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濕地面積持續增加,生態修復效果明顯

若爾蓋 川西明珠,候鳥家園(美麗中國·大美濕地⑤)

本報記者 王永戰 李凱旋
2023年04月09日08:2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核心閱讀

  作為我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位於川西北的若爾蓋濕地不僅是水源涵養區,還是高原生態屏障區。近年來,當地通過建立巡護機制和科學監測手段,採取治沙還草、護濕還水等措施,濕地面積和珍稀野生動物種類不斷增加。

  

  黃河流經川甘交界處的若爾蓋濕地,輕輕一甩,形成一個大大的轉彎。

  騎上馬,迎著風,生態巡護員革登扎西遠遠望著水邊的天鵝,看它們覓食、嬉鬧。他點擊手機上的“巡護員”APP,拍照記錄下周圍的自然環境狀況。這是他在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干巡護工作的第十四年。

  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境內,以高寒泥炭沼澤生態系統和黑頸鶴等珍稀物種為主要保護對象。近年來,針對過度放牧、草地沙化等問題,保護區建立起巡護機制,運用科學監測手段,採取治沙還草、護濕還水等措施,推進科學化、系統性保護。如今,濕地面積超16萬公頃,區域內珍稀野生動物種類日益豐富,濕地生態環境狀況持續向好。

  草原濕地,蘊含著豐富的泥炭資源

  地處青藏高原東緣的若爾蓋保護區內不僅有濕地,還有熱爾大草原、花湖和朗木寺大峽谷以及大片原始森林。這裡的濕地棲息著黑頸鶴、白天鵝、白鸛、花臉鴨、蓑羽鶴等野生動物。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頭部和大半頸部為黑色,極具辨識度。每到繁殖季節,很多黑頸鶴遷徙上千裡,從越冬地來到這裡的濕地安家。

  這裡的草原濕地蘊含著豐富的泥炭資源,固定了大量二氧化碳。1998年,若爾蓋濕地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8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別看現在這麼美,前些年可沒有這般風光。”革登扎西說,當地曾大規模開墾濕地放牧,讓草原生態系統遭到破壞。

  家住若爾蓋縣麥溪鄉俄藏村的牧民卓瑪澤郎也目睹了草原濕地遭受過的破壞。“上世紀70年代就有人挖溝放水了。”卓瑪澤郎還記得,家裡的鋤頭都挖斷過幾把。

  草原濕地生態本就脆弱,人為因素導致的生態破壞不僅威脅著若爾蓋,還影響黃河流域生態安全。“作為我國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澤濕地,若爾蓋濕地不僅是水源涵養區,還是高原生態屏障區,必須要保護好。”四川若爾蓋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詠秀說。

  運用科學監測手段,建立巡護機制

  沿著巡護路線,革登扎西一會兒步行、一會兒騎馬。“最多的時候,一天要走上100多公裡。”他說,如果發現異常情況,通過“巡護員”APP就能上報,保護區管理局會第一時間研判處理。

  在若爾蓋保護區,像革登扎西這樣的生態巡護員有96名。他們奔忙在草原濕地,守護這裡的生態環境,記錄這裡的點滴變化。

  為推動建立巡護機制,保護區形成濕地管理局、保護站、巡護員各負其責的三級巡護機制。“濕地管理局負責整體巡護安排,5個保護站劃村分片負責區域巡護,96名生態巡護員具體負責濕地生態管護和公益林管護。”詠秀說,巡護員還要勸阻過度放牧和捕獵野生動物等行為。

  巡護路上,革登扎西沒少遇到困難。一出去就是一天,他每次都要帶足干糧。草原濕地風大,又遍布沼澤,他得沿著牧道前行,格外小心。最難的是牧民的不理解。“前些年,很多牧民不理解我們為什麼要干預他們放牧、為什麼要提醒大家回收垃圾。”革登扎西說。

  隨著村民對濕地保護越來越了解,革登扎西和同事的工作也愈發順利。“現在牧民都會自覺清理放牧垃圾,我們壓力小了不少。”革登扎西說。

  打開GPS定位儀,代表環志黑頸鶴的光標緩緩向前。點擊屏幕,緩緩放大,黑頸鶴所在位置清晰可見。“我們給20隻黑頸鶴裝配了GPS定位裝置,這樣就能看到它們的遷徙軌跡了。”保護區管理局動植物資源調查員卓瑪姐說。到保護區工作多年,頂著高原刺眼的陽光,卓瑪姐膚色越來越黑,手背也晒得通紅,但她卻格外喜歡自己這份工作。

  如今,借助科學手段,人們對保護區內黑頸鶴等珍稀動植物和水生態環境有了更加清晰的了解。通過與相關機構合作,保護區設置了多條監測黑頸鶴的固定樣線。“監測數據顯示,來若爾蓋濕地繁殖的黑頸鶴種群數量已經穩步上升至近1000隻。”詠秀介紹。

  治理沙化土地、護濕還水,開展一體化修復

  羚牛低頭覓食,東方白鸛嬉戲,眼前的景象,得益於一系列保護措施的實施。

  沙柳圍成小格,一塊塊布滿坡地,在若爾蓋縣轄曼鎮西倉村,格子裡的高山柳成了“治沙神器”。以高山柳制成沙障,再在附近種草、植灌、施肥,當地總結出這樣的方法來治理流動沙地。“這裡以前沙化非常嚴重,有流動沙地、固定沙地和黑土灘等不同類型的沙化現象。”若爾蓋縣自然資源局局長劉學良說。

  據統計,從2017年開始,若爾蓋縣已投入資金超4億元,治理各類沙化土地超45萬畝。其中,治理難度系數最高的流動沙地已經從2014年的6.07萬畝減少到了2021年的0.21萬畝。

  多種保護措施的實施,讓濕地面積得到恢復。前些年,草原濕地地下水位下降,花湖面積一度縮減到215公頃。2010年開始,若爾蓋實施花湖濕地生態修復工程,在花湖出水口修筑了一道1700多米長的生態堤壩,將湖水牢牢鎖住。與此同時,當地還有針對性地採取一次性補償、季節性限牧還濕補償、禁牧還濕補償等多種補償方式,推動護濕還水。而今,花湖面積已擴大到650公頃。針對保護區過度放牧問題,保護區還投資1.32億元,示范性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完成季節性限牧還濕29.47萬畝、禁牧還濕2.98萬畝。


  《 人民日報 》( 2023年04月09日 07 版)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