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政商動態

有事商量辦,社區更美好

成都武侯:邁向全齡友好 在社區凝聚推進民生實事的強大合力

王凡
2023年04月18日15:17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近年來,成都市深入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動了一批醫療、教育、養老、托育等民生領域重大項目落地開工、竣工達效,切實增進民生福祉,提高生活品質,連續14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連續9年獲評“最具投資吸引力城市”第一名。

隨著一項項民生新政、一樁樁民生實事的落地生根,對於成都主城區武侯區來說,民生保障水平也得到顯著提升,群眾期盼解決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問題得到有效破解,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民生實事涉及面廣、關注度高,必須講科學重方法、提能力轉作風,推動民生實事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在武侯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實施方案中,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品質公共服務倍增、生活成本競爭力提升、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青年創新創業就業筑夢、全齡友好包容社會營建等工程,皆與武侯區委社治委有關,為的就是把社區小事辦成解民憂的實事,增強城鄉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實效。

院子文創園。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院子文創園。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后市場”市集。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后市場”市集。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用文化浸潤生活

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

一曲《成都》走紅之后,位於玉林西路55號的小酒館成為成都音樂文化地標。小酒館之外,倪家橋社區也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新坐標。

從玉林西路一路向南,就能看到院子文化創意園。這裡是玉林街道倪家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也是院子文化創意園入駐工作室的創業基地。

2018年,倪家橋社區通過整合轄區資源,以區域共建的形式,將原來100平方米的辦公區改建成為現在200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

結合社會發展現狀和群眾需要,倪家橋社區提出了“社區+園區”的理念,並引入本地音樂文化企業小酒館,共同打造了院子文化創意園,探索創新“社區+園區”相融共生的發展模式,搭建文創團隊孵化基地,構建成都首個與社區共建的文創園區,讓社區與文創在這個平房小院“共融共生”,用服務溫暖民心、用文化浸潤生活,形成了共駐共建服務特色。

“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使倪家橋社區率先成為一個‘易進入、可參與、能共享’的鄰裡中心和溫馨家園。這在城市更新和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程中,屬於全面提升老舊社區發展治理的范疇,優化便民服務供給。”倪家橋社區黨委副書記劉蘋表示。

2020年開始,該社區文創工作室的“后市場”市集便升級為符合當季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2.0版本,實現主題性、定制化,從青年文化、生活方式、環保公益等方面探索新的城市生活模式,並與各界合作方聯合策劃專場市集活動。

獨立書店市集、“有個約會”聯誼派對、公益專場、豐收季專場、年末大聯歡……在這個聚合眾多感官體驗與內容為一體的周末露天市集,將青年文化融合於老舊街區,不但增進了青年情感認同,還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場場藝術文化盛宴,為傳統的玉林注入更多時尚的現代潮流氣息。

無論是社區共建的文創園區,還是后市場市集營造的玉林生活方式,都是武侯區強化資源聯動的一次精彩詮釋,在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的過程中,激活社區的同時,也激活城市治理。

“巷子裡”全民友好空間。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巷子裡”全民友好空間。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增進青年情感認同

讓社區對青年的公共服務更加精准、更有溫度

同樣推進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親民化改造的,還有玉林東路社區。

在玉林三巷盡頭,一座透明的玻璃房子格外顯眼。這是玉林東路社區為殘障人士設計的友好空間——“巷子裡”,由玉林東路社區與武侯區殘疾人聯合會委托,一介公司負責策劃、設計、運營的社區殘障友好空間。

在“巷子裡”設計誕生前,調查需求成為“90后”建筑師張唐的主要工作。隨后,一系列有溫度的設計細節落到實處,包括入口處便於輪椅進入的適當坡度、滑動開關的玻璃門能供輪椅通過、可承受輪椅摩擦的耐磨木地板、可調節高度的吧台、貫穿整個空間的扶手、提示殘障人士所在位置的盲文。

與“巷子裡”一門相連的,是玉林東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前來辦事的群眾早已習慣從“巷子裡”進進出出。

“在‘巷子裡’規劃設計的時候,我提了2個建議,一是這個空間要考慮方便殘障人士、老人休息的需求,二是助力社區營造具有融合性、全齡友好的空間。”玉林東路社區黨委書記楊金惠表示,如今的“巷子裡”,也是玉林東路社區青年之家“共營店”,聯動共建社區內青年喜愛的商家店鋪空間,形成“N+青年之家”模式。撬動各方資源力量,定期開展青年藝術家個展、空間美學沙龍以及市集快閃等青年社交活動,為青年更好地融入社區搭建平台、提供路徑。

作為人民南路核心商業區的城市老舊小區,玉林東路社區常住戶6500余戶、常住人口18000余人,其中青少年約佔五分之二。自成為“社區青春行動”全國首批試點以來,玉林東路社區以城市有機更新為形、以社區青春行動為魂,積極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培育青年骨干力量、精心打造特色項目、引領青年融入城市,帶領青年在社區治理中展現擔當作為,實現“青年因社區而凝聚、社區因青年而精彩”。

為展示共建共治的青春風採,玉林東路社區新增社區食堂、社區托育園所、藝術展覽區等補充公共服務設施,打造18個文化聚落,讓社區對青年的公共服務更加精准、更有溫度。同時,培育青少年自組織“玉東少年派”“玉林仔童聲合唱團”,引導社區青少年關注社區公共議題,號召青少年帶動父母等中青年群體參與公共議題服務行動,衍生培育出“玉林媽媽團”等中青年自組織團體參與社區營造行動。

在借勢引智、盤活資源方面,玉林東路社區統籌更新社區顏值和產業導入,舉辦玉林街頭青年集市,以集聚青年消費為定位招引新消費業態,引入“首店”經濟,全國首店2家、西南區首店6家,把握青年交流、聚集的行為特點,運用新媒體手段直接聯系服務青年,吸引青年打卡玉東社區,將玉林東路打造成為成都青年生活、消費、打卡的潮流地,有效提升社區青春行動網絡影響力。

總體來看,玉林東路社區以“四維治理”推進全齡友好包容社區建設的機制搭建。社區聚焦全齡友好包容社區建設的具體目標內容和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具體任務,從“黨委居委統籌、專業規劃支撐、居民協商自治、專業企業運維”四大治理維度出發,不斷創新“雙線融合”的工作機制,推動社區有序發展治理。

陸壩社區為老志願服務。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陸壩社區為老志願服務。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推動“老有所養”落實落地

在推動老舊社區“微更新”的過程中,武侯區金花橋街道陸壩社區將發展成果與民共享,形成“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糧油全供給”的“陸壩待遇”保障體系,聚焦“一老一小”特殊群體需求,力求全方位讓居民獲得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陸壩社區,享受生活補助的老年人達500余人,佔居民總人口近四分之一。從金額來看,老年人生活補助已從1998年的每人每月10元,增加到如今每人每月400元。

面對部分居民領不到退休金的難題,陸壩社區兩委大量走訪轄區各年齡段群眾,就已到退休年齡而未領取養老金居民的處置辦法進行意見征集,形成初步意見后提經居民代表大會、居民議事會討論。最終,經議事會通過決定,從2021年7月1日起,對年滿60周歲男性和年滿55周歲女性居民中未領取退休金的每月每人發放300元社保補貼,並實行人員動態調整。

那麼,錢從何來?陸壩社區以集體所有的待建地等為載體,引進文創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打造“武侯外雙楠錦裡特色街”,通過街區打造盤活社區集體資產,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2021年,該社區完成稅收1.03億元,集體資產積累逾2億元,人均純收入3.5萬元。

“在我們社區,實現了社區日常事務管理、生產經營活動的制度化、規范化、流程化。”陸壩社區黨委書記康平說,以2019年《陸壩社區“文化+社區治理”精品示范區打造方案》為例,就經歷了項目征集、項目比選、項目實施和項目效果評價等階段,讓項目的運行充分體現了社區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

據了解,陸壩社區以全齡階段居民的多層次需求為導向,通過提高老年人生活補助、提高學生獎學金、補貼居民大病醫療、提升供應糧油質量等措施,讓轄區居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武侯區,同樣聚焦養老的,還有龍井社區。該社區利用“兩項”改革閑置社區集體資產+社區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專業力量+社會資本聯合打造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提供醫療保健、機構養老、專業護理、康復理療、營養配餐及養老培訓等全方位、多層次、專業化、精准化的服務,讓周邊老年人享受貼近子女、貼近原有生活圈的“一站式”為老服務,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

同時,龍井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還承擔了武侯區養老服務示范引領、功能試驗、專業培訓、品牌推廣等職能,打造集日托全托、老年助餐、老年教育、醫養結合、智慧養老、老年用品體驗展示、養老指導等功能於一體的成都市一流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

錦城社區兒童友好廣場——玲瓏郡廣場。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錦城社區兒童友好廣場——玲瓏郡廣場。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打造“兒童友好社區”

將“童聲童議”融入社區治理

兒童是城市未來的主人,在城市建設治理中,“以一米的高度看城市”,打造兒童友好城市,是一個城市散發的關懷與溫暖。

作為首批16個“中國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社區之一,武侯區簇橋街道錦城社區根據“兒童帶動家庭,家庭影響社區”的工作思路,開展兒童友好社區建設試點,確保了兒童參與權、發展權在社區中得到保障。

“我們成立了錦城社區兒童工作委員會,下設兒童友好家長委員會、評估委員會,積極引導學校、教育聯盟、家長委員會、兒童服務型社區自組織和兒童代表積極參與轄區兒童相關事務協商,既體現了誰主張、誰負責、誰受益的治理理念,又充分激發了兒童的主人翁意識。”錦城社區黨委書記李鑫透露,為滿足孩子們全面發展的需要,社區在原有的活動基礎上,通過建好疊溪書院,依托錦瑟年華、錦香書閣,常態化開展“讀書分享會”“閱讀馬拉鬆”“四點半課堂”“繪本閱讀”等活動。

在著力打造服務友好社區方面,錦城社區還依托簇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聘請專業社工和醫務工作者,對殘疾兒童、困境家庭兒童等提供家庭教育普惠、家庭治療等服務,保障了兒童的身心健康。

而在愛必立望江樓公園教學中心,針對兒童及青少年、親子家庭、市民提供的自然科普活動也極具城市溫度。

“通過對鳥類的觀察和記錄,可以讓孩子們認識自然、了解自然,進一步了解城市生態環境所發生的變化。”這是愛必立自然教育負責人鐘峰帶領觀鳥活動的第7個年頭。在他看來,作為全國首個第三方入駐城市公園開展自然教育的案例,愛必立望江樓公園教學中心為市民和社區的孩子提供了一個走進自然、了解自然、探索自然、保護自然的機會。

另一邊,武侯區金花橋街道花龍門社區的北斗與治理技術助力兒童友好社區項目則重在培養兒童的自我學習能力、社會生存能力。採用“線上+線下”的模式形成有效的社會動員模式,構建兒童教育的應用和科普場景,開展樂跑活動和主題教育活動,推動形成“關愛兒童、幸福未來”的兒童友好社區文化精神和氛圍,建立溫暖和諧、美好生活的社區。

在該項目負責人看來,項目成立以來,花龍門社區以充分發揮兒童參與權、話語權,保護和促進兒童友好發展為宗旨,從兒童的視角出發,為兒童提供表達意見和參與治理的平台,拓寬兒童參與社會生活的渠道,增強兒童社會參與意識,提升了社區兒童的歸屬感。

高碑社區實施“智慧高碑.愛在夕陽”項目。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高碑社區實施“智慧高碑.愛在夕陽”項目。成都市武侯區委社治委供圖

“智理”惠及全齡市民

幫助“銀齡”邁過數字鴻溝

智慧社區建設,是成都市建設品質化、現代化社區的落地舉措,始終以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從“治理”到“智理”,成都智慧社區建設一直在探索。按照成都市建設智慧蓉城戰略部署,2022年3月以來,成都市智慧社區建設按照“115N”思路,集約打造一個智慧社區綜合應用平台,合力建設一個社區主題數據庫,開放打造社區黨建、社區安全、社區治理、社區服務和社區發展5個板塊及N個應用場景。

為拓展社區智慧應用場景,武侯區簇錦街道高碑社區實施“智慧高碑.愛在夕陽”項目,建設社區智慧養老服務高地,解決好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生活就醫等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進一步改善老年人智能生活,增強廣大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為了讓老人們更好地掌握智能手機的功能,我們構建起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讓老人們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隨時隨地進行課程學習。同時,結合老人們的實際需求,講授如何運用智能手機進行線上購物,讓老人們足不出戶就能辦事,享受互聯網帶來的便捷。”在高碑社區相關負責人看來,項目為老人提供智能化民生服務的同時,也能解決其面臨的生活困境,提供智能賦能培訓,提高其適應智慧生活的能力。

作為成都街頭的“黑科技”服務設施,位於潮音社區的“5G智慧輕鬆驛站”以其智慧安防、疫情防控、環境監測、健康管理、5G設施、便民共享等12大功能吸引了眾多關注。

著力於“智慧+”,潮音社區還大力營造全齡友好社區場景。“針對老年群體,我們以種植培育、植物認養等內容吸引他們的參與﹔面對青年團體,則通過科學普及、模型展示等寓教於樂形式引導其參與其中。”潮音社區黨委委員李明徽透露,通過民主提議、民意走訪調研等程序,“智慧+”項目落地,以農耕生活為切入點,開展智慧農業科普教育實踐,助力潮音社區綜合體中文化長廊的打造。

而在更大范圍內,武侯區圍繞“聚焦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加快智慧韌性安全城市建設”這一主題,充分運用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創新成果,以“城市大腦”為支撐,完善城市智能化應用體系,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讓智能城市的管理成果惠及全社會。

(責編:李強強、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