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箭護神舟 天宮又迎新

本報記者 劉詩瑤 谷業凱
2023年10月27日10: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蒼茫戈壁,大美胡楊。10月26日11時14分,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將載有3名航天員的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精准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中國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2023年度發射任務完美收官。

  相比長征二號F遙十六火箭,遙十七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

  作為神舟飛船的黃金搭檔,“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再顯身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總體設計室主任魏威介紹,相比長征二號F遙十六火箭,遙十七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其中,元器件國產化替代、軟件配置項調整等優化改進,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與安全性﹔發射場操作流程的優化,提高了發射場工作效率﹔發射場預案的細化完善,有助於快速及時處理異常問題。

  例如,本次執行火箭發射場流程時,部分產品實現首次裝箭運輸,發射場因此有效縮減了操作項目。魏威介紹,長征二號F火箭“發一備一”發射場流程已從空間站建造初期的49天壓縮到35天,正瞄准30天目標繼續優化改進。

  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是我國空間站進入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后的第二艘載人飛船,本次執行的是我國第十二次載人飛行任務。

  截至目前,神舟系列載人飛船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隨著我國空間站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神舟飛船迎來高密度的發射任務,對飛船研制提出了更高要求。

  “以前神舟型號採取的是二維圖紙生產制造模式,像神舟十七號飛船等批次的飛船都已轉變為三維數字化工藝制造。通過三維實體模型來完整表達產品定義、工藝信息,既提升了工藝設計效率,又實現了生產現場的‘可視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529廠工作人員說。

  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上,搭載著測控通信產品——話音處理器。神舟十七號乘組還沒有抵達空間站時,話音處理器中的空空話音鏈路通道,就已經能夠實現載人飛船與空間站之間的雙向通話了。空空通信的建立,使得正在空間站“辦公”的航天員們也能隨時關心神舟十七號乘組的旅途狀況。

  當神舟十七號飛船靠近空間站組合體,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自主研制的微波雷達承擔了飛船與空間站交會對接過程中的測量重任。這型微波雷達能夠精確輸出兩個空間飛行器之間的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發射功率低、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同時,中國電科研制的激光交會對接雷達能夠提供精確定位和測量支撐。專家介紹,在飛船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引導下,激光交會對接雷達可以完成對有限空域內目標飛行器的搜索、捕獲、跟蹤測量,實時獲取相對距離、視線角等參數,為實現快速交會對接提供精准保駕護航。

  我國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已連續在軌穩定運行900天

  本次神舟十七號乘組在軌飛行,可以說挑戰多、任務重。隨著空間站應用與發展工程全面啟動,航天員在載人航天中的主體作用更加突顯。

  首先,航天員任務繁重且專業技能要求高。神舟十七號乘組在完成常規的飛行器照料、例行醫學檢查與身體鍛煉外,還要執行大量的設備維護、科學研究以及多次出艙活動任務。

  其次,既要天地默契協同,也要充分發揮航天員的自主能動作用。據專家介紹,航天飛行非常復雜,試驗開展頻繁,航天員既需嚴格遵守相關作業流程,強化天地協同,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動態調整工作和生活安排,以期達到更好的駐留效果。

  為了支持航天員更好地工作生活,針對神舟十七號乘組的配套產品性能也得到進一步提升。通過新技術的創新應用,航天員在軌健康鍛煉設備、生活保障用品均有了升級改進,為航天員6個月在軌安全健康和高效工作,提供了更加可靠、更加便捷的保障。

  神舟十七號乘組進駐后,神舟十六號乘組尚未撤離,兩個乘組將共同在軌生活一段時間,環控生保系統的處理量會由3人提高為6人。目前,我國空間站環控生保系統已連續在軌穩定運行900天。

  本次任務中,航天醫學實驗領域將繼續從失重、輻射兩個主要航天環境因素入手,研究長期飛行對航天員健康影響、航天員行為能力變化,探索先進的健康保障技術。尤其在航天員行為能力方面,深入研究精細操作能力,探索人機高效協作新技術。

  神舟十七號乘組將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各項技術試驗

  如今,作為國家太空實驗室的中國空間站,空間應用有序展開,應用成果轉移轉化成效顯著。神舟十七號乘組在軌駐留期間將繼續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各項技術試驗。

  由中國科學院牽頭負責的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上行的空間應用項目,叫作空間蛋白質分子組裝與應用研究,包含以下內容:開展蛋白質/核酸及其小分子復合物的單晶體制備,進一步研究空間微重力環境和輻射等因素對分子結構和晶體結構、生物學功能、藥效和藥理等的影響,指導空間安全用藥和地面藥物設計與開發。

  據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研究員倉懷興介紹,生命體是由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組成的,隻有獲知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才能更好破解生命奧秘和進行藥物設計。空間微重力環境能為蛋白質結晶生長提供一個相對均一和穩定的環境,有利於生長高質量蛋白質晶體,同時還能獲得蛋白質分子的精細結構,更准確地揭示其生物學功能。

  圍繞這個實驗項目,科研人員安排了蛋白質、多肽、核酸、生物材料、藥物等5類29種實驗樣品,實驗樣品在發射場完成了現場制備和加載,並於發射前8小時左右放置於生物樣品貨包送往發射塔架,並安放至神舟飛船,隨飛船發射升空。

  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的航天技術試驗是空間站應用的另外一個重要領域,主要面向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戰略需求和航天技術前沿,為未來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和空間應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前期,航天技術試驗領域已經開展了多項在軌試驗。比如,首次開展了空間斯特林熱電轉換技術在軌驗証。作為航天器電源系統新技術,斯特林熱電轉換系統具有結構簡單、效率高、質量輕、啟動快、振動小和噪聲低等優點,在未來深空探測等不依賴太陽能的空間任務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另外,前期持續開展了導電環磨屑在軌觀測情況,取得了重大進展,實現了我國首次在軌對導電環磨屑產生過程和團簇現象的觀測。本次神舟十七號乘組任務期間,也將繼續開展新一批次的航天技術試驗,及時總結和推廣試驗成果。

  《 人民日報 》( 2023年10月27日 10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