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節儉、必須” 成都大運會堅持綠色低碳辦賽

場館是大運會賽事的主要載體,也是最能體現綠色低碳辦賽的重要板塊。成都大運會遵循“綠色、節儉、必須”辦賽原則,不僅關注賽事本身,更強調建設綠色低碳的城市建筑,為未來城市可持續發展創造更加優質的生態樣板和惠民遺產。
統籌規劃節約資源成本
高標准建設打造綠色樣板
在場館規劃建設方面,充分考慮賽事需求,審慎進行場地選址和規劃,最大程度利用現有場館,最終確定改造提升36個既有場館,規劃設計13個新建場館,有效避免了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通過統籌規劃建設,使多元化場館及賽事安排做到分區合理、功能完善、交通便捷,並結合先進施工技術控制建造浪費,進一步節約了資源成本,提高了場館建設質量和效率。
大運會新建場館充分利用新型建筑技術、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技術手段,實現場館低碳、節能、環保效果的最大化,並全面採用綠色建材,減少建筑垃圾和污染物產生。新建場館均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准,塑造出多個獨樹一幟的城市新地標,成為成都踐行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
中國建筑工程魯班獎——東安湖體育公園
東安湖體育公園作為大運會開幕式主場館,由“一場三館”組成,含4萬座大型甲級體育場,1.8萬座特大型甲級體育館,3000座甲級游泳跳水館、小球館。遵循綠色低碳設計理念,注重建筑與周邊環境的融合,集成應用9大項、38小項建筑業新技術,建筑形態凸顯金沙文化“太陽神鳥”,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成為國內領先的體育娛樂新場景。主體育場首次在西南地區大規模採用“預制清水砼看台板”,該項新材料100%工廠定制生產,無現澆、無裝飾,是目前最為環保的施工方法﹔“三館”外立面由科技感極強的水平金屬百葉構件裝飾,以整體統一形式呈現,實現功能空間有機整合。
新時代100大建筑——鳳凰山體育公園
鳳凰山體育公園坐落於北部區域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由“一場兩館”組成,含6萬座專業足球場、1.8萬座綜合體育館以及一座多功能館。建設過程中,通過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提前解決管線碰撞和標高需求,避免材料的浪費,同時還採用了索膜結構屋蓋系統、穿孔鋁板外遮陽系統、蒸壓輕質混凝土(ALC)條板隔牆系統等新型技術,達到保溫隔熱降噪、提高建筑壽命、增加舒適度等效果。場館外立面設計靈感源於非物質文化遺產“蜀錦”,榮獲中國鋼結構金獎,並入選“2022中國新時代100大建筑”。
東進標志工程——東來印象
東來印象是簡陽市高標准規劃建設的文化體育綜合項目,堪稱成都“東進”戰略標志性工程。遵循“公園城市”設計理念,80畝的外環公園綠意盎然,留出150畝內心公園,建筑布局於內心公園周邊,融合水體、廣場、運動場、健身步道,打造阡陌林盤的川西景觀。鑲嵌其中的大運會比賽場館建筑面積11萬平方米,地上6層、地下1層,包含了體育館、游泳館和全民健身中心。通過運用“BIM+VR(虛擬現實技術)”等先進工藝,採用國內最先進的清水混凝土澆筑技術,打造體育館科學建造新模式,完美呈現了全國唯一異型多折面清水混凝土跳水台,榮獲“四川省綠色示范施工項目”等殊榮。同時,設立能源管控中心,實時採集、記錄場館內的水、電、氣、熱等能耗數據,利用大數據分析,統一調配能源使用,實現耗能單元的最優控制,有效避免能源浪費。
能吸水的場館——新都香城體育中心
新都香城體育中心場館是成都大運會第一個竣工的新建場館,主要包括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館、全民健身用房、室外足球場及配套用房。植入“海綿城市”理念,周圍地面全部採用透水混凝土技術,可以讓地面高效滲水、透水,持續保持路面干爽、安全。更重要的是,場館還具備雨水自然留存的功能,年回收雨水3000噸以上,基本滿足場館綠化養護用水。
城南新地標——高新體育中心
高新體育中心位於高新區中和片區,由多功能體育館、全民健身館、綜合服務中心、體育場、壘球場、風雨球場等組成,已成功服務2022年世乒賽等國際大型賽事。綜合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室內CO2濃度監控系統、與排風設備聯動的CO濃度監測裝置、過渡季節全新風運行等節能系統及設備,有效實現節約資源,提升環境價值。其中的多功能體育館是四川省第一個按NBA標准建造,可根據需求在24小時內完成制冰並轉換成為冰場,能夠滿足NBA季前賽、排球、體操、短道速滑等眾多國內外比賽要求。
改造升級注重合理運營
既有場館充分利用大運會契機優化自然通風和採光,所有場館進行了LED節能燈具替換,並實現多級照明控制﹔多個場館加裝布袋風管,使用VRV多聯變頻空調,促進場館高效穩定用能。經改造升級,大幅提高了場館的標准和服務能力,更好地服務城市賽事舉辦和全民健身需求。
四川省體育館作為大運會眾多場館中唯一列入成都“城市記憶老建筑”的場館,30多年來第一次大規模提升改造,也是此次大運改造場館中施工難度最大、投資額度最大、工期最緊的場館之一。通過植入低碳智能技術,設立先進的燈光照明控制系統、暖通設備、自動消防噴淋系統等現代化設施,實現場館功能迭代升級。
成都市乒校作為大運會乒乓球運動員的訓練場館,堅持能借不租、能租不買,優先利用機關現存儲備物資進行保障,場館內辦公使用的所有桌椅板凳,全部是籌措借用,未花一分錢。打印機也是從其他單位籌措借用,辦公電腦則是工作人員從原單位借用或者自帶的私人電腦,臨建設施從13個減到3個。通過精准規劃、合理利用,成為大運會臨建設施最少的場館。
惠民利民放大品質生活
大運會場館建造之初就充分考慮到賽后的可持續利用,更加注重全民健身需求。場館內部的各種設施和服務項目為參賽和觀賽人員提供了更加舒適便捷的服務,在賽事結束后,這些場館將進一步發揮更大的社會效益。
成都蓉城隊球迷在鳳凰山體育公園足球場的“萬人吶喊”“萬人合唱”已成為現象級名場面,場均觀眾接近4萬人,向全國觀眾証明了“金牌球市”名不虛傳。作為成都最早的大型綜合游泳池,猛追灣游泳場經改造后面貌煥然一新,設施設備先進完善,為專業水上項目訓練提供優質條件,同時保持場館票價不變,讓周邊市民平價感受高品質的運動樂趣。
成都市體育局先后制定了大運會場館開放惠民行動方案與開放清單,有序推動大運場館應開盡開、充分利用。今年還開展“‘民’心閃耀·‘惠’聚蓉光——大運場館健身門票免費領”活動。自成都大運會籌辦以來,場館已累計開放近8萬小時,服務超過510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730項、近2000場次﹔依托大運場館開展科學健身指導服務1800余場次,市民體質合格率逐年提升,去年達到94.61%。
成都大運會通過打造綠色低碳示范建筑、提升城市體育基礎設施,推動辦賽、營城、興業、惠民同頻共振,持續提升城市能級水平。精彩的賽事促進城市活力的展現,一流的場館造福民眾健康生活,綠色轉型、城市發展和幸福生活交相輝映。(王凡、實習生商譯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