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瀘州溪谷新經濟產業孵化器
7年間 這家民營孵化器培育出609家企業

3月24日早上9點半,瀘州國家高新區眾創中心2層到6層,熙熙攘攘,訪客很多,這裡是瀘州溪谷新經濟產業孵化器的“根據地”。312會議室裡,孵化器副總經理戴有蓮剛落座,手機就響了起來。
“做什麼行業,需要多大的辦公室,有項目計劃書嗎?”她語速很快地問著電話那頭。挂掉電話,她言簡意賅地解釋:“有項目想要入駐,前來咨詢流程,現在辦公室很緊張。”
每天,戴有蓮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咨詢電話,咨詢背后是火熱的需求。這家2018年成立於瀘州國家高新區的民營孵化器,以“技術轉移+科創服務+產業孵化”為核心,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孵化鏈條,目前累計孵化609家企業,培育365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申請1250項知識產權,孵化企業產值累計超7億元。
新特點
管理團隊90%以上為“90后”,決策快、轉化快、迭代快
靜態的數據不足以反映孵化器的特點。“快、活、新。”戴有蓮歸納總結,語速仍然很快。
快,首先體現在決策上。“作為民營孵化器,我們的優勢在於靈活,市場響應速度快,能夠迅速做出決策並適時調整,以應對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戴有蓮說。
具體有多快?一個對比可以說明:提交項目計劃書、安排路演……3天內,孵化器即可敲定企業能否入駐,而在正常情況下,一般園區要花上10天左右。
決策快,帶來企業落地快。譬如,2023年專注AI智慧體檢的企業四川中菁智慧軟件技術有限公司落地孵化器,從簽約到中試再到入駐,僅用時3個月。
成果轉化也很快。戴有蓮載上記者驅車10多分鐘,抵達瀘州臨港經濟開發區。這裡,從孵化器“畢業”的明星企業——四川中能馭風新能源有限公司主攻低速微風發電系統研制,於2021年落地孵化器,當前估值達到9億元,有著較高的成長潛力。
“落地后得到當地在風場建設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不到6個月,我們就完成風機的技術成果轉化。”企業董事長高宇說。
主攻人工智能機器人研制的“畢業生”四川博爾特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瀘州)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牽線搭橋下,用時不到8個月,就將清華大學團隊的繩索機器人技術成功轉化。企業創始人陳永報說,產品即將在客戶生產線上試用,未來在釀造等領域有著較大的應用潛力。
當前,孵化器正在積極搭建小試中試平台,力爭讓更多企業獲益。整體來說,電子信息、人工智能方面的小微企業實現成果轉化一般用時6個月到1年,生物醫藥企業涉及臨床試驗環節,一般在3年內完成轉化。
快,還體現在迭代上,相關機制較為靈活。“企業請得進來,也請得出去。”戴有蓮說,之所以設定勸退機制,是因為要騰籠換鳥,優化培育發展一部分企業。設置階段性考核,根據考核結果動態調整孵化模式。
也就是說,孵化器每年選出排名前30%的企業,為他們提供定制服務,比如使用管理系統、享受畫像分析等服務。“淘汰10%的低效項目,同時為它們匹配其他資源。”戴有蓮解釋。
隨著項目不斷優化,要從孵化器“畢業”的標准也水漲船高,比如要成為專精特新企業,營收需達1000萬到2000萬元、吸引投資500萬元以上等。
走上一圈,記者發現這裡的人也很“新”,員工普遍年輕,朝氣蓬勃。企業創業團隊60%以上為不到40歲的“85后”,孵化器管理團隊90%以上為“90后”。
新模式
拋棄“大而全”的孵化思維,精准孵化新興產業項目
美好的果實不是一開始就能結出來。按戴有蓮的話說,來自逆向思維的試錯經驗。
先看項目。一開始,孵化器缺乏經驗,曾嘗試企業共性“全鏈條孵化”模式,針對所有企業都採用同一套入駐流程,並採取“一刀切”的方式來考核企業。一些入駐前很看好的項目,在考核中得分卻不盡如人意。管理團隊很納悶:花了大力氣,為什麼孵化不出讓人眼前一亮的企業?
再看運營。當時,孵化器主要靠政府補貼維持運轉,造血功能幾乎沒有,管理團隊也才四五人,精力有限、服務不夠深入等問題困擾著戴有蓮等人。
管理團隊認為,孵化模式必須改變。他們走出去學習,在湖北等地考察大型孵化器和較小民營孵化器時發現兩個問題:一是這些孵化器制定的考核標准不適用,不能照搬﹔二是就民營孵化器來說,以租賃為主,為企業賦能不足,造血也不夠。
如何吸引更多更優質的項目落地?2021年,深思熟慮之后,變革開啟。團隊調整策略、轉化思路,轉向“精准孵化+外部協同”,與成都、重慶的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術飛地”,用差異化路線來吸引項目落地。
“這成為孵化器發展的轉折點。”戴有蓮說。
首先,產業主動走上“窄路”。孵化器拋棄面面俱到、“大而全”的孵化思維,而是結合本地基礎,聚焦前沿新興產業,譬如電子信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這一思路與四川去年啟動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六個重大科技專項不謀而合。
“這也說明我們‘賭’對了。”管理團隊提出,當前孵化器80%以上入駐企業為新興產業項目,接下來還要結合西南醫科大學等本地資源,單獨打造生物醫藥孵化器。
其次,造血功能得到加強。相比其他地方的民營孵化器,這裡租金收得少。租金少了,就必須增加造血功能。“我們決定採取‘空間結合+賦能企業’的策略。”戴有蓮提到,賦能的重點是為企業提供專業咨詢、技術支持、與高校聯動等增值服務,通過孵化加投資,即投資股權,與企業進一步綁定,並負責一部分企業產品的市場推廣等。
改變效果初顯:去年,增值服務營收達到近800萬元,企業產品按比例分成,收入達到200多萬元。今年將依托瀘州老窖等本地龍頭企業推進更多項目發展,預計孵化器營收將呈上升趨勢。
在人才方面,技術飛地等模式直接彌補了本地高端人才缺口。
以低速微風發電項目來說,高宇給記者分享了一則好消息:去年底,企業參與了由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的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這意味著項目裡的一流高校科研團隊、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將通力合作,為項目提供強大的腦力支持。”
當下,孵化器走出瀘州,將這一新模式在巴中、成都、眉山等地推廣復制,同時與重慶榮昌、璧山等地的孵化器緊密合作、聯動發展,將川渝兩地創業項目進行精准匹配。
展望未來發展,管理團隊提出了需要更大場地、招引更多人才等訴求。業內人士建議,還可加強與國有孵化器、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協會、商會以及地方政府等多方合作,進一步提升孵化服務能力,持續優化服務體系,促進構建開放包容的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寧寧 杜杰 瀘州觀察 郭慧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