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團隊創新科普傳播形式——

“把大熊貓的故事講給大家聽”(守望)

本報記者 游 儀
2025年02月14日07: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科普團隊成員在介紹動物保護知識。

  小朋友在觀察動物實驗樣本。
  以上圖片均為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提供

  草木蔥蘢,微風輕拂,山中根根翠竹搖曳。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中,工作人員指著展板,耐心解答游客關於大熊貓的各種疑問﹔大熊貓互動體驗博物館前,游客在志願者的引導下排隊入館,等待參觀……從研學活動到互動體驗,再到科普講解,基地裡隨處可見科普團隊成員的身影。

  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團隊成立於2000年,旨在面向公眾傳播以大熊貓為代表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近10年,他們共開展科普活動3000余場次,編撰科普讀物22部,制作科普影視作品22部61集,受眾超10億人次。

  一場科普龍門陣,趣味活動層出不窮

  樹蔭下,圈舍旁,向波手持扇子,站在大熊貓2號別墅前,一場龍門陣即將開擺。原本正在參觀大熊貓的游客漸漸圍了過來。

  “大伙猜猜,大熊貓的食物都有哪些?”作為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科普團隊成員,向波一邊輕搖紙扇,一邊拋出問題。

  “肯定有竹子!”“要吃水果吧,得補充維生素。”“竹子那麼堅硬,大熊貓能消化嗎?”……大伙七嘴八舌,討論熱烈。眼見激起游客興趣,向波便不再賣關子。從大熊貓的飯量,到食物的種類,他將大熊貓的飲食習慣娓娓道來。

  2020年,基地科普團隊推出實時實景主題科普講解龍門陣。立展板、搖紙扇,圍繞一個主題,科普團隊成員擺起龍門陣。從“神奇的大熊貓”到“我不是‘干脆面’”,從“竹子的旅行”到“大熊貓成長記”,大伙精心設計的主題,吸引許多游客駐足觀看。

  “每個月初,我們會在基地公眾號上發布龍門陣互動科普講解場次安排,平均每月有15場。”向波說,不同於過去講座般的科普形式,通過擺龍門陣,實景互動講解,不僅可以豐富游客游園體驗,還能讓公眾正確認識瀕危動物保護現狀。

  在向波看來,趣味科普能在潛移默化中增加游客對動物保護知識的了解。而對團隊中負責研學的唐亞飛來說,大熊貓科普要從娃娃抓起,研學活動能充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攪拌盆裡,倒入玉米、黃豆、燕麥和微量元素等混合而成的營養粉料,加水攪拌,用力搓揉。緊接著,小朋友們把揉好的面團裝進模具。很快,一個月餅形狀的窩窩頭制作完成。這並不是基地食堂,而是一場研學課程,捧著香噴噴的窩頭,“小營養師”們非常有成就感。

  “像‘大熊貓營養師’這樣的研學活動,2016年以來,我們設計了9個主題。”唐亞飛介紹,基地每月都會組織不同主題的公益活動,生物多樣性保護理念也在各式各樣的活動中深入人心。

  一個互動體驗園,多種場景引人入勝

  能眨眼、懂答題、會生氣,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中,就有這麼一個仿生大熊貓機器人“小川”。不僅外表逼真,還能實現目光追隨,在它的臉上,甚至能看到微表情。游客提問,“小川”解答,一問一答之間,大熊貓相關科普知識實現潤物無聲地普及。

  大熊貓為啥喜冷怕熱?科普過程中,團隊沒少遇到類似提問,為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大伙琢磨著將大熊貓皮毛置於館內展示。在團隊中專門負責展覽展示的吳櫻看來,與其講解專業知識,不如讓人摸一摸。

  大熊貓會發出各種聲音,都代表什麼含義?博物館設置了聲音互動體驗區,收錄了大熊貓10多種情緒表達聲音,游客通過按鍵便能聽到不同的聲音並了解背后的含義。獨特的設計讓游客充滿好奇,體驗裝置前經常排起長隊。

  2021年3月,成都大熊貓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作為全球首個以大熊貓為主題的互動體驗專題博物館,成都大熊貓博物館通過互動體驗、場景復原、沉浸式游覽等方式,能讓公眾在參觀的同時了解大熊貓等動物的生存現狀,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從前期籌備,到正式布展,科普團隊成員們出謀劃策,不斷創新科普展示方式。

  除博物館外,園區之中,互動體驗場景隨處可見。

  旭日館柱子上,印有與大熊貓相關的問題,鼓勵游客在觀看大熊貓的過程中仔細觀察,在它們身上找尋答案﹔映日館周圍,翻開互動裝置,用力轉動圓盤,就能看到大熊貓壽命及其交流方式的相關知識﹔雲日館室外,一隻手繪的大熊貓互動裝置格外引人注意,抽拉大熊貓身上不同部位的卡片,可以了解有關大熊貓的神奇奧秘……

  “從維護頻率上就能看出來,園區裡的互動設備都很受歡迎。”指著正在對裝置進行維護的工作人員身影,吳櫻笑著說。

  一套熊貓科普書,系統講述科學知識

  大熊貓會冬眠嗎?大熊貓怎麼“對話”?大熊貓為什麼“懶”?……翻開《你不知道的大熊貓》一書,就能找到答案。繪畫精美,語言生動,畫風可愛,讓這本書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發現不少人對大熊貓並不了解,就想著寫一本科普書,系統揭開大熊貓的神秘‘面紗’。”談及寫作初衷,科普團隊負責人金雙說。

  不同科普書籍,面對的人群也有區別。有的滿足低齡兒童的喜好,內容更加淺顯易懂﹔有的則面向青少年,通過拋出引導性問題,激發讀者探索欲。在金雙看來,基地既有科研資料,又有長期經驗積累,自己掌握的一手素材結集成書,不僅可以解答大伙關於大熊貓知識的困惑,還能借此引導人們踐行保護理念。

  如今,熊貓基地科普團隊已構建起多種類型的科普傳播平台。他們不僅把大熊貓相關的科研成果、科普教育活動經驗和生態環境保護理念結集成書,還開展了線上科普活動,開發科普視頻和影片。

  每次開展活動,小到貼紙、明信片,大到環保餐具、環保收納袋,這些科普文創產品,都是團隊成員自己設計的。“從科普系列到環保系列,我們開發了28款文創產品,配合科普活動發放。”金雙介紹,這樣有助於豐富游客游覽體驗,並向公眾宣傳環保理念。

  此外,研究基地科普團隊還設計制作了大熊貓模型教具,包括竹筍、窩頭等。在科普活動中,使用好配套教具,讓科普的畫面感與趣味性得以提升。

  從一開始的2名成員,到如今的31人,這支平均年齡隻有28歲的科普團隊每年要開展300多場活動。他們不僅活躍在園區內,還進學校、入社區,傳播動物保護理念。正如向波所說的,希望每年來基地的游客不僅能看熊貓,還能了解熊貓,進而為生態保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要不斷創新,把大熊貓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 人民日報 》( 2025年02月14日 06 版)

(責編:李強強、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