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風箏王”鄧靜:用現代技術守護傳統風箏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誰的童年沒有飄蕩過一兩隻風箏呢?春夏之交,新晉的成都市市級非遺傳承人鄧靜又開始忙了起來。這位被譽為“西南風箏王”的成都風箏扎制技藝(金牛風箏制放技藝)傳承人奔波於各個省市之間,參加不同的風箏活動。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見到鄧靜的時候,他剛剛從“鳶都”山東濰坊回蓉。
四川風箏融合綿竹年畫特點
“扎裱繪放”均有川味特色
中國風箏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起源於春秋時期。鄧靜介紹,中國的風箏分為四大流派,分別是北京、天津、江蘇南通、山東濰坊,每一個地方的風箏都有明顯的地域文化特色。雖然不是四大流派的代表,但是四川風箏同樣有著非常鮮明的蜀文化特征。劉關張桃園三結義、川劇臉譜、熊貓等是四川風箏制作的主題。而今年風箏創作的熱門主題,更是新增了即將舉辦的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
“風小的時候,很多地方做的風箏都飛不起來﹔風大的時候,很多地方的風箏又扛不了大風。但我們四川風箏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能飛得很好。這是因為四川風箏在材料使用、搭建過程中有著自己的優勢與特點。”鄧靜自豪地說。據他介紹,傳統的四川風箏大都以慈竹為材料,這種竹子隻在中國南方生存,尤以四川、湖北等地居多。四川產的慈竹彈性、韌性都很強,且重量輕,是制作優質風箏的原料。
四川傳統風箏的制作講究四步:扎、裱、繪、放。第一步綁扎,要求制作人手藝精細。竹條劈得好、懂得科學地搭建、綁扎后不留線頭,才算是合格的第一步。裱糊則分為平面風箏和立體風箏的不同裱糊工藝。平面風箏的裱糊相對簡單,立體風箏則需要拆解分為小塊,分開裱糊。裱糊的材料大都會熱脹冷縮,扎得鬆,在潮濕的南方可能會變形﹔扎得緊,在干燥的北方可能就會裂開。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制作人還要根據自己的經驗,預估材料的熱脹冷縮情況。
四川風箏空中和地面觀賞效果都極佳的訣竅,藏在上色這個環節中。鄧靜說,四川風箏吸收了綿竹年畫的特色,色彩鮮艷,對比度強烈。而手藝人耐心細致地反復上色,保証了上色效果勻淨、透亮。因此,四川風箏在顏色鮮艷的同時,還能達到透光的效果。
最后一個步驟,考驗一隻風箏是否合格——隻有當它成功放飛,才算是真正被完成。鄧靜說,現在放風箏的方式早已超出了傳統概念的范圍,無風的室內也能夠放飛。放風箏的人通過手上的動作來回拉動風箏線,讓風箏做出高盤、低盤、俯沖、空翻、仰俯倒飛等各種動作,觀賞性極強。
在很多人眼裡,風箏只是一個玩具,但在鄧靜的眼裡,它是民俗文化的代表。“放風箏代表著放飛希望,是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放飛的風箏上畫的五隻蝙蝠,代表著“五福臨門”﹔如果是四隻獅子,則是“四世同堂”。另有一種說法,就是在放風箏的時候剪斷風箏線,代表著煩惱、災禍都隨之飛得無影無蹤。鄧靜說,四川地區放風箏的習俗,一般從春節前后持續到農歷四月。但自從1988年國家體育總局把風箏列為體育競賽項目后,更多的人開始把放風箏當作是鍛煉身體的一種方式,在時間上也就沒有了限制。
傳統風箏生存空間日益減小
紙鳶也不再是記憶中的模樣
鄧靜做風箏的經歷已經超過了30年。對於這些年間傳統風箏生存境遇的變化,他的感受頗深。
鄧靜告訴記者,現在售賣風箏的店鋪,基本已經被現代風箏“佔領”,沒有了傳統風箏的生存空間。“以前的風箏,老鷹就是老鷹,蝴蝶就是蝴蝶,飛在空中栩栩如生。現在售賣的大多數風箏,都隻保留了三角翼的形狀,又在塑料上印些不同的卡通圖案。”鄧靜痛心地說,“這隻能勉強算個風箏。”
鄧靜以前也有自己的風箏廠。狀況好的時候,廠裡共有七八十個工人手工生產傳統風箏,年產量能達到一百多萬隻。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鄧靜的風箏廠再也無法維系。現代風箏的產業化、價格低廉,都是其打敗傳統風箏、佔領市場的主要原因。一隻精美的傳統風箏,少則幾天,多則幾個月才能完成,無法契合多數人將風箏當作玩具的要求。
讓鄧靜無奈的是,就連在國內的大型風箏活動中,宣傳的主體也變成了國外傳入的軟體風箏。“這是傳統風箏的悲哀。”鄧靜解釋道,自己並不是排斥國外風箏,但大力推廣軟體風箏,必會過多地擠佔傳統風箏本就不足的生存空間。“一個精彩的風箏活動,必須是傳統、現代、運動類風箏爭相登場。”鄧靜說。
鄧靜曾經因為這樣的觀點與別人發生過爭執。一些活動主辦方為了追求照片效果,常常要求現場多呈現國外傳來的軟體風箏。鄧靜認為,這是對風箏欣賞的誤導。“雖然傳統風箏不能在空中呈現‘鋪天蓋地’的效果。但是手工藝人也在不斷努力。例如西安的李小虎老師,就利用傳統風箏的技藝和現代的材料,制作出了非常好看的風箏。”
對傳統風箏的守護,並不意味著對現代技術的排斥。如果現代的材料能夠帶給傳統風箏更好的傳承和發展機會,鄧靜認為也未嘗不可。“比如說以前我們用竹子做,現在也可以用碳片、玻璃鋼去做骨架,這會比竹條制作的風箏保存得更久,對我們傳統風箏的發展也有好處。但是我們制作、繪畫的技藝都值得保留下來,這些工藝才能體現傳統風箏的美。”
親身經歷是傳承技藝的動力
應當引導群眾欣賞傳統風箏
包括鄧靜在內的傳統風箏扎制手藝人,都在為傳統風箏的生存而努力。
鄧靜第一次做風箏是在六七歲的時候,他記得很清楚,做的是一個“衣裳風箏”,“就是4根骨架組成的T字形風箏,像衣服一樣。”后來十多歲的時候,鄧靜就開始參加全國的風箏比賽,感受到四川風箏與其他地方風箏的差距,便開始不斷地學習、進步。1993年,鄧靜開始跟著左明老師學習風箏扎制技術。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鄧靜並不算是左明的徒弟。因為鄧靜慕名而來的時候,左明並不打算收徒,所以也就沒有拜師的環節。但是鄧靜極尊敬左明,稱其為祖師爺。1997年左明去世以后,鄧靜的風箏隊便以“明靜風箏”為名出現在各個比賽的現場,表示對左明的懷念和尊敬。
鄧靜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出,隻有將經歷、記憶與傳統風箏結合,年輕人才會有動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我喜歡制作風箏,因為我有做風箏的情結。現在的年輕人隻喜歡玩風箏,不喜歡做風箏,也是因為他們沒有親手制作過風箏。”現在,鄧靜特別偏愛在學校裡推廣傳統風箏。在他看來,隻有在年輕人的記憶中種下傳統風箏制作的種子,他們才會有動力把這項技藝傳承下去。
在目前的風箏扎制技藝推廣中,鄧靜認為有兩條路最為合適。一是在學校中進行推廣,二是在風箏活動中進行推廣。“引導群眾去欣賞風箏、了解風箏,這是首要的。”經過鄧靜和其他手藝人的努力,現在四川省內傳統風箏扎制技藝的推廣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效果。“在四川經過這些年的推廣后,隻要風箏好看,放飛的技藝也高超,全場都會給你鼓掌的。”鄧靜有些興奮地說。(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劉可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