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人繞道,到都來拍照
玉林小酒館旁的老院落 “化妝”成熱門打卡地

改造后的玉芳苑
憨態可掬的熊貓躍然於牆面,栩栩如生。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塘景色保留在院落之中。
這裡是成都市高新區芳草街道沙子堰社區玉芳苑,經過改造后的6個院落面貌煥然一新,散發出別樣魅力。
玉芳苑,是一個修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區域,“臟亂差”“老破小”曾是這裡的代名詞。30多年后的今天,玉芳苑迎來新生。“整個巷子、院子變得干淨整潔、寬敞明亮,而且每天還有很多市民來巷子裡打卡。”據沙子堰社區黨委書記楊亞斌介紹,經過改造后的6個院落,成了游客打卡拍照的熱門地。
這裡還依托黨員志願者隊伍,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引入了社會組織開展養老服務,讓這個曾經人人繞道的“老破小”,成了老年人的暖心家園。
硬件上
提出針對性改造方案 現在每天都有人來打卡拍照
玉芳苑位於成都市玉林西路片區,一首《成都》不僅火了小酒館,玉林片區也吸引著游客前來游玩。
沿玉林西路步行100多米,就能看到玉芳苑,它是一條四五米寬的巷子,兩邊依次坐落著三個院落,院落門口是川西民居風格的門頭,院落內則是一個可以遮陽擋雨的門廳。
步入巷子中可以看到,兩邊牆壁上畫著憨態可掬的熊貓,也畫著小酒館等特色元素﹔走進各個院子中,可以看見牆上、電線杆上描繪了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荷塘景色,讓整個街巷更加清新、有活力。
據了解,玉芳苑集中建成於1993年左右,共6棟建筑15個單元,建筑面積約1.4萬平方米,涉及電纜廠宿舍、拆遷院落住戶等共168戶,共550余人。從小區建成至今,一直存在規劃不合理、院落房屋破舊、停車位不足、管理無序等問題。此次改造完成后,6個老舊院落合成一個,如今巷子和老舊院落共同組成了玉芳苑小區。
據楊亞斌介紹,玉芳苑在改造前,街道、社區會同設計公司通過走訪院落居民、實地查勘、召開聽証會等多種方式,對小區進行了摸排梳理,發現主要問題包括:建筑建成年代久遠,外牆風貌污損斑駁,雨棚破損、外凸式護欄生鏽雜亂。院內平面布局不合理,院內空間使用效率較低,機動車停放堵塞通道。缺乏快遞、安防、停車充電等功能。
針對這些問題,確定了改造方案:遵循周邊與之匹配的古典川西風格,拆除建筑外立面陳舊的外凸式護欄、雨棚,安裝拉閘式護欄和統一的鋁板雨棚。重新布局院落原有平面,6個院落共增加停車位約39個。最大程度保留小區原有喬木,增加開花喬木。
“原來巷子上空都是電線,像蜘蛛網一樣,現在整個空間看起來就特別開闊。”13號院居民張芬告訴記者,現在雜亂的電線已經收攏到了管道裡。6個院落的燃氣主管完成了更換,小區內堵塞的雨污水管網完成了疏通。院落增加了路燈、壁燈等照明設施,非機動車棚增加了智能充電設施,解決安全隱患問題。
採訪的過程中,巷子中來了幾位小姑娘,邊走邊逛邊拍照。“現在每天都有很多人來這裡打卡,能夠看到這樣的景象,作為在這裡住了20多年的人,心裡還是挺高興的。”張芬說,有的小區已經裝了電梯,現在6個院落也都在商量加裝電梯的事。
軟件上
建立“一對一”幫扶機制 讓121名老人老有所依
院落打造、燃氣改造、雨污水疏通,其實只是改造中的“硬件”部分。在“軟件”方面,玉芳苑同樣做出了努力。
玉芳苑作為老舊院落,修建時間長,大部分為老年人居住,現有60歲老人104名,80歲以上老人15名,90歲以上老人2名。為了讓這些老年人住得安心、放心、開心,社區以老年人需求為突破口,充分調研掌握需求,打造了“老有所靠、老有所娛、老有所依”的愛心街巷。
楊亞斌告訴記者,他們組織建立黨員志願者隊伍以及“一對一”幫扶機制,通過建立老年人台賬,指定一名年輕黨員對接一戶空巢、孤寡、失能、失獨老人,定期上門入戶、慰問,及時掌握幫扶對象情況,解決老年人困難,讓老人有組織依靠。
此外,還通過設立院落休息聊天場所,建設“壩壩”茶鋪,形成良好的老年人溝通機制,讓老年人走出家門,暢聊家長裡短。
同時,社區通過引進社會組織開展養老服務,不僅定期組織醫生深入院落開展健康檢查、咨詢、講座等服務,還定期開展適合老年人開展的剪窗花、刺繡、縫香囊、插花等活動,並指導老年人建立模特隊、歌唱隊、舞蹈隊。
此外,社區通過引進三方組織,建立日間照料中心,每日定時送餐到老人家中,解決老人吃飯難題。
玉芳苑的成功打造,為社區老舊院落改造提供了借鑒,同樣也為社區帶來更多靈感。“院落改造完成了,但是現在小區在管理上沒有物業,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將開展的工作。”楊亞斌說,下一步將探索引入專業物業公司,將六院真正合一,整體為小區提供物業服務,給小區治理帶來更多便利。(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恆 攝影記者 陶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