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電視劇《一路向前》 再現成渝鐵路修建史詩篇章

2024年03月08日08:4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再現成渝鐵路修建史詩篇章

以修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為背景的大型電視連續劇《一路向前》正在CCTV-8黃金檔熱播。該劇由劉小偉、胡守文等編劇,習辛執導,李健、練練、張栗等主演,以修建成渝鐵路內江段的故事為主線,講述了先鋒連連長羅向前(李健 飾)帶領戰士和民工修筑路基,抵御破壞,克服技術、條件難題,從而建成成渝鐵路的故事。

這部歷時3年制作、全劇在四川內江取景拍攝的主旋律作品,是2021年度四川省重大文藝扶持項目,也是中共中央宣傳部2023年度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推動影視產業發展項目,其開播收視率更是破2%,向人們再現成渝鐵路修建的鴻篇歷史。

“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中國人靠肩挑手扛建成成渝鐵路,非常不容易!”在總導演習辛看來,這是一部展示中國精神、中國速度、中國智慧的歷史題材劇。電視劇橫跨72年,向修路英雄致敬,在對國家記憶的深情回眸中,照見中國精神。

用歷史“切片”折射修建全景

1949年11月,夜幕降臨,中國人民解放軍某直屬連連長羅向前和指導員吳強帶領全連戰士劃著四葉竹筏悄悄駛進重慶大渡口碼頭。彼時,大渡口鋼廠附近突然發生激烈槍戰。作為西南地區最大的鋼鐵廠,其事關成渝鐵路修建。羅向前下令全速前進去增援,一場激戰即將揭幕……

這是《一路向前》中的一幕,緊湊的敘事節奏,真實的場景還原,引發不少觀眾留言熱議。成渝鐵路修建時間跨度大,是一個宏大的歷史題材。如何講好宏大題材的故事,又不失煙火氣?

習辛決定用其中一個“切片”來折射這段歷史。習辛介紹,成渝鐵路修建前后跨越70余年,相較於全景式回顧,選擇1950到1952兩年建設期作為“切片”,或許能讓人們透過這一章節,更深地感受到成渝鐵路修建中的波瀾壯闊。他解釋,之所以選擇在內江作為拍攝主場,是因為成渝鐵路內江段佔全線總長的40%。修建過程中,先后有約10萬內江民工參與進來。為紀念筑路民工的歷史功績,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堂和紀念碑在內江修建,是我國境內唯一一座紀念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的建筑。

“雖然有修鐵路作為宏觀背景,但通過描繪其背景下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才會讓史實有血有肉,讓宏大敘事真正地被老百姓接受。”在習辛看來,通過小人物透視主題、折射時代,是該劇拍攝的主要思路。

習辛介紹,劇中修建鐵路圍繞三條線展開:一條線是圍繞以羅向前為代表的解放軍和國民黨特務、土匪的殊死斗爭展開﹔一條線是圍繞羅向前、葉嵐和沙凱的情感戲展開﹔主線則是將史實真實、誠懇地展現給觀眾。在敵人和土匪輪番阻止鐵路建設的情境下,在一切專業鐵路建設都是摸著石頭過河的前提下,成渝鐵路建設難度無法想象,這就需要細膩的情感刻畫。“看似與修路主線無關緊要的感情輔線,實際上起到了增強人物身上有血有肉屬性的作用。”

這部劇中的人物並不完美,羅向前作為一名偵察連長,因為被留下來修建鐵路不能上朝鮮戰場而耿耿於懷﹔作為一名戰斗英雄,他也有著性格急躁等不完美的特點。張彪過去曾是舊軍隊軍官,不過劇中能看見他蠻力和單純混為一體的性格特征。比如,在外表形象的設計上,張彪一臉胡茬,茂密的頭發總是豎著﹔他的一雙大眼睛,要麼天真地望著,要麼生氣地瞪著,要麼發呆地定著,要麼發困地瞇著﹔隻有在抓特務、打土匪,和羅向前一起偵察敵情時,他的眼睛才變得異常敏銳、炯炯有神。這些不同性格的小人物起了沖突,人物就不再“臉譜化”,變得有血有肉,人物層次感一下就出來了。“同時,我們恪守尺度,沒有為了戲劇沖突,而一味減弱人物身上的合理性。”

打磨細節還原修路之“難”

據《成渝鐵路工程總結》一書記載,成渝鐵路全線共有大橋7座,中橋77座,小橋353座﹔涵渠水管1195座,鐵路道路交叉橋11座。其中,新中國成立前修建的大中橋753.53米,佔全線大中橋總長度的14.8%﹔小橋涵管586座,佔全線小橋涵總量的37.6%。新中國成立后,將中橋18座加長橋身,增加護坡護堰及擋土牆,小橋涵廢棄或拆除重建14座。

成渝鐵路修建有多難?在沒有大型機械化設備、施工條件極端艱苦、路料運力極為匱乏的情況下,修路戰士和民工逢山挖隧道、遇水架大橋。為了真實再現這些艱難,習辛回憶,修建鐵路的鋼軌、修路用的木樁……所有的布景都需要自己搭建,難度非常大。劇中,小到一張地圖、一沓信紙、一紙畫報、一件蓑衣和一面商戶幌子,大到一排排茅草泥屋、數十間石頭房子、上百支舊時槍械都力求真實。據統計,《一路向前》使用的各種服裝、道具等物件合計6萬余件。這些道具看似無言,實則處處都在發聲。

對於這樣的艱難,主演李健也深有體會。他提到,因為修鐵路是跟打隧道、泥漿水這些分不開的,拍攝時,他們永遠都裹得跟泥人似的,在水裡泡、泥裡滾。“隻有把這種氣氛和環境營造好了,觀眾才能理解這些人在修鐵路過程中受的苦難與挫折。”他記得,拍攝大概是在五六月份,那時江水還很涼,演員們幾乎一泡就是一整晚。

在《一路向前》拍攝過程中,讓練練深為感動的一場戲是老百姓為修建鐵路捐獻枕木。這並非編劇的想象創作,根據史料記載,當時全川人民共捐獻枕木120余萬根,其中有很多是珍藏且名貴的樟木、楠木,還有不少新人原本用於做婚床的木材,甚至有老人捐獻自己用於做壽棺的方材。

練練在劇中飾演西南鐵路工程局技術人員,是國家稀缺的地質勘測及鐵路建設人才。演戲時,她需要爬到山裡、鑽到叢林裡、下到水裡勘探。有時,需要從早到晚在山裡走,一天十幾個小時。有一次,在內江隆昌雲頂寨,由於此前勘景的時候,工作人員沒注意到附近有養蜂人家,拍攝時,蜂箱裡的蜜蜂被驚動,蜂群席卷而來。為了不中斷拍攝,練練隻能繼續表演,蜂蜜就在她四周盤旋。

精益求精四川元素凸顯

為了精益求精,在拍攝過程中,習辛也會根據實際調整劇本。“我曾經把一個隻有幾行的劇本,改寫成了17場戲,拍了40多分鐘。”他解釋,實際拍攝中,會經常根據准確性去調整,以表達人物內心的痛與樂。“有一場聯歡晚會的戲,在劇本上隻有短短一行字——接到了吳強犧牲的電話。我一看,30秒的鏡頭,不夠。我就想以一個元旦晚會作為開場,通過羅向前中途接到戰友犧牲電話為故事點,以樂景襯悲情。”如今,觀眾可以看見接到電話的羅向前,被迫返回舞台中央表演山東快書,強壓悲痛的他最后還是在舞台上淚流滿面,這些情節都是劇組反復打磨的結果。

李健回憶,當時導演找到他,說要加一場聯歡會,要他出個節目。“我說那就山東快書。當時我並沒有接觸過這個項目,隻有臨時練習。我在網上買了一個快板,每天在網上找一些視頻、段子模仿。”那時,每天去現場,別人聽到快板的“啪啪”聲,就說李健來了。表演的劇目也有小插曲。起初,導演在網上相中了一段名為《洗臉水》的作品,為了得到原創作者的授權,劇組專門聯系了山東快書表演藝術家郭秋林。郭秋林了解情況后,不僅婉拒了劇組的版權使用費,還將另一經典山東快書《打虎上山》推薦給了導演,這便是李健在劇中演出的片段。

作為一部在四川拍攝的片子,除了得到政策支持,還有很多來自本地老鄉的幫助,讓劇組感到溫暖。習辛記得,當時,他們要在威遠縣越溪鎮拍攝一場晚上的爆炸戲,展現山崩地裂場景。為了劇組和行人安全,當地人帶隊守在最危險的地方,在拍攝完成后,堅持清理現場,一直到凌晨三點多。“我們開山炸山,要取石材,一個採石場主動邀請我們去取石。”

劇中還有不少四川元素。在內江拍攝時,《一路向前》劇組幾乎走遍了所有有相關歷史烙印的地方,包括資中文廟、武廟,隆昌雲頂寨,威遠鋼鐵廠等,並將具有四川風情的歷史人文等都裝到劇本中。在開拍前,習辛和團隊還前往內江市檔案館、羅泉古鎮等地,專程拜訪成渝鐵路修筑過程的親歷者孫貽蓀老人,掌握了詳實的一手素材。當年17歲的孫貽蓀(劇中主演羅向前人物原型)所在班隻有他一個人被留下來修建成渝鐵路,部隊夜晚集結渡江出發奔赴朝鮮戰場。皓月映照下,孫貽蓀一一送別戰友,無聲的淚水噙在眼角。孫貽蓀知道,那很可能是他和戰友們見的最后一面。這些真人故事,也被習辛搬進《一路向前》的江邊告別戲,拍攝此景時,習辛也感動不已。

如今,成渝兩地高鐵飛馳,巴蜀大地天塹變通途,習辛說,在《一路向前》中,人們能透過歷史切片,感受到中國人遇水架橋、逢山開路的奮斗精神從未改變,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革命精神持續指引中國發展一路向前。(叢雨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