項目多以科研機構為核心,我們探索以設計院為運轉主體的模式,串連從基礎研究到系統集成的創新鏈條。”王志峰說,實踐証明,這種模式在重大科研項目攻關上很有效。

  去年8月,歷經5年技術攻關、工程建設,以二氧化碳為工質、陶瓷顆粒為介質,聯合團隊成功研制出全球首座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機組。

  近年來,我國光熱發電發展較快,目前在建項目有30多個。王志峰表示,超臨界二氧化碳光熱發電技術,預計可將光熱發電系統的整體效率提升至50%以上,從而較大幅度降低發電成本,助力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據悉,項目研制過程中,還帶動了高溫材料、精密制造、智能控制等領域的發展,我國相關產業鏈競爭力得到提升。

  創新秘訣

  對工程技術來說,從概念到產品涉及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存在短板,都可能影響技術落地。必須凝聚科研機構、生產企業等的智慧,協同並進,讓技術真正服務於產業和市場。

  

  聚焦產業真正的需求和痛點

  用視覺技術賦能先進制造

  本報記者  吳月輝

  張正濤有兩個身份,一個是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另一個是中科慧遠視覺技術有限公司創始人。

  融合科學家和企業家兩種特質,找到關鍵問題,解決重大產業問題,這是他這些年來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2010年,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博士畢業的張正濤跟隨導師參與“神光”大科學裝置的科研攻關。在這個過程中,他把人工智能算法和精密光學成像系統運用於大裝置光學元件的檢測,在自動化光學檢測領域取得多項技術突破。

  怎樣才能不讓新技術新裝備束之高閣,而是能夠實現產業化落地,獲得規模化應用?在做研究的同時,張正濤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2015年,他帶領團隊開始尋找產業化方向,用了一年時間深入各個工廠進行調研。

  張正濤回憶說:“在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當時由於檢測技術長期被國外壟斷,手機蓋板等電子光學玻璃產品主要還是依靠人工檢測。因為強光照射,工人3個月內視力即從1.5下降至0.6,導致有的企業人員月均流失率達到20%。同時,人工檢測存在品質不穩定、效率低下等缺陷,甚至制約產能。”

  在發現手機蓋板市場前景巨大后,張正濤決定從手機蓋板的品質檢測切入,利用計算機視覺替代人眼,來突破制造業中品質檢測的瓶頸。2016年,他帶領團隊成立了中科慧遠,把光學智能檢測系統應用於包括手機蓋板玻璃在內的標准化工業品的無損自動檢測。

  從技術到產品化的過程充滿坎坷。接下來的日子裡,一個又一個難題接踵而來,如何進行產品的協同研發、如何實現規模化生產……張正濤說:“幾乎每走到一個‘台階’都有新的問題等著,但我們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了。”

  最終,憑借著多年來在計算機視覺等領域的技術積累,中科慧遠研發的蓋板玻璃成品檢測儀能在1.5秒完成一片手機蓋板玻璃的檢測,相較於人工,效率提升了20倍以上。如今,中科慧遠也從最初3個人的團隊發展到500人,成為蓋板檢測領域國內最早可以提供從設備到服務整體解決方案的供貨商,做到了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

  一路走來,因為有著雙重身份,張正濤對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如何深度融合有著更深刻的認識。

  “一是要聚焦產業真正的需求和痛點,二是將小而散的科研‘游擊隊’聚集形成‘集團軍’,當然也離不開國家和社會各方的支持。”張正濤說,“在這個過程中,科研院所和創新型企業要充分發揮各自的體制機制優勢,擰成‘一股繩’。”

  創新秘訣

  瞄准產業需求和痛點,從理論方法到關鍵技術,再到產業應用,然后從產業發展技術瓶頸再反饋形成科研問題,最終得以實現良性循環。

  

  構建開源開放的技術體系

  “電子印刷術”支撐硬件創新

  本報記者  谷業凱

  在東南大學機器人實驗室,助理教授胡旭暉正帶領團隊,對假肢手進行新一輪研發迭代。去年在瑞士舉行的“第三屆全球輔助技術競賽”上,中國選手徐敏佩戴這款假肢手,與數十支全球一流團隊同台競技,最終斬獲“上肢義肢”組冠軍。

  “備賽過程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調整假肢手,這意味著從印制電路板(PCB)設計打樣到組裝調試,整個流程要在一天內完成。這期間,深圳嘉立創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我們提供了電子設計自動化、電路板智造、表面貼裝、3D打印等一站式技術保障。”胡旭暉說。

  印制電路板是電子產品的基礎組件,電子產品的功能、設計都需構筑其上。

  嘉立創是一家電子及機械產業鏈一站式基礎設施服務商。基於自研的“智能拼板算法”,嘉立創實現海量印制電路板打樣散單的批量化智造,使“不到1平方米的板材就能承載數百個創意訂單”,單次打樣成本從數千元降至幾十元,交付周期從數周壓縮至最快12小時,如今日均能完成2萬多份不同尺寸、要求各異的訂單的組合生產,成為硬件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電子印刷術”實現了“一個概念進,一個產品出”。如今,越來越多的工程師不再選擇奔走電子城“淘寶”,而是通過在線服務獲取支持。“我們打通了前端下單界面與后端柔性智造工廠之間的鏈條,工程師在線下單,就能獲取所有服務。如今這一模式已累計服務全球超620萬用戶,覆蓋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機器人等多個行業。”嘉立創相關負責人表示。

  近年來,“開源”浪潮從軟件向硬件和設計領域延伸。開發者隻需提供材料清單、原理圖、計算機輔助設計以及詳細說明等“源代碼”,就能完成物理硬件的開發。2019年起,嘉立創打造開源硬件平台,聚集開發者、工程師、愛好者和企業,累計孵化超3萬個開源作品。

  “距離下一場比賽隻剩不到12小時,參賽的步兵機器人卻突然出現故障。”深圳大學在校生陳博欽印象最深的,是去年機甲大師賽前的一個夜晚。陳博欽回憶說:“我們逐一排查,從底盤的靜電到超電控制板反復拆裝,現場用嘉立創加急打樣替換,最終在比賽前1小時解決了主控板電磁干擾問題,贏下了當天的比賽。”

  自2021年以來,嘉立創面向以高校學生為主的工程師群體,提供每月2次印制電路板免費打樣服務,去年完成免費訂單數量上百萬筆,大大降低了高校學生群體在硬件創新前期的投入和試錯成本,從而激發科技成果轉化的積極性。

  創新秘訣

  從設計到智造的一站式服務,使創新“人人可得”。通過構建開源開放的“工程師生態”,不僅讓知識、經驗和成果能夠自由流動與共享,還加速了技術迭代與應用落地。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17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