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成都

濃縮兩千多年城市歷史:一座東華門 半部成都史

2023年05月22日08:11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一座東華門 半部成都史

這裡是天府廣場,是成都博物館、四川科技館,也是四川省圖書館、四川大劇院、成都體育中心……歷史上,張儀、張若首建成都城,奠定城市核心格局,便將郡守府設置在了今天東華門一帶﹔三國時,蜀漢皇宮即建於此﹔到了隋唐,此處的摩訶池是成都版的“西湖”,杜甫、薛濤都曾泛舟湖上﹔明代,巍峨連綿的蜀王府在此拔地而起﹔清代這裡是四川貢院,無數生員舉子在此為夢想而奮筆疾書……

無論經歷了怎樣的風雨,它依然是成都最核心、最繁華的所在。這一大片區域,如今被稱為“東華門遺址”。

東華門遺址,承載了成都2000多年的城市風流,也濃縮了2000多年的城市歷史。2013年以來,發掘面積約50000平方米,發現了自秦漢三國、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2000多年的歷代文化遺存。如此深厚的底蘊,必將為成都加快建設世界文化名城提供重要支點。

此地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鐫刻下了過去,為成都點亮了歷史文化的星星之火,也同全國其他城市一同匯聚出了中華文明之盛。

秦漢

“列備五都”

繁華富庶

公元前311年,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張儀與初代蜀郡守張若一同,在成都平原上修建了第一座城,這也被認為是成都城市史之始。新修建的成都以秦國都城咸陽為藍本,起點極高,“周回十二裡,高七丈”。城建好后,張若將蜀守府衙建在了城中心。

修建都江堰的李冰也是一位蜀郡守。治水時,李冰還打造了五枚石犀,《蜀王本紀》載,“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橋下,二在淵中,以厭水精。”

2000多年后的2013年,東華門遺址旁的四川大劇院建筑工地上,一尊重達9噸的石犀橫空出世。據專家考証,這尊石犀很可能就是當年李冰制作的五枚鎮水石犀之一。

“列備五都”,漢代成都成為全國最繁華、最重要的五座大城市之一。近年來,東華門遺址出土的漢代“大富昌”瓦當,就記錄下了漢代成都東華門一帶,遍布繁華考究的建筑,其精美程度令人嘖嘖稱奇。

無獨有偶,2010年,東華門附近還出土了兩通制作精美的漢碑——裴君碑和李君碑。碑身上2000多個橫穩疏闊的漢隸文字,記載了漢代成都的地方官制、文化教育、社會生活、經濟面貌和文學水平。其中裴君碑上“巍巍大漢”“列備五都”的字句,進一步凸顯了漢代成都的繁華與富庶。

唐宋

摩訶池上

浪漫泛舟

公元589年,隋統一全國,隋文帝楊堅將他的第四子楊秀封為蜀王,鎮守成都。雄心勃勃的楊秀將成都城的面積增加了將近一倍,並把自己的宮殿建在了原來的郡守府舊址之上。

建城自然需要取土,楊秀的取土地漸漸形成了一片湖泊,覆蓋了東華門遺址的大片區域。無心插柳柳成蔭,這片湖泊也漸成成都一景,並被命名為“摩訶池”(即梵語裡的“池廣大有龍”)。

杭州有西湖、武漢有東湖、南京有玄武湖、濟南有大明湖,至此,成都也有了自己的城市湖泊——摩訶池。

摩訶池建成之初,依靠貯蓄天然雨水。唐代,節度使韋皋開解玉溪,並與摩訶池連通﹔唐宣宗大中七年(853年),節度使白敏中開金水河(禁河),自城西引流江水入城,匯入摩訶池,連接解玉溪,至城東匯入油子河(府河)——從而構筑了成都城市水利設施完整的河湖水系,為摩訶池注入了充足水源與盎然生機。

地處成都城市最中心的摩訶池,從隋代逐漸成了成都最繁華浪漫的所在,楊秀在湖畔修建了散花樓,用來游宴取樂。到了唐代,李白在成都寫下了《登錦城散花樓》,記錄下了摩訶池畔的勝景。此后文人墨客、士族百姓都將此處當成了外出游玩的首選。

五代十國后,前蜀皇帝王建修建新皇宮時,將摩訶池納入宮苑,改名龍躍池。王衍繼位后擴建皇宮,為龍躍池注入活水,改名為宣華池,環池修筑宮殿、亭台樓閣,其范圍廣達十裡。

后蜀孟昶更將湖面由500畝擴成1000畝,作為前蜀和后蜀的皇家池苑。摩訶池迎來了它的極盛時期:春水碧藍映天、秋水澄澈似鏡、夏日荷風搖曳、冬日霜雪飄飛……無怪花蕊夫人在《宮詞》中贊道:“長似江南好風景”“水心樓殿盛蓬萊”。

到了南宋,摩訶池依然維持了相當的規模,大詩人陸游在成都宦游居住期間,就曾寫下了《摩訶池》一詩:“摩訶古池苑,一過一銷魂。春水生新漲,煙蕪沒舊痕。”

明清民國

王宮富麗

學風昌盛

摩訶池一共存在了1000多年的時間。公元1371年,朱元璋之子朱椿封蜀王,蜀王府就建在前后蜀的王宮舊址之上,摩訶池被填平大半,成為蜀王宮的一部分﹔而剩下部分,則在修繕后,收納進了蜀王府的后花園。

明末清初,形制精嚴、構建瑰麗的蜀王府毀於戰火。1665年,清朝在蜀王府的廢墟上修建貢院,無數生員舉子在此為夢想而奮筆疾書。雍正年間,貢院號舍已達4000多間,到同治四年時,房舍已增至13935間。

規模如此龐大的貢院,自然不可能隻有一個出入口。在貢院的東邊有一道側門,時人稱其為東華門,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幾百年后,東華門不僅成了“一眼千年,移步百年”的城市歷史濃縮原點,它還被后世認為是“巴蜀文膽之所在”。

1905年,清朝廢除科舉,成都的教育至此開始轉型,曾經的貢院號舍被拆除,一大批新式學堂在此生根發芽。其中就包括四川高等學堂——后改名為四川省城高等學堂,成為當時四川最高學府。歷經百年后,這所大學就成為如今全國聞名的四川大學。

據資料顯示,江竹筠、郭沫若、巴金等都在四川大學讀過書。近代50位“四川文化名人”中,有36人是川大校友。現在的兩院院士當中,有50多人是川大校友。

如今

遺址公園

即將開放

1987年9月,成都市體育中心體育場在東華門開工修建,1991年12月底竣工,從而結束了成都多年無法舉辦大型田徑、足球比賽的歷史,為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新的人文景觀。

建於摩訶池舊址的成都體育中心,一度創造了全國矚目的“金牌球市”。場上躍動著全興隊耀眼的金黃色隊服,伴隨著一聲聲“雄起”,成都人將自己對體育的熱愛與浪漫,書寫進了時代。

從2013年至今,東華門遺址一直都籠罩在一片神秘的薄紗之內。成都人經過成都體育中心時,總會好奇:這個曾經在“甲A”“周杰倫演唱會”上大放異彩的城市地標,未來將會是怎樣一副模樣?

將時鐘撥到2013年。那一年,成都體育中心進行提升改造的施工過程中,發現了東華門遺址。次年,該處遺址被命名為成都東華門考古遺址公園。據了解,東華門考古遺址公園發掘面積約50000平方米,分體育場內外兩個部分,包含場館地下遺址22000平方米,外場東華門考古遺址公園27300平方米,共發現了自秦漢三國、隋唐五代至宋元明清2000余年的歷代文化遺存。

其中重要的遺跡包括國內首見的五代宮廷御道、隋唐至兩宋生態人文勝境摩訶池、明代規模最大藩王府邸園囿區和國內罕見的“水上宮殿”,以及南方地區少見的唐宋園林庭院、拼花路面等。區域內出土了近萬件與成都歷代城市生產生活緊密相關的陶器、瓷器、鐵器、銅器、錢幣等文物,其中漢代“大富昌”瓦當、五代黃綠釉香爐、明宣德大碗等尤其珍貴。

21個朝代遺跡沉睡在此,既展現了成都古代城市生活面貌,又証實了該區域2000多年以來一直是成都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作為國家重大考古發現,東華門遺址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已列入“蜀道申遺”重要組成部分。

預計今年7月,東華門遺址公園外場遺址全面建成開放。屆時,成都市民能夠再次走進闊別了10年的成都體育中心,感受城市歷史文化積澱的同時,找尋那令人心動的城市記憶。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吳亦錚)

(責編:羅昱、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