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今天,年輕人如何欣賞中國畫(文化中國行·Z世代 中國風)

2025年04月01日09: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中國畫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蘊含著中華美學精神,歷史悠久、意蘊豐沛。在當下,Z世代年輕人如何與中國畫“對話”?本期報道關注年輕人如何以青春之“趣”解讀畫中之“意”,用新方式打開更廣闊的畫中世界。

  ——編  者  

  

  這個主題展覽,策展人平均年齡20歲

  本報記者  曹雪盟

  20歲的年輕人如何看待“160歲”的齊白石?

  正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小魚在乎——齊白石的生趣世界”展覽(以下簡稱“小魚在乎”)提供了一種答案——鮮活、親切、有趣。

  齊白石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相繼展出。一眾大展之中,“小魚在乎”顯得頗為特別——策展人是3名平均年齡隻有20歲的大學生。

  一個視角:小魚在乎什麼

  “這是一條湘江的溪流,潺潺千年,與你在北京相遇……”步入展廳,導覽詞將觀眾帶入齊白石生活的時空,化身他筆下的一尾游魚,循著“入畫”“執筆”“解意”“歸夢”4個篇章,以“小魚”的視角感受齊白石藝術作品中的童趣、自然與哲思。

  一直以來,提起齊白石的畫,人們大多會想到“蝦”而不是“魚”。策展人之一、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本科二年級學生何樂為說,展覽靈感來自齊白石曾在作品《魚蟹圖》中將自己比喻為畫裡的一條小魚。在策展團隊看來,“小魚在乎”寓意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我們希望以小魚的視角,將齊白石藝術中的‘在乎’——對自然萬物的珍愛、對生命流轉的體悟,以現代策展語言呈現給觀眾。”何樂為說。

  一條小魚跳出魚缸,游入碧波蕩漾的水中,在荷花間嬉戲……展廳裡,時長1分30秒的動畫短片吸引觀眾駐足。何樂為介紹,策展團隊通過手繪動畫和數字技術,在齊白石畫作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進行再創作。“平均一個3秒鐘的鏡頭大約就需要60張畫。”何樂為說,動畫讓展覽更加活潑,“齊白石筆下的花鳥魚虫躍然眼前,相信即便不太了解中國畫的觀眾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生動。”

  從展品選擇、布局方式到動線設計,不大的展廳裡,策展的細膩與巧思隨處可見。

  北京畫院美術館藝術總監、齊白石藝術國際研究中心秘書長王亞楠有豐富的辦展經歷,但“小魚在乎”仍令她眼前一亮。“有關齊白石的展覽,或講述他藝術變革的經歷,或呈現他藝術交游的圈子。‘小魚在乎’則通過年輕人的視角關注藝術對觀者精神的療愈,更重視齊白石與當下人們的情感連接。這讓我們認識到,藝術永遠可以與時代共呼吸。”王亞楠說。

  一個平台:全球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

  藝術巨匠與年輕學子,中間似乎隔著萬水千山,而這3名年輕人為何想要策劃一個與齊白石有關的展覽?

  “‘小魚在乎’原本是我們的參賽作品。”去年7月,何樂為所在團隊參加了由中央美術學院和北京市東城區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2024第三屆全球大學生虛擬策展大賽,在比賽設置的4個主題中,她們選擇了“青春之齊白石”。最終,“小魚在乎”從眾多參賽方案中脫穎而出,獲得特等獎,也得到了將方案從線上展廳落地線下展館的機會。

  “虛擬策展大賽由中央美院聯合全國美術館、國內外高校機構發起,自2022年首屆舉辦以來累計收到上千組參賽作品。”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黨總支副書記康俐介紹,大賽依托“虛擬策展實驗項目”舉辦,希望為學生搭建一個完整的藝術管理實踐鏈條,讓他們在策劃、執行與展示的全過程中全面掌握藝術管理的能力。

  進入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博物館虛擬實驗室平台網頁,國內外虛擬展覽空間、各種藝術數據、展具模型可供使用,還設有用戶自行上傳作品的端口。據介紹,策展資源庫中囊括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內的十幾所美術館共50余個展廳的同比例模型,以及多家美術館的超10萬件館藏藝術品的數據。

  “策展人要在藝術家、藝術機構與觀眾間搭建橋梁。”康俐說,從展覽構思、文本完善、視覺設計、空間構造再到線上布展操作,平台可以帶領學生體驗展覽實施的完整過程。

  現在,平台不僅向院內學生開放,也向多所學校開放系統並共享數字資源與教學服務,同時與國內外多家美術館、博物館機構展開合作。截至目前,平台學生用戶覆蓋400多所院校,已注冊用戶超萬人,提交上傳虛擬策展作品5000余件。

  一次嘗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青春表達

  “從課本知識到落地實踐,這個過程非常漫長。”何樂為說,從虛擬化的創意一步步走向現實呈現,這次經歷不僅讓她了解什麼是真正的策展,也對齊白石和國畫藝術有了更深刻的認知,“現在,我心中的齊白石不僅是教科書裡那個白胡子老人、一位美術史上繞不開的重要人物,也是一個充滿童趣的老頑童。我被齊白石‘圈粉’了!”

  這次展覽,是年輕學子對齊白石藝術的致敬,也是一場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的融匯對話。在王亞楠看來,舉辦這樣的展覽,既讓觀眾有全新的觀展體驗,也讓學生獲得難得的策展實踐。“這種雙向促進的模式,不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承載夢想的舞台,同時也讓更多年輕策展人的目光聚焦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達中來,溫暖、有力地傳承。”

  “水光瀲灩,請隨我們暢游波間。希望這次展覽成為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在更多年輕觀眾心頭蕩起層層漣漪。”何樂為和團隊成員的期待,正慢慢實現。

  (實習生鄧建萍參與採寫)

  

  如何讀懂中國畫?對話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遠——

  畫裡不隻有“畫”

  本報記者  智春麗

  記者:近年來,《隻此青綠》等文藝作品出圈傳播,越來越多年輕人想要深入了解中國畫。欣賞中國畫,從何處著手?

  人民美術出版社副總編輯王遠:到博物館、美術館等場所看中國畫原作,直接感受畫家的筆觸、墨色的質感以及畫面的整體氣息,是通過圖片或復制品無法完全體會的。

  出版物也是重要渠道。了解中國畫,不妨從繪畫史入手,掌握不同時期繪畫風格演變的脈絡,面對一幅畫作,便能將其置於歷史長河中,看清它的來龍去脈與獨特價值。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為什麼開始注重人物精神氣質?為什麼人物畫在唐代即達到鼎盛?

  人民美術出版社一直致力於讓流傳至今的中國畫成為流動的文化血液,而不再僅僅是展廳裡的標本。為了幫助普通讀者了解中國繪畫,我們出版了《極簡中國古代繪畫史》等圖書,邀請著名學者以“大家寫小書”的方式,梳理中國畫的發展脈絡、重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作品特點等信息,兼顧傳統文化的深度與現代快節奏的閱讀需求,不讓專業語詞嚇退非專業讀者。“最美百圖”系列,不同畫種、不同題材均從藝術史中甄選100幅傳世精品,以通俗文筆解讀一頁一畫背后的門道與熱鬧,讓畫作從平面變得立體,讓藝術從“高冷”到“可觸”。書畫同源,“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叢書”“中國畫人物線描技法叢書”“人美書譜”以及“中國歷代書法名家作品集字”系列都是重要的美術普及出版品牌。

  記者:從哪些層次認識中國畫的獨特魅力?

  王遠:中國畫裡有“技”更有“藝”。比如,勾、皴、擦、點、染等筆法可以表現物體的質感和形態,濃、淡、干、濕、焦等墨色變化可以營造畫面的氛圍和意境,開合、疏密、虛實等構圖原則可以使畫面更加富有美感。中國傳統繪畫裡的筆墨不單單是技巧,還承載著畫家的情感和思想。畫家通過控制筆墨的輕重、疏密、干濕,來傳達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感悟﹔又借助構圖和畫裡的形象,表達對社會和人生的獨特想法。

  《藝術影響中國——百年中國畫名作十談》一書就展現了繪畫記錄時代,甚至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仔細探究以后,讀者便能從一開始隻對中國畫有表面興趣,到慢慢深入理解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

  中國畫與哲學、文學、書法等聯系非常緊密。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影響了中國畫對自然和意境的追求,儒家思想影響繪畫題材和寓意。題畫詩、書法與繪畫的結合,也是中國畫的獨特之處。了解這些文化背景,不僅能夠看到“畫裡之象”,還能領會畫家創作時的“畫外之意”。

  記者:國產動畫爆款頻出,很多年輕人嘗試將中國畫的元素融入數字作品創作。如何更好挖掘中國畫的深厚底蘊,進而推動轉化與創新?

  王遠:要保持對中國畫的持續熱愛,不僅要看畫,更要了解作品獨特的藝術價值、審美精神和文化心理。中國畫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精神追求,同時也是一座文化創新創造的資源寶庫。從顧愷之、吳道子的人物畫到董源、范寬的山水畫,再到徐渭、八大山人的花鳥畫,以及近現代的諸家力作,中國畫不僅是美的創造,更是文化根脈的生長。

  求新求變是大眾文藝發展的動力。各類畫展和出版物在保持學術高度的前提下,也要嘗試降低藝術參與門檻,推動藝術從“小眾專屬”走向“大眾共享”,同時,通過多種渠道傳播到不同地區、不同群體,進而將中國美術文化推向世界,這也正是新大眾文藝在美術領域的創新實踐。

  《 人民日報 》( 2025年04月01日 11 版)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