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古巴著名科學家、電子科大教授裴德樂: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

2023年11月02日07:34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加強國際合作,推動科技進步造福全人類

媒體採訪裴德樂教授。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楓 攝

  寫信緣由:

  希望在推進科技合作方面,繼續為促進中古友好,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更大范圍落地貢獻力量

  讀信印象:

  當我讀到這封信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主席理解、了解我的興趣點,我可以與他交談、給他寫信

  寄語合作:

  中國和古巴都有非常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大家合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找出診斷腦部疾病的創新技術方案並提出相應的治療辦法。一句話,就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師生評價:

  裴德樂不僅對科研工作充滿熱情,還非常有國際視野﹔這位老朋友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遇到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

  “我非常驚喜,沒想到這麼快就收到了習近平主席的回信。”11月1日,在電子科技大學的校園裡,記者見到了近日收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回信的古巴著名科學家裴德樂。

  裴德樂是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古巴科學院院士,致力於腦電、磁共振理論和方法領域的研究。此前,他致信習近平主席,介紹其所率領團隊在華推動腦科學研究和中古神經技術合作取得的成果,表示願繼續為促進中古友好,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更大范圍落地貢獻力量。

  習近平主席的回信讓裴德樂深受鼓舞,“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那就是我們如何更努力地工作、怎樣做得更多,才能不辜負所受到的鼓勵。”

  他的寫信初衷:

  希望推進科技合作,繼續為促進中古友好貢獻力量

  裴德樂個子比較高大,留著花白的大胡子,說起話來中氣十足。談到收到習近平主席的回信時,他非常激動。

  他告訴記者,他於今年9月給習近平主席寫了一封信,10月31日接到古巴駐華大使的來電,得知習近平主席已經回信。“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非常驚喜,因為他的回復非常快。我知道,習近平主席一直很忙,尤其是過去幾周,有很多國際事務﹔第二個反應是非常驚訝,當我讀到這封信時,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習近平主席理解、了解我的興趣點,我可以與他交談、給他寫信。”

  裴德樂出生於1950年3月,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計算機研究人類大腦的科學家之一。多年前,在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堯德中的引薦下,他來到電子科技大學,成為該校的全職教授。

  這些年來,裴德樂見証了中國的高速發展,也非常贊同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又恰逢‘77國集團和中國’哈瓦那峰會召開。我希望在推進科技合作方面,繼續為促進中古友好,為‘一帶一路’倡議在全球更大范圍落地貢獻力量。”裴德樂說。

  “3年前的新春佳節,學校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文遠到我家慰問,他提出了創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的可能性。”在裴德樂看來,國際科技合作是大趨勢,創建“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是加強中古國際合作的一個象征,“我希望通過寫信,展現我對習近平主席的敬仰,以及我對這項工作的決心。”

  他在中國這些年:

  中古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共同為人類健康服務

  “實際上我在1990年就來過中國,這麼多年過去,中國的發展是翻天覆地的。”裴德樂說,除了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人民的生活質量以及其他的產業水平都獲得長足提升。

  裴德樂認為,成都是一個充滿驚喜的地方。“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新的有創意的東西。當在成都居住的外籍人士聚在一起時,我們常常會發現很多新奇的事物。”

  中古友誼已經存續多年。談起兩國的合作,裴德樂的身體微微前傾,充滿期待。“我們的合作存在於多方面,雙方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共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從專業領域談起,裴德樂認為,幫助古巴攻克健康方面的難題就是中國對古巴最重要的幫助之一,“尤其是中國的醫學技術被引進古巴之后,對於檢測和控制糖尿病起到很大作用。另外,在上世紀90年代,我向中國介紹了世界上第一批計算機化的腦電圖系統。現在中國有了自己的技術,我們正在合作。”

  除此之外,在裴德樂的推動下,中國、古巴、加拿大三方還聯合啟動了腦科學合作計劃(CCC計劃)。在此計劃之下,裴德樂還聯合其他專家一起創建了全球腦計劃聯盟。在這個聯盟中,參與的國家可以通過雲信息平台共享腦科學的數據、算力和工具。

  “接下來,雙方還將進一步在腦科學方面展開相應的合作。”說到這裡,裴德樂專門請助理放慢翻譯速度。他提到,中國和古巴都有非常著名的腦科學專家,大家合作的最終目標就是要找出診斷腦部疾病的創新技術方案,並提出相應的治療辦法。“一句話,就是為人類的健康服務。”

  同事學生眼中的他:

  對工作充滿激情,年過七旬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

  2017年,裴德樂獲得“中國政府友誼獎”。作為裴德樂的學生之一,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2021級博士生金煜對自己的導師非常崇拜:“我們老師對工作非常有激情,他今年已經73歲了,但是還奮戰在科研第一線。他在給我講題目的時候,還會幫我寫代碼,給我解釋背后的原理。”

  “當古巴是白天的時候,中國是夜晚﹔當中國是夜晚時,古巴是白天。為了與古巴方面對接,裴德樂教授經常工作到凌晨兩三點,甚至有時候還兩班倒,真的很辛苦。”在電子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任鵬眼中,裴德樂確實是年輕人的榜樣。

  對堯德中來講,裴德樂更是認識10余年的老朋友,“我們是以文會友,最初是通過看彼此的文獻認識的。”在堯德中看來,裴德樂不僅對科研工作充滿熱情,還非常有國際視野,“他會在世界衛生組織總部召集全球的科學家一起研討神經技術全球化問題,動員大家給中低收入國家的人們多做一些事情。他常說,科學技術的成果應該用來造福全人類,讓更多人獲益。”

  “我的這位老朋友還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就是遇到困難時能夠迎難而上。”堯德中說,以做研究為例,如果遇到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他會想辦法整合資源,通過網絡借助其他實驗室的力量來解決問題,“簡單地說,就是不一定要等到條件都成熟了才去做這個事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張庭銘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