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四川

四川首個長吻鮠新品種“川江1號”通過國家審定——

歷時近40年,他們培育出“江團”新品種

2023年05月17日07:37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歷時近 40 年,他們培育出“江團”新品種

  近日,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2023年審定通過的水產新品種公示,四川首個通過國家審定的長吻鮠新品種——“川江1號”位列其中。

  長吻鮠,也稱鮰魚,四川人稱之為“江團”,是長江中上游水系重要經濟魚類之一,也是川人餐桌上非常受歡迎的一種淡水魚。長期以來,“江團”原生品種抗病性不強、生長速度不快,產量始終無法穩定,致使“身價”居高不下。那麼,四川科研團隊用了近40年培育出的“川江1號”,能否讓實現“‘江團’自由”更進一步?

  前景廣闊

  但掌握人工繁育技術只是開始

  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是省內最早涉及“江團”馴養繁殖的科研機構,也是“川江1號”主要研發單位。水產所黨委書記杜軍介紹,從馴養到繁育出新品種,“大家努力了差不多40年”。

  1984年,剛剛大學畢業的杜軍領到一項任務——野化馴養“江團”,“工作有點枯燥,每天就是記錄水溫、記錄投食情況和‘江團’的生長變化。”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餐飲消費快速增長,“江團”成為四川乃至全國消費者餐桌上的高檔菜肴。但那時四川及全國對於長吻鮠的人工養殖才剛剛起步,產品長期供不應求。

  省美食家協會相關負責人回憶,1985年前后,成都市場上的野生“江團”價格達10多元一斤——那時,成都職工年均工資才剛突破千元大關。“一家人吃一頓‘江團’,半個月工資就沒了。”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水產所把繁育馴養“江團”作為主攻方向,並在1990年前后在全國率先掌握“江團”人工繁育技術。“當時以為這樣就能緩解大家‘吃魚難’問題,卻沒想到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杜軍說。

  品種繁育

  用最辛苦的辦法培育出“川江1號”

  隨著全省開始大規模養殖“江團”,問題也接踵而至。比如在眉山市青神縣,如今出產的“青神江團”蜚聲中外,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剛開始人工養殖時,卻常出現“三年兩不收”的尷尬局面。“經常血本無歸!”青神縣白果鄉養殖戶許均回憶說。

  主要原因是病虫害頻發及生長速度不快。尤其在“江團”魚苗剛剛投放階段的細菌感染或出血病(小瓜虫病)被視為“江團殺手”,造成超高的致死率。

  “要解決問題還得靠品種研發!”杜軍說,藥物等手段防治病虫害,隻會增加養殖戶投入且影響“江團”品質,隻有從提升品種抗病性、速生性角度入手,才能真正讓“江團”產業經受住考驗。

  於是,1994年前后,由水產所牽頭,啟動“江團”新品種繁育。項目一開始,就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那時候,我們沒有分子研究設備,做不了品種分析。”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回憶,最初階段,科研人員隻能採取最原始、最辛苦的辦法——挨個翻找已經“翻塘”或出塘的魚塘,尋找病虫害侵襲下的幸存者及生長較快的個體。

  “能夠幸存下來的和生長較快的,一定有‘特別之處’。”杜軍介紹,就是靠著這種最原始、最辛苦的辦法,“川江1號”有了最初的父本和母本。最終,依靠這些父本和母本,四川在本世紀初培育出“川江1號”原種。

  新品種究竟可不可靠?最直接的辦法,是通過實驗驗証,而這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根據國家有關規定,一個水產新品種要想通過審定,前提之一是必須經過4個世代的驗証,但“江團”又是出了名的“性晚熟”——一般來說,雄性“江團”需要4年才能參與下一代繁育,雌魚則要5年。也就是說,新品種可不可靠,要20年后才會有答案。

  “這些年,我們就干一件事——養魚,然后通過分子手段改良品種。”杜軍說,在長達近20年的“考試周期”裡,自己每天都在期待最終的“成績單”。

  通過審定

  新品種或助力四川“江團”產業騰飛

  終於,“成績單”在今年3月給出——全國水產原種和良種審定委員會的專家在現場驗收后認定,“川江1號”魚苗投放兩年后出塘體重可達1.4斤,較傳統品種生長速度提高30%﹔同時,“川江1號”對細菌感染或者出血病(小瓜虫病)等病虫害具備較強抗病性,專家們一致同意,“川江1號”通過現場審查。

  除了技術,大家更感興趣的是——“川江1號”能夠在多大層面上影響全國鮰魚市場。

  農業農村部監測顯示,2018年至去年底,全國鮰魚價格上漲15%左右﹔同期,全國鮰魚產量增加50%左右,前景被普遍看好。

  四川鮰魚年產量9萬噸左右、佔全國四分之一﹔全省鮰魚苗產量佔全國六成。緊隨四川之后的廣東、湖北鮰魚年產量均在7萬噸左右。

  去年“川江1號”魚苗投放量不過兩三百萬尾,不足全省鮰魚養殖量的二十分之一。那麼,新品種的到來,能否讓四川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

  “接下來,我們將以本次通過國家審定為契機,在全省加快新品種的推廣力度,讓養殖戶把收益搞上去,讓吃魚的成本降下來。”省水產局相關負責人說,“川江1號”未來有可能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成棟)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