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重體驗 求悅己 更務實

青年打開消費新空間(大數據觀察)

林麗鸝 付一凡
2025年02月14日07:4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大力提振消費”,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的2025年要抓好的重點任務之一。

  激發消費潛能,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青年消費群體已成為新型消費的主力軍。為新奇體驗花錢、給興趣愛好買單,他們不僅追求個性化,也重視“質價比”﹔偏愛智能科技,注重身心成長,他們選擇更健康、綠色的消費方式……這些消費新特點、新需求,不僅折射出青年一代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為消費市場帶來了新機遇、新挑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深入觀察青年消費新趨勢,探尋活力四射的消費新場景。

  ——編  者

 

  “過去一年,‘摳摳搜搜’地花了很多錢。”“幾百塊錢的手辦說買就買,5塊錢的郵費能省則省。”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不少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分享一年來的消費總結,有些現象看似矛盾,背后卻有著年輕人獨特的消費邏輯。

  青年消費群體是消費市場的主力軍。日新月異的互聯網時代,消費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出現,年輕人的消費觀念、偏好、行為模式經歷著巨大的變化。這些新特點形成了新趨勢,蘊藏著新商機,為消費市場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

  “想看世界,但不想只是看看”

  體驗式消費受青睞

  “住在這兒,晚上可以看星星,圍著篝火吃烤肉,真正走進當地人的生活。”22歲的張祖揚在新疆旅游時,沒有選擇住酒店,而是住在了當地的哈薩克族民居,“我喜歡原生態,住民居雖然價格不低,但體驗感拉滿。想看世界,但不想只是看看,我更喜歡這種沉浸式旅游。”

  相對於其他年齡段的消費者,青年消費群體對生活品質、文化調性和環境氛圍更加敏感,偏好體驗式消費。參加戶外探險、打卡非遺民俗……深度和個性化的旅行體驗成為青年消費群體首選。

  《2024中國青年消費趨勢報告》顯示,超過七成受訪者每年至少有一次旅行,其中46.36%每年安排多次旅行,26.28%每年定期安排旅行一到兩次,17.22%偶爾出游一次。其中,自然與戶外探險、探索歷史古跡、在度假勝地放鬆身心是年輕人喜愛的旅行方式。

  “眼前雪坡綿延,耳畔寒風呼嘯,那種自由飛翔的感覺,讓人體會到不一樣的快感。”28歲的孫宏是一名滑雪愛好者,每年冬季都會到不同的雪場滑雪,尋求新鮮體驗。

  “體驗式消費提升了冰雪游熱度。”美團研究院執行院長厲基巍說。監測數據顯示,入冬以來,滑雪、滑冰等冰雪旅游搜索熱度環比增長一倍多。旅游城市的住宿、餐飲、交通不再只是配套服務,而是成為吸引青年人的旅游體驗項目。體驗式消費玩法層出不窮,有助於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青年人為什麼追求體驗式消費?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黃雋分析,作為互聯網深度用戶,青年人視野開闊、精力充沛、好奇心強。體驗式消費能帶來新奇與刺激,為生活增添樂趣,豐富人生閱歷。另外,青年人渴望展現獨特個性,體驗式消費能夠獲得與眾不同的體驗,滿足自我表達與個性彰顯的需求,找到身份認同與情感共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琛偉表示,很多地方現有消費場景仍局限於商場、餐飲等傳統模式,缺少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新場景,難以滿足年輕人的消費需求。應創新體驗場景、拓展消費場域,鼓勵有條件的城市打造體驗式消費場所,激發青年消費者興趣。

  “隻要夠喜歡,就願意買單”

  悅己消費成熱點

  夜幕降臨,熒光棒的海洋隨著音樂掀起陣陣波浪,合唱聲、歡呼聲如山呼海嘯,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前不久,在北京工作的姜瀟特意利用周末跑到安徽合肥去看演唱會。“在演唱會現場,觀眾與歌手一起大合唱時氛圍特別好,對我來說是一種很有效的解壓方式。”姜瀟說。

  來自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報告顯示,2024年全國營業性演出(不含娛樂場所演出)48.84萬場次,觀眾1.76億人次,票房收入579.54億元。年輕人正是音樂節等演出活動的主力消費人群。

  2024年的“雙11”銷售數據顯示,青年人消費的商品品類多為旅行用品、演唱會門票等,由“什麼劃算買什麼”轉向“什麼喜歡買什麼”。在青年群體中,悅己消費成為熱點。

  何為悅己消費?通俗來講,就是在消費中更加注重產品和服務對自身的滿足。為能愉悅自我的美好買單,從而獲取情緒價值和精神支持,悅己消費不單是個人消費行為的變化,也是時代發展的寫照——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停留在物質層面,而是更加關注自己的精神狀態、心理感受。

  比如為自己的興趣愛好買單。“手賬是我的愛好,我喜歡把搜集到的各種小玩意做到手賬裡,隻要夠喜歡,就願意買單。”遼寧沈陽市民劉達的家裡有一個區域,整齊擺放著各種手賬本、膠帶紙、印章、水彩等。

  比如偶爾給自己一個小驚喜。“上下班看到地鐵裡的盲盒機,我都要停下來看看,幾乎每周都要買一個盲盒。”在北京工作的周瑤已經為這些盲盒在家裡置辦了展示櫃。

  一家社交平台的調查顯示,在關於消費心態的選擇中,“快樂消費、為情緒價值或興趣而消費”是年輕人選擇最多的投票選項,佔比達40.1%,高於“消費理念升級,更關注消費品質”的佔比。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升級,悅己消費和情緒消費的發展空間極大,將成為未來市場的新增量。從購買動漫、游戲周邊商品,到尋求玩樂新體驗,追求快樂的年輕人將帶動消費熱點不斷顯現。”厲基巍說。

  “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

  消費觀念更務實

  “我在這兒買了幾件新衣服,均價百元,性價比特別高。”20歲出頭的北京市民哈特走出位於北京朝陽區的“年輕力中心”時,拎著4個購物袋。

  “我們發現,如今很多年輕人不願為大品牌溢價買單,而是追求更務實的消費,同時通過個性商品表達態度。因此商場引入很多小眾品牌、主理人品牌,以迎合青年消費者。”運營該商場的盈展集團首席營銷官司徒婉雯說。

  “該省省、該花花”是很多年輕人的口頭禪。年輕人熱衷在網上比價,喜歡淘二手產品或“平替”。但他們並不一味圖便宜,而是“可以買貴的,不能買貴了”,不僅追求價格合適的性價比,更注重品質優先的“質價比”。

  90后柯穎是一名年輕媽媽,她發現同樣的商品,在零售電商平台和批發電商平台存在價差。“孩子的玩具,玩一段時間就沒興趣了,要常買常換,所以不會買太貴的。”在同源、同廠、同工藝和同材質的條件下,柯穎會優先選擇性價比更高的商品。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團隊發布的《“APP世代”中國年輕人移動應用行為報告》顯示,年輕人伴隨著從象牙塔走進社會的角色變化,會轉向更為務實的理性消費。

  正因為青年群體購物前喜歡做攻略、比價格,購物后樂於發評論、晒感受,不少企業宣傳新產品時,注重在社交媒體優先聚焦小范圍種子用戶,進而擴大品牌影響力。

  王琛偉建議,應科學引導規范社區“種草”、線上帶貨、推薦算法等網絡行為,監管部門、龍頭企業、行業協會共同建立多元共治監管體系,營造與年輕人消費趨勢相適應的良好生態,及時查處違法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權益,進而提振消費信心。

  

  版式設計:汪哲平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07 版)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