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促進川菜發展條例》獲通過
支持高校開設川菜專業 鼓勵川菜廚師海外創業

3月28日,《四川省促進川菜發展條例》獲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為什麼給川菜立法?川菜立法會帶來哪些影響?與大眾有何密切關系?記者第一時間採訪了相關部門進行解讀。
川菜立法要干啥?
《條例》共29條,重點圍繞川菜產業促進、人才培養、文化傳承、創新發展以及相關服務保障等活動進行支持。
川菜產業促進方面,將推動不同區域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支持建設集原輔料供應、食品生產加工、冷鏈物流、科技研發、檢驗檢測、餐飲服務等為一體的川菜產業集聚區,推動川菜產業集聚創新發展。鼓勵川菜生產經營者與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協作關系,加強對接合作,保障川菜原輔料來源穩定、安全可靠。
近年來,“跟著美食去旅行”已成為國內外游客來川消費體驗的難忘之旅。《條例》明確,推動川菜產業與特色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等產業聯動發展,依托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歷史文化街區、傳統村落、名人故居故裡、旅游景區以及特色節會、體育賽事等活動,培育精品美食旅游線路,推動川菜美食體驗與歷史文化、自然生態、休閑娛樂等文化旅游項目融合發展等。
在推動川菜國際化發展方面,將支持川菜生產經營者拓展境外市場,在跨境投資合作、勞務輸出、原輔料通關、宣傳推廣、涉外法律服務等方面提供便利,支持川菜廚師赴境外從業。
在人才培養方面,將支持有條件的高等學校按照規定設立川菜相關專業或課程,培養川菜高層次專業人才﹔推動實施“川菜大師傅”等專業人才培育計劃,支持建設川菜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和技能大師工作室﹔鼓勵返鄉入鄉發展鄉村休閑餐飲,對符合條件的人員按規定落實就業創業扶持政策等。
在文化傳承方面,將建立川菜文化資源數據庫,加強川菜文化資源數字化保護﹔支持符合條件的川菜傳統制作技藝、川菜相關的民風民俗、民間文學等申報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等。
在創新發展方面,將支持川菜原輔料新品種培育和川菜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新設備研發,納入科技計劃支持范圍,支持成立川菜發展研究機構,發布川菜科研成果,推動川菜科研成果的轉化利用﹔支持川菜生產經營者運用新技術、新設備實施改造升級﹔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川菜等地方特色優勢產業的金融支持。
為何給川菜立法?
近年來,四川先后出台促進川菜走出去三年行動方案、川派餐飲服務業培育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在推動川菜產業發展、品牌培育、市場拓展、人才培養、文化傳承與創新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為什麼還要給川菜立法?
作為《條例》主導設計部門的商務廳、司法廳等部門在深入調研后發現,川菜基礎好、市場廣、名氣旺,但距高質量發展還存在痛點和短板。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呈現出階段性、周期性、零散性的特點,有必要通過地方立法形式,將我省在促進川菜發展工作中積累的好經驗、好做法加以凝練、固化,形成法規條文,為進一步推動川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川菜(含火鍋)門店已超32萬家,城市覆蓋率達92.2%,居各大菜系首位。在海外60萬家中餐廳中,川菜餐廳佔比近三分之一。不過,川菜發展中也存在部門協同機制不健全、龍頭企業培育不足、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等問題。
商務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川菜產業是聯動一二三產業的系統性工程,涉及商務、經信、農業、人社、文旅、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以往,相關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各自發力,協調聯動不緊密,更沒有從產業鏈角度來系統謀劃。”
“規模化標准化不足,有影響力、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和品牌較少,是制約川菜發展的重要因素。”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川菜正餐味型豐富、烹調方法多樣,更依賴於廚師個人的烹飪技藝,菜品難以標准化。此外,川菜在產學研、市場拓展等方面合力不夠﹔現有促進川菜發展的政策以方向性引導居多,實實在在拿出真金白銀的支持較少等,都是需要破解的難題。這些難題,是給川菜立法要重點解決的方向。
在省人大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泓看來,“川菜29條”採取“小而靈”的立法思路,以“小切口”立法推動“大變化”,系統性對川菜發展進行了整體規劃和謀篇布局。比如,其中7條聚焦促進川菜發展工作機制,主要解決川菜發展部門協調問題﹔5條聚焦促進川菜產業發展,主要解決川菜產業完善鏈條和融合發展問題﹔2條聚焦川菜人才培養,主要解決川菜人才供應及川菜技藝傳承問題﹔3條聚焦川菜文化傳承弘揚,主要解決川菜文化保護和傳播問題﹔6條聚焦支持保障,主要解決川菜發展要素支撐問題等。“去年9月提請一審,此次三審后正式通過,半年時間完成一部法規的出台,非常不容易,充分體現了四川推動川菜產業發展的決心。”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賀江華說。
該《條例》是全國第二個省級層面為地方菜系立法的專門條例。值得注意的是,與在全國率先出台的《廣東省粵菜發展促進條例》相比,該《條例》更專注於川菜品牌培育和質量提升,通過完善產業生態鏈,促進川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著重打造集多種功能於一體的產業集聚區,推動產業集聚創新發展﹔在產業布局上更強調與資源產地、地域文化、品牌優勢相結合,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等。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碧紅 劉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