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統籌推進“硬投資”與“軟建設”——

讓城市排水治理更智能(“兩重”建設扎實推進)

本報記者  宋豪新
2025年03月31日08:0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排水管網設施數據、下穿隧道設施數據、主要感知設備數據……走進四川成都市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台大廳,大屏幕上,全市各監測點位的運行情況盡收眼底。“平台整合了多部門資源,實現城市排水防澇的智慧化管理。”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數據中心副主任芮勝陽介紹,該平台建設了地理信息系統、物聯感知系統、業務管理系統和污水下河快速溯源系統等4個子系統,管護著成都中心城區7600多公裡排水管網。

  2024年7月11日,金牛四斗渠排水口出現污水預警,工作人員通過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台,很快就完成溯源,並精准識別排污位置。調度及巡檢人員收到平台推送的信息后,迅速趕赴現場處置。“排水管網上共安裝了1449個液位計和182個電導率儀,平均每4.5公裡管網就有一個監測點位,標准為行業領先。”芮勝陽說。

  加強城市排水系統建設,有利於維護城市安全有序運行、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要。近年來,成都以“兩重”項目為關鍵抓手,統籌推進“硬投資”和“軟建設”,把項目建設和配套改革結合起來,推動城市排水從“治理”走向“智理”。

  在成都市內一處下穿隧道入口的立柱上,有一個銀色的盒子。“這個盒子是‘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裡面藏著芯片等感知設備。一旦隧道內積水超過30厘米深,盒子就會聯動聲音、燈光自動報警,並調整交通指示燈變為禁行狀態,保障車輛行駛安全。”芮勝陽介紹,除了聯動隧道內設施報警提醒以外,“隧道積水監測機器人”還會將相關信息自動推送到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台,便於應急隊伍第一時間趕赴現場處置。

  走進隧道,一個巡檢機器人正在頂部來回穿梭。“這個機器人可以不間斷監控隧道內溫度、煙霧、有毒有害氣體情況,保障隧道內消防安全。”芮勝陽介紹,目前成都市主城區96座下穿隧道都安裝了智能感知設備,還在個別下沉式道路和低窪區域增設雨水箅子,擴大進水口,加強疏通排水管道,消除安全隱患,“智能感知設備不但提高了早期預警能力,還節約了人力成本。”

  除了搭建智慧排水綜合管控平台,成都還實施排水防澇移動抽排能力提升項目。截至2024年底,新增應急抽排能力達到50萬立方米每小時,顯著提升極端條件下的應對能力,有力保障城市安全度汛。“通過實施該項目,成都能在滿足本市應急排澇需求基礎上,服從上級調度,輻射承擔重慶、貴州等地的城市排水防澇應急救援任務。”成都環境集團興蓉市政公司運營管理部副部長歐陽后杰說。

  2024年以來,成都建立地下管網管廊和設施建設改造“1+9”政策體系,明確編制1個建城區總體方案和9個縣市子方案,系統化、精准化實施管網更新行動。

  “成都建立了針對項目隱患問題、跨行業問題、頑固問題和重大問題的‘1+4’調度機制,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確保‘兩重’建設盡快落地見效。”成都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03月31日 01 版)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