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古樂潮音(Z世代 中國風)
骨笛、編鐘、箜篌、古琴……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如今在年輕人手中煥發新的光彩:喚醒8000多年前的賈湖骨笛,在法國街頭直播彈奏古箏,創新南音琵琶的制作技藝……本版推出特別報道,關注年輕一代對民族音樂的傳承創新,解析傳統審美與現代時尚“美美與共”的文化密碼。
——編 者
華夏古樂團管樂演奏員晏文濤——
喚醒8000年前的笛音
本報記者 張文豪
悠長的笛聲響起,舞台逐漸點亮。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管樂演奏員晏文濤穿戴先民服飾、手持七孔骨笛,吹奏出8000多年前的遠古回聲。一曲罷,仰韶陶塤、商代銅鐃、先秦編鐘依次亮相,青年演員身著漢服,奏響一段段古樂。
“骨笛是我國發現最早的七聲音階樂器。吹奏它,我感到無比自豪。”95后晏文濤學笛已有20年,“每一次登台吹奏,我仿佛都被帶回數千年前。”
距離演奏廳不遠,一支通體晶瑩、光滑如玉的七孔骨笛,陳列在博物院展廳入口。這支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遺址的骨笛,是河南博物院的“鎮院之寶”。
2018年,晏文濤加入華夏古樂團。當時,團長霍琨想讓他復刻、演奏骨笛。選材、開孔、調音、拋光……那段時間,晏文濤整天泡在制作室,參照館內文物、借鑒前人經驗,尋找同比例復原的更優解。
第二年,晏文濤成功制作出改良版的骨笛,新的挑戰接踵而至:骨笛怎麼吹?與竹笛相比,骨笛的吹奏方式不同,可借鑒經驗很少。初次登台的晏文濤並不成功:在樂曲“引子”中,他愣是沒吹出聲響,急得直冒冷汗。拿捏角度、調整氣息、修正吹孔……晏文濤沒有放棄,一遍又一遍練習磨合。功夫不負有心人,當悠揚的笛聲從孔洞傳出,他如聞天籟。
6年來,晏文濤手持骨笛,和樂團同事參與大小演出近2000場。從《梁祝》到《滾滾紅塵》,再到流行音樂《孤勇者》,一支骨笛穿越古今。在河南博物院推出的“華夏正聲——中原音樂考古復原展演”上,晏文濤一人分飾多角,吹完骨笛換上排簫,呈現不同古樂器之美。
“用古老的樂器,吹新潮的曲子。”晏文濤說,樂團成員平均年齡30歲左右,還有不少00后加入,“大家腦洞大開,將鐘鼓磬瑟、簫管琴笙等古樂器融合現代舞蹈和流行歌曲,產生了不少網絡爆款,讓古樂不斷奏響新聲。”
短視頻創作者彭靜旋——
法國街頭彈古箏
本報記者 楊顏菲
法國巴黎,埃菲爾鐵塔下,一首《刀劍如夢》奏響。女孩微微頷首,十指輕彈,吸引了不少人駐足欣賞、拍攝記錄……在95后短視頻創作者彭靜旋的鏡頭中,來自中國的樂器古箏散發著無限魅力。
“7歲開始學習古箏,手上長滿了血泡。直到血泡變成繭子,彈琴才不會痛。”彭靜旋攤開手掌,一手的繭子長了消,消了又長,已經陪了她20年,“對古箏的愛,遠大於練琴的苦。”
從武漢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畢業后,彭靜旋來到法國繼續學習。這裡有著濃厚的街頭表演氛圍,吉他、非洲鼓等各國樂器輪番演奏,熱鬧中卻少見中國傳統樂器。這讓她萌生了在法國街頭演奏古箏的念頭:“希望世界各地的人們能通過我們的音樂,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2018年,彭靜旋第一次把古箏搬上街頭。路人的掌聲與喝彩,給了她繼續下去的勇氣。后來,她開始拍攝、分享街頭演奏的視頻,逐漸形成了鮮明的視頻風格。
“有一次,一名外國游客告訴我,通過我的演奏,他感覺到了寧靜,似乎聽見了鳥兒的鳴叫、溪水的流淌。”彭靜旋當時演奏的是《高山流水》,“音樂是人類共通的語言。”
不只是傳統曲目,彭靜旋還改編並演奏了不少流行音樂、世界名曲。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古箏,她和國外的大提琴手、歌劇演員、舞蹈團體合作拍攝視頻。“西方音樂,東方演繹,真好聽”“希望通過音樂,讓我們更加接近彼此”……許多外國網友在視頻下留言,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濃厚興趣。
“我想通過跨界創新,讓更多年輕人對古樂產生興趣。”彭靜旋說,“未來,我會嘗試更多古箏的新玩法,讓古樂器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讓世界聽到更多中國聲音。”
南音樂器制作師蔡劍芳——
新制琵琶傳古韻
本報記者 劉曉宇
黝黑的面龐,健壯的體格,手中是梧桐木粗坯,腳下是厚厚的木屑……第一次見蔡劍芳,記者很難將眼前的“木匠”與95后樂器制作師的身份聯系到一起。
福建省泉州市張坂鎮田中村,一棟古色古香的閩南大厝,便是蔡劍芳的工作室。走進其中,刨刀、錐刀、斧頭等工具陳列案頭,一把琵琶粗坯正在蔡劍芳手中逐漸成形。“南音琵琶樂聲柔和,要經過5次以上的音色校准,才能和其他樂器合鳴。”蔡劍芳說。
從6歲起,蔡劍芳就跟著父親蔡東鵬制作南音樂器。蔡劍芳家世代制作樂器,在閩南地區頗有名氣,傳到蔡劍芳已經是第五代。
“樂器制作是苦活累活。以琵琶為例,就有選料、打粗坯等十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會對音色產生影響。”蔡劍芳說,一把琵琶的制作,往往耗時半年以上。
“選料是關鍵,南音琵琶制作一般選用梧桐木和杉木,最好存放20年以上,木質穩定不易變形,音色才會准。”蔡劍芳說。老料不好找,蔡劍芳就經常到各地鄉村去“淘”。“遇到好木材,看准了就要下手,不然拆解后便失去了價值。”
如何創新傳統制作技藝,拓展古樂器表現的邊界?這幾年,蔡劍芳一直在思考與實踐。
南琵琶音柔,北琵琶音尖,過去很少同台亮相。“能不能融合南北琵琶的特色,制作音域介於二者之間的琵琶,以適應風格多變的流行歌曲?”有了想法,蔡劍芳便投入其中,將北琵琶“品多”的特點融入南琵琶。幾經調試,新制的琵琶音色更顯渾厚沉穩,頗具古朴音韻。“新制的琵琶,能更好表達南音慢慢敘來、典雅悠長的特色。”蔡劍芳說。
除了南音琵琶,蔡劍芳還能制作拍板、二胡、三弦、二弦、洞簫等南音樂器。“近些年,購買人群從專業樂團拓展到業余愛好者,其中年輕人越來越多。”蔡劍芳介紹,泉州“文旅熱”,讓南音有了更多元的展演場景,各式南音樂器供不應求。
有傳承,有創新,悠悠雅韻“飛”進更多尋常百姓家,這是蔡劍芳最高興的事。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0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