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校地協同破題科技成果轉化

137項“清華系”科技成果在蓉發布

2025年03月31日08:1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137項“清華系”科技成果在蓉發布

活動現場發布了2024年度十大創新成果。

  3月29日,2025第八屆清華—四川科技成果對接會“科創天府·智匯蓉城”科技成果及應用場景供需對接活動在蓉舉行。對接會上,“政產研協同成果轉化基地”正式揭牌,發布了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2024年度十大創新成果以及127項“清華系”科技創新成果。

  發布科技成果

  多個創新項目在成都“安家”

  在每年的“清華—四川”科技成果對接會上,“清華系”科技創新成果集中發布,都是當天的“重頭戲”。現場,研究院正式對外發布了包括“復雜環境長大水工隧洞整體安全穩定控制關鍵技術”“半開放儲能鋰離子電池及系統”等十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涵蓋了可再生能源發電、新型儲能、智能電網關鍵裝備、能源交叉融合等創新應用場景。

  此次研究院集中發布的科技成果,均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聚焦解決行業痛點和技術瓶頸。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已有多個創新項目在成都進行了示范應用。

  “去年7月,我們在成都市武侯區建成了全球首條設計產能100兆瓦時的半開放儲能鋰離子電池示范產線。今年我們還將在成都擴大產線,進一步拓展市場。”研究院綠色儲能研究所所長、孵化公司好風光儲能技術(成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陳永翀介紹道,該技術產品預計到2030年全球應用超5GW,市場規模達150億元。在成都開展示范應用的還有研究院能源消費智能化研究所所長高浪團隊所牽頭主導的“低碳綜合能源智能仿真規劃系統”項目。

  除了研究院發布的2024年度十大創新重大科技成果外,此次活動還聚焦新能源及智能汽車、智能制造及自動化、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及化工、電子信息、綠色環保、新材料新工藝、科教文化等領域,發布了127項清華大學科技成果。

  轉化基地揭牌

  研究院已培育27家科創企業

  活動現場,由研究院聯合四川天府新區、能源互聯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同打造的“政產研協同成果轉化基地”正式揭牌。

  基地將通過技術協同、場景共建加速產業集聚,帶動相關產業鏈及產業園區高質量發展。“政產研協同成果轉化基地已正式啟動,希望借助這個平台,按照專業方向和產業鏈,聯合各方創新主體,進一步推動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研究院副院長劉毅向科技企業拋出“橄欖枝”,希望匯聚合力,共同推進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自2016年落地成都以來,研究院見証了城市科技創新的蓬勃發展,從最初的3個人發展到如今500多人。

  同時,現場舉行了合作簽約儀式,包括研究院與天府清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等合作的4個院企項目,以及2個院系合作項目集中簽約,進一步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和成果在地轉化。

  從“清華系”校企的深度聯動,到川外企業的“孔雀西南飛”,再到創新項目在蓉孵化落地,越來越多的優質科技成果在研究院的助力下,在川落地生“金”。

  清華大學電機系長聘教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魯宗相介紹道,截至目前,研究院累計申請專利1000余件,完成科技成果處置29項,累計金額近6000萬元﹔培育科技型創新企業27家。其中,包括1家准獨角獸企業和8家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產值近20億元,累計貢獻稅收超過2億元,總估值60億元,累計吸納就業超過1100人。

  低空如何“高飛”

  場景創新是“破題”關鍵

  主旨報告環節,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航空發動機研究中心副主任蘭旭東在《低空經濟——新質生產力的一種新經濟結構》主題報告中提到,未來,低空經濟將著手於打通“物流上的卡點和堵點”,積極做好基礎建設和技術合作,促進建造、物流、服務、交通等領域的進步和發展。

  談及成都市低空經濟產業發展的著力點,在蘭旭東看來,成都已經具有了相對成熟的低空經濟監管體系,可以通過政企聯合打造低空飛行器試飛航線,進一步開放600米以下的低空經濟產業創新場景,以示范性應用牽引法律法規完善以及低空飛行器產品更新迭代。

  蘭旭東預測,隨著基礎設施的完善,低空經濟將“像汽車普及一樣改變社會”,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黃雪鬆 文/圖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