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歷時163天,行程6萬余海裡,第三十九次南極考察隊圓滿完成任務

南極科考亮點多(科技視點)

本報記者 劉詩瑤
2023年05月29日08:4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歷時163天,行程6萬余海裡,中國第三十九次南極考察隊近日圓滿完成考察任務,順利返回國內。

  這次南極考察有哪些亮點?發生了哪些難忘的故事?記者採訪了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多名南極科考隊員。

  能力先行,“雪龍2”號和“雪龍”號攜手破冰,首個南極雪橇式冰雪跑道機場建成

  2022年11月底,南極中山站外圍的陸緣冰區冰雪皚皚,“雪龍2”號極地科考船突前開路,以強勁的破冰能力,帶領“雪龍”號極地科考船步步向前。兩船航行至距南極中山站僅約7.8海裡(1海裡=1.852公裡)的科考物資卸貨點。卸貨成功后,金色的霞光洒滿甲板,隊員們的笑容格外燦爛。

  這是“雪龍2”號和“雪龍”號第三次攜手馳騁極地冰區。南極中山站外圍有大片堅硬的陸緣冰,厚度接近2米。隻有把破冰船開到離站點最近的地方,減少在海冰上活動的范圍,才能更好保障人員和貨物的安全。

  “雪龍”號是一條服役30年的極地考察“功勛船”,破冰能力相對有限﹔“雪龍2”號在2019年首航,是我國自主建造的第一艘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破冰優勢明顯。后者為前者開道,承擔破冰引航任務,是“雙龍探極”計劃的初衷之一。

  “這次陸緣冰接近2米的厚度,遠遠超出了‘雪龍’號破冰能力,也超過了‘雪龍2’號設計的1.5米破冰水平。”“雪龍2”號船長肖志民告訴記者,面對挑戰,科考隊精心准備,利用直升機和無人機開展多次探冰勘察,制定破冰方案。通過艏艉向連續破冰、艏向沖撞破冰的方式,“雪龍2”號僅用2天時間,就開辟出長度約16.5海裡的陸緣冰區航道,最終抵達預定卸貨點,並將“雪龍”號引航至卸貨點。

  “本次中山站外圍兩船編隊航行和引航航行總裡程達到830海裡,在密集冰區和陸緣冰破冰引航特別是艉向破冰開辟航道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肖志民說。

  南極科考,能力先行。據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專家介紹,本次考察的作業站點和區域數量創歷次之最,“這主要源自我國極地考察實力不斷增強,能夠支撐更多科學家在南極開展科學研究。”

  在本次考察中,不僅有“雙龍探極”合力破冰,我國首個南極雪橇式冰雪跑道機場也完成了建造和試運行。

  “雪鷹601”固定翼飛機是我國開展南極航空調查任務的重要利器,其平安起降,既需要良好的天氣條件,更需要一條高質量的跑道。科考隊固定翼飛機隊隊長祝標介紹,在此前歷次考察選址、試驗性建設的基礎上,隊員們齊心協力、日夜趕工,完成了南極中山站冰雪機場的建造和試運行。

  “這次考察中,‘雪鷹601’共計在中山站附近執飛84.5小時,按計劃圓滿完成10項航空調查任務﹔數次成功起降,也驗証了冰雪機場的跑道質量。這標志著我國極地航空事業進入機場自主時代。”祝標說。

  考察成果豐碩,科研項目數量較上一年度增加20%,內陸科學考察實現新突破

  南極地處荒寒,極寒、極干、烈風等使得這裡成為探求地球演變和宇宙奧秘的“天然實驗室”。但是,隻有通過一線深入考察和實地調查研究,才能持續提升對南極的科學認知,探尋全球氣候變化奧秘。

  此次南極考察成果豐碩,科研項目數量較上一年度增加了20%。其中,對南極生態系統的調查,既包括企鵝、海豹、磷蝦、魚類等生物要素,也包括水文、化學、地質環境等環境要素。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羅光富說:“生態系統調查是從系統和全局層面對南極生態環境的調查,有助於全面監測和評估南極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

  此次科考還創新使用了我國自主研制的無人機,成功完成了4套潛/浮標回收任務。羅光富說:“原來回收潛/浮標需要大船慢速靠近,由3名隊員駕駛小艇進行抵近回收。現在有了無人機,有效避免了潛標纜繩纏繞吊艙的風險,降低了小艇對作業海況要求較高的限制,既縮減了作業時間,也更加安全。”

  內陸科學考察也有新突破。此次南極考察,由16名南極科考隊員組成的內陸隊伍,圓滿地執行了南極昆侖站、南極泰山站和格羅夫山地區三地的考察任務,創下了多項新紀錄。

  據科考隊內陸隊隊長姚旭介紹,內陸隊在南極昆侖站開展了冰川、氣象、測繪和天文等考察﹔在南極泰山站開展了測繪、大氣、高空環境觀測﹔在格羅夫山執行了冰川、氣象、測繪以及保護區調查等任務。

  在極端惡劣環境中搶時間作業,科考隊員不懼孤獨、勇敢堅守、奮力拼搏

  南極大陸98%地區被冰雪覆蓋,內陸冰蓋更被稱為“生命禁區”“白色沙漠”。對隊員們來說,科考過程充滿著各種不確定因素。

  科考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張體軍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發生在2023年1月26日凌晨。當科考隊連續五天五夜進行物資卸運后,海況突然變差。當時還剩最后3個批次的卸貨任務,洶涌的海浪不停地拍打著小艇和駁船。駁船隨著涌浪大幅搖擺,此時駁船上有重達十幾噸、高達2米的物資,如果不及時捆扎,后果不堪設想。負責跟艇作業的4名科考隊員毫不猶豫地從小艇沖到了駁船上,迅速進行固定操作。凌晨2點半,當卸好最后一批物資,大家才如釋重負。

  極端惡劣的環境條件,導致南極現場作業的不確定性極大。科考隊員們抓緊一切能工作的時間,日夜奮戰。在內陸科考中,內陸隊隊員每天清晨6點多起床,白天在茫茫雪原上駕駛重型雪地車10多個小時,晚上12點才能睡覺。其間恰逢春節,大家爭分奪秒地趕路,確保在指定時間抵達考察區域。

  祝標告訴記者,南極中山站冰雪機場建設,需要2到3個連續晴朗、風小的好天氣持續施工,才能保証高質量完工。若中途遇到風雪天氣,前面的工作極有可能白費。為此,作業團隊提前一個多月開始准備。從2022年10月24日一直等到11月4日,當出現作業窗口時,他們抓住機會、連續作業3天,最終完成了機場建設。其間,隊員們沒有吃過一頓熱飯,全靠八寶粥和餅干支撐。

  在孤獨寒冷的南極大陸,長時間駐留也是一種考驗。此次考察中,祝標和姚旭都在南極中山站堅守超過400天。之前已在南極越冬一年的科考隊員們,也繼續參與到這次科考中。

  “本次考察時間緊、任務重,隊員們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中國極地科考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張體軍說,“目前,羅斯海新站建設籌備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建成后將是我國的第五座南極科考站。”

  《 人民日報 》( 2023年05月29日 19 版)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