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醫學人文巡講活動走進成都、瀘州、遂寧、廣元

“鄉親們都說吃了譚醫生開的藥病好得快,我也從讓人不放心的小門巴(醫生),變成讓人放心的好門巴”“高原的冬天來得早去得晚,每次出診行走在冰天雪地的山道上,也擔心出事,但一有病人呼喚,我都起程前行”……5月23日至24日,甘孜州爐霍縣蝦拉沱鎮中心衛生院的藏族醫生譚曉琴在成都、瀘州分享的故事,讓部分醫生和醫學生在台下抹眼淚。
這是以“邁步健康路 奮進新征程”為主題的四川醫學人文巡講活動中的一個場景。5月23日至26日,包括譚曉琴在內的10名行業先進典型、公衛專家、典型醫療案例患者等組成巡講團,在成都、瀘州、遂寧、廣元巡講。巡講活動是四川衛生健康系統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一項安排,由省衛生健康委主辦、省衛生健康宣傳教育中心承辦。
她是高原“抗癌”醫生
大學畢業回鄉從醫18年
“阿爸是個鄉村醫生,每天下班回家后還有不少病人找他看病。我也要成為阿爸這樣的人。”巡講中,譚曉琴回憶起自己的從醫初心。她從成都醫學院畢業那年,父親勸她重返高原,回到蝦拉沱鎮中心衛生院,她挑起內科、外科、婦科、產科、兒科的重擔,擔起老年醫學科和心理衛生等專業的職責。
譚曉琴回憶,一個男子請她去他家看病,男子的父親已是胃癌晚期,吃不下東西也不願意吃。譚曉琴用柔和的語氣勸他“光喝茶要不得,還得吃飯”,還給老人送去自制的牛肉包。一次去老人家時,譚曉琴坐的摩托車翻車,全身也摔得生疼,老人聽說后很感動,問起譚曉琴的身體情況。“沒事,為了讓我少受點傷,您給個面子,就吃點東西嘛?”譚曉琴的回應逗樂了老人,老人同意進食。“3個月的診治和陪護,我擔起了一個女兒的職責,讓老人安詳平靜地走完人生旅程。”
2010年12月,譚曉琴被確診患了肺癌,鄉親們聽說后自發為她捐錢。接受系統治療,待病情稍微穩定后,譚曉琴又回到故鄉從醫。今年是她在高原從醫的第18年,也是她抗癌的第13年。
“我老家也是甘孜州的,知道高原從醫的艱苦,她身患癌症卻堅持和病魔對抗,身體情況好轉后再回鄉從醫,令人敬佩。我也要學習她的精神,更好地服務患者。”聆聽巡講后,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醫生歐瓊說。
另一名醫生萬利源表示,最打動他的是譚曉琴的“決心”。“從醫18年,大學畢業沒選擇在大城市工作,而是回到家鄉,這是她的決心﹔抗癌13年,依然沒有放棄為家鄉患者服務,這是一種更大的決心。”萬利源回想起自己在ICU上班時,也經常有特別疲憊、想放棄的瞬間,“如果再遇到艱難時刻,我會想到譚醫生,我會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
他是高原“虫癌”斗士
讓包虫病患者能在當地治愈
從事肝膽外科工作30多年,讓巡講團成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肝臟外科主任王文濤記憶猶新的是2006年。那年,在甘孜州巡回義診時,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些罹患包虫病的患者,“部分患者腹大如鼓,骨瘦如柴,皮膚黑黃,很多已處於晚期,肝臟被嚴重侵蝕。”
王文濤說,當地大部分病人是泡型包虫病,晚期患者隻能通過肝移植手術救命,而傳統肝移植供體短缺且手術費用高。
在臨床中,王文濤發現,雖然很多晚期包虫病患者的大部分肝臟被嚴重侵蝕,但仍有少部分結構稍正常的肝臟可利用。經過反復研究,突破多項技術瓶頸,華西醫院探索出離體肝切除聯合自體肝移植手術。
“這種手術難度非常大,也是多學科團隊合作的手術。”王文濤表示,其難點在於需要切除患者的肝臟全部拿到體外,在冰盆裡將被肝包虫病嚴重侵蝕的大部分肝臟去掉,把少部分相對好的肝臟整理拼合、修補、拼接,最后再將組裝好的“新肝臟”移植回病人體內。2014年,華西醫院完成我省首例晚期肝泡型包虫病的自體肝移植手術。
王文濤和同事幫助的不僅是患者。通過多年傳幫帶,目前甘孜州人民醫院已擁有兩個包虫病手術科室和大批相關學科的本地醫生,包虫病手術台次從2008年全年僅有10—20台次提升到每年大約500台次,基本實現包虫病患者能在當地治愈。
巡講現場,成都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范雙鳳講述了她從宣傳艾滋預防到參與新冠疫情防控工作的經歷﹔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通信指揮系統總體負責人、高級工程師袁良駿分享了他患結腸癌(中晚期)的抗癌故事……
聽完巡講,成都市第七人民醫院藥劑科副主任崔建蓉表示,“幾位報告人都對患者充滿同情心和同理心,這就是人文精神的體現。”崔建蓉舉例說,“在窗口服務時,藥劑師經常遇到焦慮的患者家屬,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對他們多些人文關懷,讓他們先平靜下來,再認真地囑咐相關注意事項、服藥方法。”
□曹宇悅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