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近40家企業組“戰隊”
做“能干活”的機器人

能搬運物品的機器人。
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也成了業界熱詞,人們期待人工智能和機器人能疊加出截然不同的全新體驗。在中科源碼(成都)服務機器人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許禎發看來,這一技術還處於驗証期和突破期,“如果按人的成長周期來算,還是一個蹣跚學步的孩童,可以接受事物,但還不具備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在通用人工智能時代還未完全到來之時,如何找到綜合解決方案來填位補空?服務機器人又如何最大程度提供助力?近日,記者來到中科源碼尋找答案。
形成“機器人小集群”
在中科源碼展示廳,有一個約20厘米×15厘米的“方盒子”,裡面裝著中科源碼的核心技術。
“機器人都需要交互板、算法板和控制板,我們將這三塊板子合成一塊板子,不僅縮小了體積,也提升了效率,對后續機器人在家庭裡的使用有著重大意義。”許禎發指著“方盒子”向記者介紹,“基於這個服務機器人核心控制器,我們還封裝了自研的國產操作系統。”
許禎發認為,安全是機器人發展的下一個重點賽道,有了國產操作系統,才能保証底層自主可控,“根基”才穩,“我們在做的其實和華為在做的方向基本一致,希望構建自己的生態系統。”
除了通過機器人底層操作系統打造虛擬生態圈。線下,中科源碼也在構建實體生態系統。
2021年,中科源碼落地溫江三醫創新中心,發起成立了服務機器人軟硬件研發平台,培育服務機器人創新企業。依托中國科學院的“國家隊”背景,截至目前,中科源碼已吸引了近40家企業在成都落地注冊。
“我們孵化了中科華可一起研發智能醫廢-危廢監管機器人,與中科重德一起打造機器人軟硬件研發實驗室,與中科未有一起布局低速無人駕駛聯合實驗室,與中科永奉一起運營智能跟隨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與天星北斗一起打造北斗機器人聯合實驗室……”許禎發表示,作為科技鏈主型企業,中科源碼已經形成了一個“機器人小集群”。
許禎發堅信“人多力量大”。“機器人是一項復合科學,不是單打獨斗就能搞定的,尤其是人形機器人,是各學科綜合的產業,通過匯集生態圈裡的企業,彼此之間相互借力,將會加速產品迭代更新。”許禎發拒絕做“重復造輪子”的工作,認為集成式研發的狀態更有助於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在構建生態圈的同時,中科源碼也發揮著科技成果轉化中的橋梁作用。“科技和產業之間有很大的鴻溝,但中科源碼既知道高校創新的痛點,也明白企業落地的難點。”許禎發稱,採用倒推科技成果轉化的方式,以市場需求和場景需求去推動科技創新,顯得更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
追求“1+0.5”的實用創新
智能四向穿梭車並不稀奇,它廣泛用於立體倉庫中,是搬運物資的好幫手。但目前市面上的四向穿梭車的厚度普遍在15厘米左右。
中科源碼也在做智能四向穿梭車,不過,將其厚度壓縮到了11厘米左右,是現有四向穿梭車產品中最薄的一款。
不要小瞧這4厘米的厚度,輕薄瘦身之后的四向穿梭車變得更加節能,也將直接降低立體倉庫貨架的制作成本,為企業生產降本增效。
許禎發將這樣的模式稱為“1+0.5”創新模式,即在原有的成熟技術上稍做技術整合,便能收獲一款實用性很高的微創新產品。“我們不會執著於從‘0’到‘1’的原研,而更追求‘0.5’的性價比,這‘0.5’可能稱不上迭代,但能很好地服務於生產生活。”許禎發說。
讓創意落地,讓創新“有用”,是中科源碼的行事准則。
在太平洋保險的高端養老場所,中科源碼推出的機器人“洋洋”工作著。作為陪護機器人,“洋洋”可以通過數字人技術,“扮演”老人的親戚朋友陪老人聊天,還可以隨時提供安全監護,當老人遇到突發情況,就會及時報警。
“這還遠遠不夠!”許禎發意識到了發展的必要性,但也指出了對於發展路徑的思考,“養老領域的服務機器人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而在機器人還不具備泛化能力的時候,我們需要推出過渡產品。”
今年8月舉行的世界機器人大會,“洋洋”2.0就將亮相。在智能床等中間設備的互動下,“洋洋”2.0能為老人提供輔助翻身、按摩等服務。
當大家都在關注機器人如何展示酷炫本領時,許禎發將冷靜的目光投向了這次技術革新,“人工智能帶來的應該是產業鏈的復興,而不是隻把一個機器人做得多好,為場景提供更合理的綜合解決方案才是未來最大的出路。”
在全國各大城市圍繞人工智能紛紛布局時,許禎發認為,秉持“實用主義”也應該是成都錯峰發力的方向。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喆 吳茜
受訪單位供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