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后鹽村
2700 多歲紅豆“樹王”守望古村落

參天的紅豆樹下是一片生態“小森林”。 雅安觀察 黃剛 攝
開花的紅豆樹。 雅安觀察 黃剛 攝
“過去這棵樹是零星開花,但像前段時間那樣全樹開花,十分罕見。所以應不少網友的關注和要求,最近我們圍繞這棵紅豆樹為七夕慢直播做准備,表達對大家的美好祝願。”6月30日,雅安市雨城區碧峰峽鎮后鹽村村民許隆毅站在樹下對記者說。
許隆毅口中的紅豆樹,樹齡2700多歲,是四川古樹名木之一,被林業部門評為“樹王”。它生長在“中國傳統村落”后鹽村,這座村庄坐落在蒙頂山和碧峰峽間,現存11棟清代川西民居、千佛崖摩崖石刻、茶馬古道和紅軍戰斗遺址等,交融著茶馬古道文化和紅色文化。2021年,后鹽村入選第三批“四川最美古村落”名單。
古樹寄托鄉愁帶來“流量”
紅豆樹生長在山坡巨石上,樹根蜷曲抱住周圍岩石與大地,形成9至10個成年人才能圍住的基座,樹胸圍有8.3米。大樹下生長著各種小樹,形成一片約700平方米的“小森林”。后鹽村黨支部書記彭勇說,村民歷來都很愛護這棵古樹,它凝結著一代代人關於家鄉的回憶,寄托著不少出門在外游子的鄉愁。
上世紀70年代,后鹽村遇到罕見的干旱,村民自發挑著木桶從山下打水為其灌溉。如今,古樹名木的保護有了“林長制”,村民為古樹安裝避雷針、在古樹周圍設置消防通道,護林員每日巡查古樹干枯、病虫害等情況,讓這棵古樹依然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
紅豆樹也為后鹽村帶來了“流量”。依托紅豆樹品牌,后鹽村打造“紅豆相思谷”3A級景區,形成“民宿+景區+傳統村落聚集點”的發展模式,依托旅游道路打造游賞環線。
古道見証歷史留住記憶
穿斗式、木結構、小青瓦……后鹽村的古民居依山而建,不少為三合院和留有天井的四合院,整體保留了川西民居建筑風貌,體現了雅安地區多雨的氣候特點。
有意思的是,有的民居前立著抱鼓石,這是中國傳統民居的門第符號,石上刻有“鯉魚躍龍門”“梅花和鹿”“蓮花”“蝙蝠”等寓意福祿雙全、吉祥如意的圖案。還有的民居前設有3條十余梯步的石階,台階如現代的“旋轉樓梯”,引客走入玄關式的小房,走出小房方可進入正院。
雨城區博物館館長張豐盈介紹,這些民居多是清代琅琊王氏家族所留。相傳康熙九年,琅琊王氏家族王世滿率領家族在遷居的路途中路過此地,並定居於此。在后鹽村定居后,王氏仍舊延續其家族的“耕讀傳統”,培養出數名進士。有進士為母親立碑,至今共16代。82歲的居民王澤朝說,自己祖祖輩輩都住在這裡,現在兒女雖然在外工作,每年依然會來打掃房屋,維護老房。
連接這些古民居的道路中,有一段被稱為“高石梯”。高石梯是后鹽村連接中裡場、蘆山縣的主要通道。石梯面向蒙頂山茶園,沿紅豆谷底登上梯頂共1791步台階,行走1.5公裡即可到達雅上線中裡段,為雨城茶馬古道的重要支線,這裡留下了諸多紅軍戰斗故事。張豐盈介紹,1935年11月,紅軍一路追擊敵軍來到后鹽村,利用高石梯的獨特地理位置,無人傷亡智取此地,擊斃敵軍70多人。這一漂亮的戰績,也成為當地居民廣為流傳的紅色故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婷 雅安觀察 黃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