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市州

助力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德陽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確保今年糧食穩產202萬噸

良田良技豐“糧倉”

2023年03月19日07:28 | 來源:四川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良田良技豐“糧倉”

  德陽不僅以工業聞名,農業也是這座城市的閃亮標簽。

  1978年,德陽廣漢金魚公社(今廣漢市金魚鎮)曾在中國農村改革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從三星堆考古遺址發掘的數千年前的水稻種子,訴說著關於糧食的夢想。

  新的歷史不斷書寫:廣漢市錦花村,百畝規模小麥去年畝產破600公斤,創西南地區新紀錄﹔去年底,四川智能農機裝備領域唯一一家制造業創新中心落戶德陽經開區﹔中江縣2022年糧食產量80.3萬噸,連續16年成為“全省產糧第一大縣”……

  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德陽交出什麼答卷?近日,記者走進德陽田間地頭,隻見風吹麥浪,綠油油的麥田一望無垠。位於“天府糧倉”核心區,德陽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定“糧”策、建“糧”田、謀“糧”技,助力四川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定“糧”策

  出台實施意見,明確創建30個糧油現代農業園區

  正值小麥孕穗期,什邡市種糧大戶王小波奔波在麥田,指導農戶防治白粉病和蚜虫。他流轉2600畝土地稻麥輪作,一年賣糧收入達100多萬元。“買農機有補貼、政府投錢改造大田,種糧不得虧!”

  多種糧、種好糧,是王小波的心聲,更是德陽全市的共識。

  這裡種糧有歷史。德陽地處都江堰自流灌溉區,農業生產條件優越,農耕文化歷史悠久。考古証實,3000多年前生活於此的古蜀先民已在食用大米。

  這裡種糧有優勢。德陽小麥和油菜籽單產、農機化率等指標穩居全省前列,擁有全省首個國家級糧油現代農業產業園,具備較為雄厚的農業科技裝備創新實力。

  這裡種糧有機遇。隨著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成都平原“天府糧倉”核心區等部署深入實施,德陽在資源稟賦、地理區位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凸顯。

  也有隱憂。德陽人口總數在全省居第八位,而耕地面積在全省排名倒數第五位,抓糧食生產謀時更要謀勢,須臾不可放鬆。

  順“糧”辰,落實建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要求。去年,在德陽市委九屆五次全會上,鄉村振興被確立為全市發展的“五大戰略”之一,提出實施“天府糧倉”建設等“五大工程”。

  定“糧”策,農業園區成為重要抓手。德陽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德陽片區實施意見,明確3至5年內,創建糧油現代農業園區30個,建成高標准農田313萬畝以上,支撐糧食產能達到210萬噸。

  “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也是我們奮進‘重返前三’目標的起步之年,抓好‘三農’工作意義重大。”德陽市委主要負責人介紹,今年糧食生產目標是播面穩定在472萬畝、總產量穩定在202萬噸。

  建“糧”田

  永久基本農田中高標准農田佔比超七成,居全省首位

  春耕以來,中江縣通濟鎮田間一片忙碌,數輛工程車加緊平整土地,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

  通濟鎮鄉村振興服務中心主任謝浩介紹,這片高標准農田計劃5月初完工,目前已完成土地整理2700余畝。中江全縣已建成高標准農田101萬畝,今年將新增8.4萬畝,數量創歷年之最。

  建設高標准農田是改善耕作條件、提高單位面積產出的最直接路徑。

  記者了解到,德陽在永久基本農田中已建成高標准農田212萬畝、佔比73.6%,居全省首位。今年還將新建高標准農田17.4萬畝,並補齊灌溉排水等短板,確保建一片、成一片、用一片。

  “以前田塊碎,農機打個彎彎都搞不贏。現在連成一片,大家伙有了用武之地。”最讓綿竹市種糧大戶劉永華滿意的是,高標准農田建成后生產效率提升——之前兩個人一天隻能打藥三四十畝,現在無人機飛一天,350畝都不在話下。

  推進高標准農田集中連片建設的同時,德陽還抓細抓小,開展撂荒地整治。

  “100畝撂荒地整治復耕后,去年產出1.5萬斤大豆和5萬斤玉米。”在德陽市旌陽區仙橋村,楊虎農機合作社負責人楊廷虎嘗到撂荒地整治“甜頭”。2022年,德陽6.84萬畝農戶承包土地撂荒全部整治完成。

  建好良田,更要護好良田。德陽堅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措施,先后建立市縣鄉村四級田長制,開展耕地保護專項督查整治行動,確保良田姓“糧”、農田姓“農”。

  謀“糧”技

  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98%,變“會種地”成“慧種地”

  和往年不同,廣漢市種糧大戶冷輯龍的麥田今年採用機械進行免耕播種。“免耕播種讓小麥根系發達且扎得深,這是高產的保障。”

  藏糧於技,德陽強化糧食生產科技賦能。依托四川農業大學、省農科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德陽加強糧食生產技術創新與科技成果轉化應用,主要糧食作物良種覆蓋率、主推技術到位率分別達98%、95%以上。

  同時,德陽千名科技人員下基層,圍繞主要糧油作物開展技術指導﹔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育,將更多高素質農民培養成科技種糧能手。2020年,廣漢市黃達安等6名種糧大戶,“嘗鮮”職業農民制度改革,成為四川首批擁有副高職稱的職業農民。

  種糧有好手,更要有好種。3月初,德陽市羅江區團堆村,田野被油菜花染得金黃。這裡是“水稻·油菜”雙季制種示范區和“種子芯谷”核心區。每年,羅江產出優質油菜種子可滿足3000萬畝油菜移栽用種需求。

  種業是農業的“芯片”。德陽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江濤透露,力爭到2025年,全市制種面積穩定在5萬畝以上,選育糧食作物新品種50個以上。

  德陽發揮在裝備制造和數字經濟領域的優勢,為糧食生產插上“科技翅膀”。一方面,依托農機裝備創新中心,開展丘陵地區新機具研發推廣,提升全市農機化水平﹔另一方面,充分運用農田數字身份証,構建“空天地”立體監測體系。

  傳感器埋進田裡,監測土壤條件﹔電子屏豎在空中,顯示風速光照……走進德陽市旌陽區桂花村的智慧農業產業園,隻見數據成為新農資、手機成為新農具,這裡已實現“耕種管收”全智慧化管理,變“會種地”為“慧種地”。

  春分臨近,山河漸暖,萬物復蘇。廣漢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裡,種糧大戶李杜忙著操控無人機為小麥噴洒農藥。他身后不遠處,矗立田間的一行大字格外顯眼——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侯沖 曹凘源)

(責編:章華維、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