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發展水平位列全國前三
成都如何“飛”出城市特色?

近日,中國人民大學發布《2025中國低空經濟城市發展指數》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從技術創新活力、市場開拓潛力、生態協同能力和政策賦能效力4個維度,系統評估全國58個城市的低空經濟發展水平。結果顯示,深圳、北京、成都在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水平中位列前三。
成都如何在低空經濟競速賽中“飛”出城市特色?如何更進一步?3月31日,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採訪了相關領域專家。
發展低空經濟
成都具備三方面優勢
“低空經濟是以低空飛行器為載體,輻射延伸出的新興經濟,這與傳統民用航空產業是不同的概念。”在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低空經濟產業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成都市航空航天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嚴月浩看來,低空經濟是人類從“二維空間”邁向“三維空間”的經濟新形態。
從《報告》上看,成都發展低空經濟,具備哪些優勢?嚴月浩認為可從三方面解析:一是航空工業基礎雄厚。作為全國重要航空工業中心,成飛集團等國家級單位數十年技術積澱為低空經濟筑牢根基﹔二是產業鏈完備且競爭力強。目前成德綿自涼國家級產業集群已形成涵蓋航空航天整機與核心零部件研發制造、維修服務、地面保障於一體的完備產業體系﹔三是基礎設施與場景創新領先,為低空經濟商業化應用提供廣闊空間。
那麼,成都如何在低空經濟競速賽中,走出城市特色?嚴月浩認為,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是根本,空域是關鍵,技術是支撐,法律規章標准是保障,安全是底線。具體而言,“成都在電子信息技術、航空制造等領域有絕對的話語權。可將電子信息技術應用在空域安全保障上,做更多技術安全支撐,形成標准和規范后推廣到全國,這樣才能走出特色。”
此外,“成都人包容、樂觀的創新精神,為低空經濟場景拓展提供了無限可能。”嚴月浩表示,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以及交通安全保障是低空經濟應用場景拓展的關鍵,但“讓‘二維’地面經濟拓展為‘三維’立體經濟,市民的接受度、使用率等都會成為‘起飛’的關鍵。而這一點,‘天空之眼’應用場景的拓展,已經為成都低空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模板。”
從頂層設計出發
規劃低空經濟路線圖
放眼全國低空經濟發展,成都該如何發力?中國低空經濟聯盟執行理事長羅軍認為,先要明確低空經濟與通用航空的概念。“低空經濟和通用航空由於空域不一樣,飛行器不一樣,所產生的經濟業態和商業模式是不一樣的,這兩個概念不能混淆。”因此,成都應結合本地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從頂層設計出發,清晰規劃出低空經濟路線圖。”
在羅軍看來,低空經濟主要分為硬件、軟件、應用三大部分。其中,硬件是指飛行器,包括無人機、eVTOL等。他說,無人機作為低空經濟領域率先成長的明星產業,“將在未來十年,保持50%以上的高速增長,有望在2030年率先突破萬億規模。”而成都在工業無人機領域處於行業領先地位,規模接近百億,且發展后勁十足。現已涌現出中航、縱橫、騰盾、傲勢等一批龍頭骨干企業,並初步形成工業無人機產業集群效應。
如何讓上述在蓉企業發展得更好,從而帶動成都低空經濟“飛”得更高?羅軍認為,從擴大產業集群方面看,“成都應把目光拓寬到全球,讓更多行業內頂尖企業、優質平台資源等來蓉落戶。”同時,他提到,要把點對點招商模式轉變為利用平台吸引上下游優勢資源集聚,推動行業生態鏈建設。
具體怎麼做?羅軍建議,成都可攜手中國民航飛行學院、中國低空經濟聯盟等,推動一批重大創新中心建設和聯合攻關,及時制定一批行業標准。同時,引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低空經濟行業大會和展會,搭建國際間的對話合作平台,提升成都低空經濟國際話語權,“吸引一大批優秀企業和人才集聚,賦能成都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趙雨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