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傳承發展有了更鮮活的模樣
讓年輕人更入戲,積極擁抱年輕觀眾,給青年演員更充足的施展空間
“人生何必到百歲?一坡自有一歌隨……”10月27日晚,四川大劇院樂聲響起,川劇《夢回東坡》上演。蒼勁激越的高腔唱段、頗具觀賞性的川劇水袖、諧趣的四川方言幽默片段……在青年川劇演員的演繹下,蘇東坡的個人魅力穿越歷史,激起現場觀眾持續叫好聲。
正在進行的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中,好聽、好看的川劇吸引越來越多關注的目光。相比往屆活動,本屆活動是在9月1日起同步施行的《四川省川劇保護傳承條例》《重慶市川劇保護傳承條例》保駕護航下的一次川劇文化盛宴。
在堅實的法治保障下,川劇發展的底氣更足。雅俗共賞的川劇擁抱年輕人的步伐更加靈動,讓傳統戲曲有了更加鮮活的模樣。
內容創新
適應當下年輕觀眾審美需求變化
10月22日晚,在成都新聲劇場,川劇大幕戲《玉簪記》亮相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
這一川劇大幕戲的全本大戲,闊別舞台近40年后,有了新的面貌。相比老版3小時演出時長,陳國禮導演的《玉簪記》時長2小時。“這是因時制宜的成果。以前人們沒有豐富的娛樂方式,看3個小時的川劇樂此不疲。放到現在,觀眾特別是年輕人恐怕坐不住,我們要做好該做的加減法。”
演出中,陳國禮端坐在觀眾席第一排的邊角處,注視著舞台上的表演情況,不時回過頭端詳后排觀眾的反應。謝幕時,響徹全場的掌聲,是對此次改編的熱情回應。
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中,川渝兩地國有、民營川劇院團(校)將累計集中展演17部大幕戲、15部折子戲共41場演出。《焚香記》《芙奴傳》《玉簪記》等眾多經典劇目復排后再登台,《夢回東坡》《馬多福的金飯碗》等一批新編劇目亮相,與當下年輕觀眾的觀劇審美需求雙向奔赴。
一批劇目在遵循戲曲美學精神和創作規律基礎上,融入時代精神、現代理念和數字科技,令觀眾耳目一新。
10月8日晚,成都城市音樂廳,洶涌大江、幽深峽谷在舞台中央浮現。創新採用LED冰屏作為背景,《追光》將傳統川劇“以虛代實”的布景升級為“虛實結合”,用巨幅影像為故事烘托氣氛,讓跟隨數字技術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更有身臨其境之感。“舞台設計獨具匠心,這樣搭配表演效果特別出彩,也更符合年輕觀眾的審美。”來自四川音樂學院的觀眾鄧慧欣表示。
《大千世界》《馬多福的金飯碗》等一批新編劇目,也引發老戲迷和新觀眾的熱議。《大千世界》從張大千創作的《長江萬裡圖》切入,引入敦煌壁畫中飛天仙女場面,帶來一場跨時空的美學盛宴﹔新編現代川劇《馬多福的金飯碗》,在插秧打谷和家長裡短場景中,融入山歌民歌、雜技燈戲等表演元素,頗具趣味。
扎根基層的民間川劇團也在積極擁抱年輕人。成都市雙流區彭鎮老街上開張剛滿半年的“老茶館蜀戲台”,在今年國慶節假期收益可觀。戲班班主江上峰介紹,演員們每天可演五六場戲,同時根據年輕觀眾的需求特點延伸出品茶、研學、化妝、旅拍等服務,國慶假期7天進賬20萬元。
接力傳承
讓川劇守正創新的航標更穩健
10月26日至27日,川劇《塵埃落定》在成都城市音樂廳上演,特意給青年演員更充足的施展空間。50歲的“梅花獎”得主王玉梅甘當綠葉,32歲的青年演員薛川挑起大梁。“改編的內容可以說是根據薛川的特點量身定制的。男主角作為丑角的戲份更重,增加了很多唱段,也是對青年演員的一次歷練。”王玉梅說。
發現並培養一批能挑大梁、演大戲的青年“新秀”,是第六屆川劇節暨四川省第二屆川劇匯演的目標之一。川劇的接力棒傳到具有潛力的年輕一代川劇演員,老師和學生完成從“教與學”到“演與創”的教學相長。青年演員站在川劇前輩的肩膀上,迅速成長。
在《玉簪記》表演現場,“梅花獎”得主肖德美與弟子、青年川劇演員王裕仁分飾半場男主角,帶給觀眾驚喜﹔在今年全國多城巡演后,新編川劇《夢回東坡》的演員表上有了變化,青年演員雷雲飾演男主角蘇軾,還有“00后”演員劉詠涵等聯袂出演。原本的蘇軾飾演者,四川省文聯主席、省川劇院院長陳智林位居幕后擔綱藝術總監。“要想‘人迷戲’,必須‘戲迷人’。”陳智林表示,好戲要靠觀眾檢驗,除要有獲獎經典劇目常演常新外,還要有展演劇目傳承有序,讓四川“天天有川劇看”,努力讓本土觀眾和外地游客都能在新時代的“川劇戲窩子”裡找到文化獲得感,吸引更多年輕人享受四川獨有的好戲,滋養人心。
接下來,四川將持續舉辦川劇展演、青年川劇演員比賽、戲劇小戲小品比賽等活動,鼓勵和支持基層院團積極參與,進一步完善戲曲名家工作室、“師帶徒”名家傳戲、青年川劇演員比賽等機制,推動更多川劇青年演員積極利用新媒體開展傳播推廣,吸引帶動更多年輕人投身川劇、傳承川劇文化。(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鄭志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