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探訪貢井老街-河街:文旅融合“喚醒”城市記憶

2023年05月26日17:19 |
小字號

老街,穿過漫長歲月的風雨,存錄著一個城市的流年記憶,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名副其實的城市歷史見証者。作為自貢的“貢”字來源地,貢井老街以千年長鏡頭,生動記載著自貢因鹽成邑的歷史足跡,記錄下古鹽文化發祥地的滄桑變化,以鹽商會館、明清民居建筑和古鹽業生產遺跡為載體,將千年鹽都的往事向人們娓娓道來。

初夏時節,記者來到貢井老街-河街歷史文化街區,探尋鹽業古鎮舊時光,感受這條歷史文化老街的新活力。

時間作軸 回觀老街興衰

時光流轉,貢井老街在風雨的洗禮中依然保持著自己的質朴與珍貴。漫步於此,仿佛置身於做舊的畫卷,處處透著老城的滄桑與凝重。

據貢井區志記載,貢井曾有九壩十三街,是貢井古鎮清末民初時期風貌的縮影,隨著歲月變遷,曾經車水馬龍的諸多街壩僅保留下了老街與河街。貢井老街-河街歷史文化街區初建於北周武帝時期,是不可多得成片保存的歷史文化街區。城區內,現有約15萬平方米、200余座風格各異的明清、民國時期建筑,鹽產、鹽運、鹽貿等文化遺跡及場景鱗次櫛比,展現了貢井區盛極一時的井鹽文化、鹽商文化、非遺文化等,被譽為川南明清民居建筑藝術博物館。

大約在魏晉時期,現貢井河街中段開鑿了以“大公井”為代表的一批鹽井。隨著鹽業生產的發展,這裡人口逐漸聚集,經濟逐日繁榮,狹長的河街已難以滿足發展的需要,城鎮開始從旭水河邊的河街一帶跨越陡岩向二級台地上的老街地區連片發展。太平天國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淮鹽受挫,川鹽兩度濟楚,貢井和自流井兩地井鹽生產進入歷史鼎盛時期,當時貢井老街一帶便已具今日規模。

民國以后,隨著鹽業生產逐步向旭水河上游的艾葉等地轉移,貢井城區逐步沿新街(今和平路)向南發展,貢井老街開始衰落,車房灶房、鹽市鹽店、鹽道碼頭在與時間洪流的對抗中,悄悄靜默、慢慢消失。新中國成立以后,貢井城區重點集中在旭水河東南岸的筱溪街地區,而老街-河街即成為了偏於貢井城市北隅、能得以成片保存的歷史文化街區。

文物導航 探尋舊夢繁華

“走讀貢井老街-河街歷史街區,第一個要打卡的地方必然是自貢的‘貢’字來源地——大公井。”貢井區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貢井區作為自貢井鹽發祥地之一,轄區內以古鹽文化為背景的古建筑、古遺跡、古井、古廟等井鹽文化遺跡眾多。

大公井是貢井區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的鹽井,為自貢最早一批古鹽鹵井。據史料記載,北周時期因此井而建公井鎮,唐置公井縣,后因讀音轉稱貢井縣。民間也說由於此井鹽鹵質純味香,曾作為朝廷的貢品,故將公井鎮改名為貢井鎮。為紀念大公井的功績,在該鹽井廢棄多年之后,清乾隆四十四年,在其遺址上修建了東岳廟,現存4間正殿、12間側殿。大公井作為自貢市因鹽設鎮設縣,進而合市的首批鹽井之一,其遺址是貢井區開創鹽業生產的實物見証,也是貢井行政區域演變的歷史見証。

井鹽外運,鹽道應運而生。貢井區境內鹽道遺址眾多,納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茶馬古道節點的有2處,其中之一就是貢井老街鹽道。

貢井老街鹽道始建於清初,全長166米,寬4米,是為發展鹽業而修建的主要街道。街道兩側是商住型店鋪,前商后宿連綴成街面,數百年來僅部分房屋結構風貌有所改變。老街自建成以來一直是連接河街至筱溪街的通道,是貢井政治、經濟、鹽業興衰發展的重要見証。老街兩邊多為兩層木結構的青瓦房,街下端有大石梯石階,與最古老的河街相連。當年,河街生產的鹽先從大石梯上來,再通過老街往西去。清朝時期,官府在大石梯與老街的結合處設置關卡,派人在關卡處對運出的鹽進行驗票蓋章才放行,否則視為私鹽沒收。因此,當地人常說這裡是古鹽文化的發祥地,是早年的鹽馬古道。

同大公井、老街鹽道一樣,共同見証這片歷史文化街區往日繁華的還有眾多的鹽商會館。因鹽設邑,貢井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鹽商,歷經多年的發展,鹽業生產方興未艾,各地鹽商紛紛建立起自己的會館,形成了一道獨特的文化風景。而在貢井老街,最廣為人知的當屬廣東鹽商會館——南華宮。

貢井南華宮又稱嶺南會館,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建筑整體為磚木結構,四合院帶配院布局,由戲樓、大殿、左廂房、右廂房和東側院構成,大殿兩端各筑二重封火牆,重檐疊翹,兩主牆外側均貼塑三星飛升圖,是川南地區宗廟會館建筑風格的典型代表,也是當時貢井乃至自貢地區鹽業經濟文化興旺發達的歷史見証。

鹽史悠久、鹽業繁榮,留在這片街區的歷史文物除了這些,還有清代榮縣貢井分縣縣丞居所陳家祠堂、中國第一批成立的電報局——老街郵局、曾為旭水河井鹽的水上樞紐之一,見証運鹽船支進出來往,從明代中葉始,溝通自流井—貢井的中橋……

更新利用 打造文化新名片

歲月如流,曾經氣派非凡、見証老街繁華的古老精美建筑在風雨飄搖中漸次衰舊,盡管街面及街道保存基本完整,但部分居民院落房屋朽損,片區內部分會館、宮廟也因年久失修存在一定程度的損毀或垮塌情況。為保護好傳統街區及其古建筑、文物,守護好城市的歷史和文脈,近年來,貢井區爭取國家資金3500余萬元,對老街河街街道路面、基礎設施分兩期進行了全面維修整治。同時,加快古建筑修繕,積極探索文物保護新路徑,將傳承保護歷史文化,規劃打造貢井老街作為工作重點,深挖老街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故事,豐富貢井區歷史文化內涵,完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體系,多措並舉全面保護老街歷史文化風貌,促進城市更新工作有序推進。

2020年,在爭取到國家、省級文物修繕保護專項資金共計1115萬元后,貢井南華宮維修保護工作正式啟動,運用傳統工法進行修繕,努力重現清代川南地區民居宗祠建筑風採。待南華宮整體修繕后,將結合公井古城保護利用發展規劃,打造貢井非遺展示、川劇演繹中心和鹽商文化展示場館,以實現文化遺產、歷史文化街區與百姓生活的活態融合。全國首個以“抗日獻金運動”為主題的陳列館便是利用南華宮側院建成,展出實物藏品100余件,以“節約獻金,支援抗戰”為主題,充分展示自貢民眾節約獻金救國,為抗日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的重要貢獻。2022年7月正式對公眾免費開放以來,陳列館接待游客超4萬人次,接待參觀團體200余個。2022年12月,貢井南華宮(自貢抗日獻金運動舊址)成功列入四川省第二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

在修復文物、保存歷史記憶的同時,貢井區還深度挖掘文物歷史文化內涵,發揮文物社會服務功能,積極構建貢井“博物館聚落”,充分展示老街深厚的文化底蘊。

“我們將通過街區規劃、保存修繕、嵌置合宜業態等方式,營造老街文旅融合發展濃厚氛圍。”談及貢井老街-河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思路,區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充分挖掘貢井鹽史文化內涵,在老街-河街街面適宜立面,精心設計,手繪獨具特色的鹽史人物風情、制鹽工藝、鹽運場景等面畫,把老街-河街打造為特色網紅街區。同時,積極推動明清民居建筑群保護利用,有機植入特色民宿、主題餐飲、休閑茶室、博物(陳列)館、公益講堂、傳統工藝作坊等文旅消費場景,連點成片打造為集井鹽文化、鹽商文化、民俗體驗、非遺傳承、參觀祈福、休憩養生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精品旅游景區,重現歷史文化街區繁榮景觀。(見習記者 馮方湲 記者 繆靜 攝影 宋姿熠)

來源:自貢網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