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川渝辟謠力量 共建網絡文明家園 | 第三屆川渝互聯網辟謠優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動圓滿收官
川渝共攜手,網絡清風揚。11月29日,第三屆川渝互聯網辟謠優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動頒獎儀式在重慶市渝中區舉行。《非也》《新能源車之“謠”,真相知多少?》等20部作品獲評優秀公益作品﹔四川省人民檢察院、重慶市教委等6家單位獲評優秀組織單位。重慶辟謠形象大使、IP數字人“山城俠”在頒獎儀式上精彩亮相。
中央網信辦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分管負責同志出席活動﹔重慶市委網信辦主任、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兼)吳勇軍,四川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黎召陽,渝中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艾正兵出席並講話。頒獎儀式由重慶市委網信辦副主任魏春主持。
本次活動由重慶市委網信辦和四川省委網信辦共同主辦,重慶市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四川省網絡治理研究中心、渝中區委網信辦共同承辦。
破圈出彩 助力辟謠“清風氣”“朗生態”
征集活動自今年8月8日啟動以來,得到川渝社會各界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各單位各部門精心組織、廣泛宣傳,參與者們積極創作、踴躍投稿。截至10月8日作品征集結束,共征集到近500件作品,較去年增長近40%。作品涵蓋經濟民生、社會熱點、科普知識等多個主題。實現了活動范圍再擴大、影響再升級、品牌再強化。經過作品初審、網絡投票、專家評審后,評選出20件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多樣、質量上乘的優秀辟謠作品。
本次獲獎作品創作構思新巧、形式鮮活多樣,網羅了川渝特色,既有巴渝“言子兒”的麻辣風味,又有少數民族的山歌朗朗,更有國粹川劇的無窮韻味,既有泥土芬芳、又有煙火氣息,展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和鮮明的網絡傳播特色。
活動現場,獲獎作品代表進行了交流發言。達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網信辦主任鄧良奎表示,好的網絡辟謠作品,既要結合當下熱點,又要貼合網民需求,更需要入腦入心,才能達到網民主動傳播、爭相傳播的效果。《巴小虎、悟空除“謠”記》創作時就是充分將達州白虎IP“巴小虎”與高熱IP“黑悟空”相融合制成辟謠作品,得到了川渝網民的廣泛認可,形成了全網傳播聲勢。
重慶巫溪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委網信辦主任羅勇表示,獲獎作品《整垮漂亮傳媒》通過本土化語言和場景進行創作,以寓教於樂的方式警醒自媒體,為流量不擇手段、喪失底線最終都會被反噬。
在頒獎儀式上,獲獎的優秀作品進行了展演。四川國網自貢供電公司演繹的《非也》,曲風融合傳統川劇元素與現代金屬樂,並在視頻畫面中配以川劇、中醫、書法、傳統樂器等元素,使得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和記憶點。重慶石柱縣委網信辦獻唱的《人人辟謠守淨土》,以土家族特色啰兒調曲目為基,配以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土家民族服飾傳唱,曲目朗朗上口,新穎獨特。
匯聚合力 奏響辟謠“強音量”“大合唱”
渝中區委常委、區委宣傳部部長艾正兵在致辭中表示,此次頒獎活動,不僅是對川渝兩地優秀辟謠作品的表彰與肯定,更是對互聯網辟謠戰線的激勵與鞭策。渝中區將進一步健全完善網絡辟謠聯動機制,構建社會化協同辟謠體系,加強網絡謠言監管力度,加大網絡謠言治理力度,讓互聯網真正成為人們獲取知識、交流思想、促進發展的健康平台。
四川省委網信辦副主任黎召陽表示,川渝兩地網信部門聯合舉辦互聯網辟謠優秀公益作品征集活動,是積極響應中央網信辦網絡舉報辟謠一體化聯動機制的有力舉措,是唱響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落實“川渝網信十項協作”的生動實踐。下一步將加強兩地協調聯動,把辟謠工作干得更加富有成效﹔激發網信新鮮活力,把辟謠產品做得更加破圈出彩﹔放大社會宣傳聲音,把辟謠信息傳播得更加廣泛深遠。
重慶市委網信辦主任、宣傳部副部長(兼)吳勇軍表示,持續辦好“川渝聯合辟謠”品牌,常態化做好聯動辟謠工作,要敢於“亮劍”,主動發聲,爭做謠言治理“主力軍”,讓真實成為互聯網最鮮明的底色﹔要敏於“看見”,打造謠言處置“曝光台”,從根源加固閉環“防護牆”,筑牢謠言工作“大閉環”﹔要善於“借力”,借力媒體權威、專家智慧、大V流量,共建網絡辟謠“大矩陣”﹔要精於“表達”,打破傳統敘事與表達定式,融合熱梗趣事,借網感傳播,成為辟謠傳播“破圈者”。
川渝攜手 網絡辟謠“綻新綠”“結碩果”
網絡辟謠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握指成拳、凝心聚力。
2022年,川渝攜手共建川渝互聯網聯動辟謠平台,構建兩地網絡舉報監督體系,實現平台共建、資源共享、謠言共治,網絡辟謠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23年10月24日,由重慶市委網信辦主辦的“重慶辟謠”系列賬號正式上線,分級分類發布權威辟謠作品。
2024年5月,四川互聯網聯合辟謠正式升級為四川互聯網舉報辟謠平台,將“即時”辟謠和“主動”舉報融為一體。
下一步,川渝兩地還將持續打造具有辨識度的辟謠宣傳品牌,充分發揮四川“熊貓斬謠”、重慶“辟謠小劇場”的作用,結合社會熱點、緊貼群眾生活,推出更多優秀辟謠作品﹔繼續強化區域聯動辟謠實踐,深化謠言線索互通、辟謠稿件共享、辟謠作品共創、謠言聯合打擊,共同營造清朗網絡空間,共建網絡文明家園。
來源:封面新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