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力爭新年經濟“開門紅”(銳財經)

春節剛過,全國各地立刻進入“開工模式”。從快速復工復產、“花式”招工穩崗,到重大工程、項目接連開工,再到下達投資資金、部署新一輪政策舉措……連日來,各地抓緊時機拼經濟、搶開局,力爭實現蛇年經濟“開門紅”。
助力企業穩產達產
春節假期結束,一趟趟務工返崗專車、專列、包機在全國各地穿行,助力外出務工人員“出家門到廠門”。
開年以來,各地通過跨省招工、政策幫扶、精准服務等舉措,全力破解企業用工等難題,推動企業穩產達產。各地人社部門通過點對點包車服務等方式,助力招工穩崗。記者從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獲悉,截至2月11日,全國已累計發出務工人員專車、專列、包機1.5萬輛(列、架)次,輸送勞動者37萬人。
隨著各地企業開工復產,用工需求也集中釋放,大大小小的新春招聘會和技能培訓讓節后用工市場熱氣騰騰。
不久前,江蘇省“春風行動”首場活動——省市區三級聯動新春專場招聘會在江蘇省零工市場舉行。招聘會現場,120家企業提供了6000多個崗位,電氣工程師、技術員、質檢員、倉庫管理員、家政服務員等不同工種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勞動者。還有山東、江西、雲南、湖南……這段時間,各地新春招聘會火熱開展。人社部數據顯示,截至2月11日,全國累計舉辦各類招聘活動2.2萬場,發布1500萬個崗位。
記者近日在陝西、江蘇等地採訪了解到,春節前后是勞動者換崗流動高峰期,不少企業招工需求尤其突出。隨著勞動者有序外出務工返崗,復工復產進度加快,企業搶抓時機趕訂單、拓市場。
重大工程接連開工
重大工程建設既是穩增長的“壓艙石”,也是惠民生的“強支撐”。新春伊始,各地重大工程、大項目按下發展“啟動鍵”。
2月13日,四川省舉行2025年第一季度重大項目現場推進活動,涉及重大項目共2956個,總投資11318億元,項目數量和總投資額均為歷年之最。其中,創新及產業發展項目數量和投資額最大,1341個項目總投資達6332億元,包括德陽迪興汽車零部件生產基地、眉山年產20萬噸新型儲能材料等項目。
2025年北京將集中推進100個重大科技創新及現代化產業項目、100個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100個重大民生改善項目,以重大項目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總投資約1.4萬億元。
從民生工程到交通項目,從數字基建到能源基地,一批在建工程項目持續刷新“進度條”。據了解,重慶市水利局通過節前謀劃、節中督促、節后協調等方式,全力沖刺水利工程建設“開門紅”,截至2月10日,全市在建重點水利工程復工率達100%。
按有關部門此前部署,各地積極推動重大項目早開工、早投產,盡早形成實物工作量。江蘇省重大項目建設專題會議要求,新的一年,要以更大力度抓好項目建設,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更好發揮挑大梁作用。
穩步推進高質量發展
蛇年剛至,一批新政策舉措已經謀劃出台。
用好用足財政政策和金融政策、著力激發有潛能的消費……為全力推動一季度上海市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全力鞏固經濟持續回升向好勢頭,在延續一批、優化完善一批存量政策基礎上,上海近日制定一批增量政策,以政策措施的有效性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
2月5日,春節后首個工作日,多地“新春第一會”密集登場,釋放出高質量發展的強烈信號。
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明確將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集成電路、新材料、生物制造、具身機器人、工業設計和工業標准等領域持續發力,努力將廣東打造成全國人工智能賦能新型工業化標杆。
重慶在“新春第一會”上,提出持續做大做強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具體而言,將加快招引一批強鏈補鏈延鏈擴鏈關鍵零部件項目﹔推進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汽車電子等融合配套﹔加快充換電、加氫站等基礎設施建設。
“新春以來,各地都在積極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按照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的謀篇布局推出不少扎實舉措,在大力提振消費、有效擴大內需、培育新質生產力等方面有許多積極有為的務實做法,這為實現新一年經濟‘開門紅’和‘十四五’規劃順利收官打下了扎實基礎。”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科研管理和信息服務部副部長、研究員劉向東對本報記者表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