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聲”入人心 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

2023年05月12日09:00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聲”入人心 為人民抒寫為時代放歌

廣播劇

《回家》《我是戰士涂伯毅》《雀兒山高度》《珙桐花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5月6日,四川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獲獎名單公布,5部廣播劇獲獎。這些作品用聲音將觸角伸向生活,把發生在巴蜀大地上的鄉村振興、教育公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娓娓道來。它們以豐富的主題,將藝術性與思想性、可聽性統一,折射出時代之景,讓聽眾“聲”臨其境。

用聲音藝術 呈現巴蜀的鮮活生動

作為一種廣播電視藝術形式,廣播劇早期以廣播電台為載體,以語言、音樂、音響為創作元素,將聽覺藝術的魅力最大可能地發揮出來。曹禺先生曾對廣播劇有過“詩有多少意境,廣播劇就有多少意境”的精辟論斷,認為廣播劇是想象的藝術,“閉目靜聽,一切人物,生活的無窮變幻,憑借神奇的語言和音樂,你不覺展開想象的翅膀,翱翔在奧妙的世界中”。

廣播劇《回家》由四川廣播電視台創作出品,獲得中央宣傳部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四川省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特別獎。這部廣播劇聚焦大熊貓保護,憑聲音展現戲劇的張力,受到不少網友追捧。

該劇制片人、編劇之一宋錦燕介紹,《回家》八易其稿,很多時候甚至劇本的方向都被顛覆。在廣播劇《回家》創作的陣容上,邀請了著名演員韓童生、青年演員惠龍等參與,給《回家》增加了實力屬性和流量屬性。

在廣播劇《雀兒山高度》裡,主創團隊也用聲音塑造了這樣一個冰與雪交織、暖意和初心並存的人物世界:一個高大的身影從冰天雪地中走來,川藏線上,其美多吉日復一日,踐行諾言﹔雀兒山巔,其美多吉一往無前……

《雀兒山高度》導演李揚墨介紹,為了做好《雀兒山高度》,他們從最開始的研究梗概、人物的塑造,到情節細致的安排,再到音響、音效的強化運用,都不斷調修,“廣播劇重視的是聲音對真實人物的重構,一方面要有藝術的加工,另一方面又要把現實還原,找到中間的契合點,才能讓聽眾從劇情、人物和環境中獲得沉浸式的收聽體驗。”

廣播劇《我是戰士涂伯毅》,通過聲音講述成都退伍軍人涂伯毅一生傳奇坎坷的經歷,激勵新一代年輕人始終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困難。這部廣播劇用心、用情、用功,通過聲音打造了涂伯毅這位豐滿生動的人物。作品敘事平實細膩、感情真誠質朴,其中體現的信念、堅守、初心,頗具現實意義。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珙桐花開》聚焦教育,藝術家們運用富有質感的聲音,調動各種聲音要素,立足於不同角色的需求,精心搭建出一幕幕恍若眼前的場景。具有四川特色的方言、人物等,不僅有效傳達了濃郁的生活氣息,而且由角色、故事、情感、沖突、情節發展,疊加出一個別致的聲音世界,讓鮮活的巴蜀生活躍然眼前。

鍛造精品 深入生活打撈“個體”故事

文藝作品隻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進行無愧於時代的文藝創造,才能兼具“史”的知性和“詩”的感性,書寫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詩。在這次獲獎的廣播劇中,以人為切口,講述個體故事,也展現時代風華的作品並不少見。

廣播劇《回家》將主題聚焦在自帶流量的大熊貓上,以中國特色生物多樣性保護之路的探索發展歷程作為創作主軸,落腳“大熊貓野化放歸”。在劇中,顧教授、張志民、韋東東、楊曉萱等一代又一代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科研人員接棒攻堅,最終實現“人工圈養種群補給野生種群大熊貓”的夢想,展現了讓瀕危動物在自然條件下的存續發展,既是大熊貓保護研究事業的終極目標之一,也是真正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回家》一劇還描寫了祖國大陸與台灣地區科學家在熊貓合作研究中的濃厚情誼,讓“回家”有了更豐富的內涵。在宋錦燕看來,講熊貓的故事其實講的是人的故事,是我們保護生態、保護家園的理念不斷進步的故事,“它不僅講的是生態文明的中國故事,也是鮮活生動的四川故事。”

此外,創作者還深入生活,挖掘一批富有典型性、代表性人物。《長大后我就成了你》從畢業三十年師生同學會開始。老班長張雪峰缺席同學會,班主任卿老師,同學冷修竹、劉大勇一起回憶了張雪峰堅守農村教育初心、歷程,也尋找到了因病住院的張雪峰。在大學返鄉當老師的劉進步的幫助下,張雪峰通過遠程視頻和昔日同學相聚。“經歷風雨雲霞,桃李開遍天下……”在《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畢業三十年的聚會尾聲,久別的同學們唱起熟悉的校歌,這位扎根鄉村的老師,讓不少聽眾深受感動。

同樣聚焦基層教育的,還有廣播劇《珙桐花開》。該劇以馬邊彝族自治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為背景,以“桐華學校”的故事為素材,以主人公陶佳靈老師支教生活和學生吉克阿紫的成長經歷為主線。通過“阿紫逃課失蹤、眾人緊急尋找”“毅然剪掉長發、隻為達成心願”等沖突情節串聯,反映了“教育改變命運、書寫青春華章”的主題,呈現了馬邊彝族自治縣脫貧攻堅的成就,以及致力於鄉村振興的豪邁氣概。作品通過深情訴說、激情講述層層遞進,讓聽眾得以在鄉村風光之中,體味教育與育人,人與人之間最赤誠的情感。作品有四川方言的表達,有川人熱情向上性情的細致發掘,深植於地域的轉化表達,讓巴蜀風情鮮活涌來。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