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宜賓山體滑坡救災一線
細節印証使命與擔當(在現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幾天陰雨后,天氣終於放晴。2月10日,在四川宜賓市筠連縣沐愛鎮,山體滑坡救災一線,各方力量持續奮戰。
行走在沐愛鎮,記者看到一處處細節印証著使命與擔當。
一支寫干了的筆
“能不能把筆借我用用?”記者見到鄭芹時,她一手拿著手機通話,一手記錄,筆裡的墨水剛好用盡,但不想打斷工作。
鄭芹是沐愛鎮石林村黨總支書記,也是筠連縣第二中學校安置點的黨員先鋒隊隊員。石林村是距離鎮政府最近的村子,滑坡發生后,她馬上趕往鎮政府,邊跑邊打電話通知村干部和黨員。走得匆忙,鄭芹隻來得及揣上一支筆、一個本子。
學校成為安置點,鄭芹和同事們第一時間到場布置。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的,是受災群眾的需求。
周大哥,家裡有人生病,希望幫忙找個一層的房子租住﹔張孃孃,希望有人回去看看家裡牲畜,拍個照片安安心﹔毛大姐,家裡孩子太小,需要領兩罐奶粉……自己的本子記滿了,鄭芹就把安置點群眾的登記冊拿在手裡記:“正面是大家的信息,背面記下他們的需求,黨員干部和志願者們落實起來更快。”
忙碌了兩天兩夜,鄭芹打算抽空回趟石林村取些衣物,方便在安置點堅守。“還得多拿幾支筆。受災群眾的急難愁盼,我們要了解清、解決好。”鄭芹說。
一通“遲到”的平安電話
“爸,我在前方一切平安,別挂念。”2月9日下午,趁著搜救輪班間隙,作為搜救小組長的武警四川總隊宜賓支隊組織干事楊超終於撥通了“遲到”的平安電話。
災害發生前一天,楊超在武警筠連中隊檢查工作。春節假期他一直堅守崗位,這天剛好收到休假報告簽批的通知。“當時滿心歡喜地訂了回江西南昌老家的機票。”得知金坪村發生山體滑坡,楊超馬上退掉機票,作為第一批救災隊伍成員趕赴災區。
到達現場,楊超一直緊繃精神,和戰友們展開救援工作,不僅負責現場警戒、搜救,還及時疏散附近村民,防止次生災害。
連續奮戰,這兩天楊超接打了不少電話,接收指示、布置工作,唯有打回家的這通電話“遲到”。搶險救災人員爭分奪秒,不少人參加救援以來隻睡了4個小時。“我們隻想著再抓緊一點,為受災群眾多盡一份力。”楊超說。
救援隊員中,有人取消了婚禮趕來現場,有人中斷休假請戰,還有不少當地群眾自發維持秩序、參與志願服務。楊超說:“作為黨員、軍人,我一定要沖在前面。”
一份凝聚科技力量的監測報告
“滑坡形變雷達監測報告出來了,趕快傳回指揮部。”救援現場,幾張塑料凳、兩台360度形變監測雷達,就是四川省安全科學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賈虎軍的陣地。
災害發生后,賈虎軍和同事們攜帶邊坡雷達、三維建模工作站等趕到現場開展災情研判等工作。“除了肉眼看得到的滾石,還有更多眼睛看不到的位移和形變。”賈虎軍團隊對架設雷達獲取的數據進行專業分析,制作監測預警報告,為現場指揮部指導救援作業、確保救援人員安全提供輔助支撐。
連日來,災害現場降雨不斷,仍有滑坡發生,實時掌握山體位移情況,提前預警次生災害風險,對於安全救援至關重要。
“金坪村滑坡形變雷達監測報告”展示了雷達數據顯示區域在本時段的最大變形量和最大變形速度、是否存在明顯的加速趨勢,並給予工作建議。“后方可根據監測報告研判安全等級。”賈虎軍說,在搜救區布設的最新款邊坡雷達可“透視”雨霧,不僅能實時獲取山體形變數據,還可以提前預警二次滑坡風險。
在參與救援工作的同時,賈虎軍團隊需要每小時出具一份監測報告,幾乎沒有休息時間。“團隊裡都是年輕人,但頂住了壓力。科學保障救援隊伍的安全,是我們的使命。”賈虎軍說。
(趙祖樂參與採寫)
本期統籌:李凱旋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1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