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海綿”添韌性 城市會“呼吸”

2024年06月24日12:07 | 來源:廣安在線
小字號

原標題:“海綿”添韌性 城市會“呼吸”

6月20日,記者航拍的西溪河沿岸生態綜合治理示范段項目。

  6月18日傍晚,廣安月牙公園如往常一樣迎來散步的市民。盡管白天下了一整天雨,但地面幾乎看不到積水。“雨剛停,路面就干了,路面像是會‘呼吸’一樣。”市民李歡說,穿布鞋出來散步,都不用擔心濕腳。

  雨水去哪兒了?原來,雨水“消失”的秘訣在於這是一個海綿公園。公園內運用了大量海綿設施,雨水經滲透進入地下並“儲存”起來,以便之后苗木吸收,減少人工灌溉,實現土壤自由“呼吸”。

  “海綿”添韌性,城市會“呼吸”。自入選“十四五”全國第二批系統化全域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以來,我市以海綿城市理念引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運行,中心城區海綿城市達標面積20.04平方公裡,群眾滿意度達97.96%。

  全域規劃 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廣安城南西溪片區建於20多年前,推進海綿城市建設之前,該片區管網陳舊、雨污混流、路面破損等問題十分突出,周邊居民苦不堪言。

  “一下大雨,下水道臭水倒灌,路磚容易積水,經常踩‘地雷’。”周邊群眾李明君說,老城區年久失修,生活在該片區的居民生活品質受到極大影響。

  海綿城市建設讓該片區面貌煥然一新。59條老舊街區的人行道採用透水磚鋪裝,隔一段距離就有下沉式綠地、雨水花園……再不用擔心雨天濕鞋、道路積水﹔22個老舊小區內部也計劃實施從屋頂到地下的立體式改造。

  家住前鋒區大佛寺街道中城社區建行小區的居民趙慧梅,也對小區海綿化改造贊不絕口。地下管網不僅全面升級,還對地面停車場、綠化景觀、運動場地等功能重新進行了整合劃分,洗車、拖地都可以用屋頂雨水收集箱的水,可節約不少水費。

  “海綿城市是推動低碳城市發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創新表現,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載體,能夠實現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性互動。”廣安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孫欣表示。

  城市建設向“新”而行。廣安海綿城市建設注重全域規劃、系統施策,在老城改造及新城建設中充分融入海綿理念,“老舊小區+海綿”創建宜居環境、“市政道路+海綿”推動城市更新、“公園綠地+海綿”促進景城融合……系列組合拳提升城市品質,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

  “新”理念引領城市加速蝶變。截至目前,廣安已建成海綿型建筑與社區32個、海綿型道路廣場20個、海綿型公園綠地12個,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7.46平方米。通過海綿城市建設,群眾切實感受到生活品質的提升。

  梯級滯蓄 雨水高效循環利用

  站在廣安城區神龍山眺望,一片湖光山色映入眼帘,岸邊的綠樹、草坪、亭台樓閣錯落有致,這便是廣安建設海綿城市示范區——神龍山組團新城片區,也是廣安構建“外擋洪水、內疏河道、分級滯蓄、源頭削峰、系統治理”的梯級滯蓄體系的標志性工程。

  “梯級滯蓄體系的核心在巧妙引水、蓄水、用水、排水,把雨水‘包袱’變成解渴‘資源’,實現雨水高效循環利用,從而變‘廢’為寶。”孫欣介紹,構建這一體系的背后,是廣安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獨有“匠心”考量。

  從地形上看,廣安主城區具有明顯的三級台地特征,地勢沿著渠江岸從低到高逐漸抬升,也導致一遇暴雨天氣,雨水從三級台地傾灌而下,二級和一級台地內澇壓力巨大。因此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必須創新,讓雨水在合適位置“滯留”加以利用,達到“收放自如”的目的。

  匠心獨具造“海綿”。在一級台地建設渠江堤防工程,強化緩沖空間保護與利用,增加彈性空間實現“外擋洪水”。在二級台地優先開展河道生態綜合治理和源頭管網改造,系統解決城市內澇和合流制溢流問題。在三級台地重點保護山體、窪地等自然生態空間,建設湖泊等蓄水設施,將雨水控制在本地,減輕對城市下游的壓力。

  神龍山片區就位於二級台地。該片區內三大景觀湖泊相互串聯,可吸納周邊道路、公園、小區等排出的雨水,同時與上游的全民水庫以及下游的官盛湖、西溪河相連,實現雨水“有進有出”,構建起城市大排澇、大循環系統。

  “神龍山片區55%的面積范圍內,即使小時雨量達到80毫米,也可以實現雨水不外排。”孫欣表示,這些雨水通過多級滯蓄后在湖中“存儲”下來,后續可以用於綠化灌溉、道路沖洗,既緩解下游排澇壓力,又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

□記者 王林/文 范聰/圖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