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田疇展新姿 鄉村振興繪新景
——達州市大竹縣2022年農業農村工作發展綜述

![]() |
豐收的農田。大竹縣宣傳部供圖 |
作為達州“南大門”,大竹縣有著悠久的農業發展史,苧麻、香椿、糯稻等農作物的栽種史更長達數百年。近年來,大竹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制種大縣,大竹糧油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省五星級園區,“國禮”白茶被評為四川最具影響力茶葉單品,團壩鎮獲得全國“一村一品”示范鎮,大竹縣石河鎮被評為省級鄉村文化振興樣板村……一項項榮譽見証著大竹縣農業農村工作的強力推進,體現著大竹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行穩致遠。
2022年,大竹縣依托竹、苧麻、糯稻、香椿、白茶“5+N”特色產業,打造百萬畝特色產業基地,構建農產品百億加工集群,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持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穩糧、保供、擴產增收,牢牢穩固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2年,大竹縣全年糧食播面175萬畝,產量62萬噸,農業農村持續穩定發展,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提供強力支撐。”對於大竹縣農業農村的發展前景,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王小波信心十足。
多措並舉穩住糧食安全“壓艙石”
2022年,在大竹縣楊通鄉春光村,村民徐大川成立的合作社流轉土地4000余畝,建設了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其中有1000余畝是曾經的撂荒地。
“去年,我從外面回到家鄉,看到有些土質很好的地撂荒,覺得很可惜,就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種植基地,想著在用好撂荒地的同時,也帶著鄉親們增收。”徐大川說:“此前,還擔心虧損,回來后才了解到,政府出台了不少幫扶政策,不僅保障了所需種子、肥料、農藥等物資,還積極協調土地流轉等相關問題。”
無獨有偶,在大竹縣文星鎮方斗村,村黨委書記朱海軍帶領村民開墾了50畝撂荒地用來補種晚秋蔬菜,在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時增厚集體“家底子”。“我們要利用好開墾出來的撂荒地和冬季閑耕地,隻有將‘荒地’變‘綠地’,‘綠地’再換成人民幣,村民的錢袋子才會鼓得越來越大,鄉村振興的勁頭才會更足。”朱海軍說。
在大竹縣相關政策支持引導下,一片片撂荒地正在農戶手中變為致富良田。
為做好撂荒地治理,全力保障糧食安全,2022年,大竹縣及時對效益低下、產品品質低劣的產業進行轉型,改種糧油作物,遏制耕地撂荒發展勢頭,並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市場主體參與撂荒地整治,以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全程托管等方式推動撂荒耕地規模化治理。該縣還建立耕地撂荒治理責任分工制,相關單位定點聯系鄉鎮(街道),點對點提供技術服務,從技術上保障撂荒地復耕復種。
此外,大竹縣還充分利用高標准農田、治理完成的撂荒地、常年玉米地等高效土地,盤活田埂、四邊荒地等閑置土地,通過“一圖一冊”等相關措施,明確了全縣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示范田8萬畝,創建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萬畝高產示范區2個、千畝高產展示片4個、百畝高產攻關點6個,並組建了技術指導團隊開展技術指導,發放相關種植技術手冊,確保了技術到位。
“大竹縣堅持‘糧豬安天下’,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將糧油穩產增產擺在首要位置,保障農產品供給,實施種業振興,同時大力開展撂荒耕地整治、抗旱救災、防虫減災。目前,全縣已完成撂荒地治理3.68萬畝,騰退低質低效經濟作物0.54萬畝。”大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接下來,大竹縣將加快糧油發展,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防耕地“非農化”,遏制“非糧化”,加強撂荒耕地動態管控,抓好農業防災減災,持續推進國家級制種大縣建設,全縣糧食播面穩定在17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2萬噸以上。
現代農業體系加速構建
隆冬時節,在大竹縣月華鎮綜合農事服務中心的器械停放院內,無人機、旋耕機、育秧機等各類農機設備齊全。該農事服務中心依托“龍頭企業”四川東柳醪糟有限公司、省級糧油現代農業園區等輻射帶動優勢,專門為現代農業園區及周圍農戶提供機械化耕作服務。
“育秧、插秧、耕田、收割、收購,農戶們想要什麼樣的服務,服務中心都能提供。”農事服務中心負責人唐輝表示,“有的種植戶就從種到收全程讓我們‘托管’,平時隻要做好田間管理就行,刨去成本,早稻每畝淨利潤有700元。”
機械化助農、讓利惠農的背后,離不開大竹縣完善的糯稻產業鏈支撐。
一直以來,大竹縣糯稻產業按照“規模化、標准化、品牌化”發展思路,通過“二產帶一產促三產”,依托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聚力推動糯稻產業全產業鏈發展。在糯稻種植方面,大竹縣大力推廣“訂單式”農業,引導公司與農戶簽訂糯稻種植收購合同,公司免費向農戶發放糯稻種子、免費進行糯稻種植技術培訓,對農戶種植的優質糯稻實施保護價和高於市場價收購措施,確保廣大基地農戶獲得穩定、良好的收益。2022年10月,大竹縣醪糟產業再添生產線,四川東柳醪糟有限責任公司投資1.5億元建設的速凍湯圓生產線,年綜合產量將達5萬噸,預計銷售收入6億元、利稅0.5億元,為大竹糯稻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2022年,大竹縣全力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推進農業機械化進程,完成高標准農田建設6萬畝。開展農機機電提灌站建設,狠抓農機化生產道路建設,加強農機服務能力,主要農作物機耕、播、收面積達228.4萬畝,主要糧食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68.8%。此外,大竹縣還積極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高效農業,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創建,積極爭取將大竹糧油園區納入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儲備庫,扎實開展農業現代化。
依托特色產業,大竹縣還建成縣級物流中心1個、冷藏庫100余座,新發展糯稻2萬畝,香椿品種改良1萬畝,香椿遠銷加拿大。加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累計培育高素質農民4747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2110家。強化智慧農業延鏈,以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為主線,大力發展“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高效智慧農業,建成數字農業平台16個。實施農產品品牌培育,成功申報綠色食品4個、無公害農產品1個。
為適應農業現代化需求,大竹縣全面落實農村兩項改革“后半篇”文章,強化宅基地管理審批,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開展土地承包管理,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回頭看”,強化農村“三資”管理,監督、指導村級農業農村事項公開,農村改革走深走實,實現農業產能提升、農村加快發展、農民持續增收。
化區域優勢為發展“勝勢”
2022年10月,在大竹縣高穴鎮,村民們在當地鎮黨委、政府的引導下,在田地裡種植起秋洋芋和油菜。據了解,圍繞“壩區有種植、山區有養殖、村村有產業”的總體思路,高穴鎮黨委、政府因時、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晚秋生產增產增收潛力,並按照特色產業“1+5+N”發展體系,抓好白茶、藠頭、檸檬、水稻制種、生態種養循環等優勢產業,培育壯大蔬菜、中藥材、養殖等特色產業,保障好糧食安全的同時又鼓足群眾“錢袋子”。“我們積極轉變農業產業發展思路,在鼓勵農戶流轉土地給專合社和種糧大戶進行規模化種植的同時,用好各類‘活資源’,吸引有技術、有實力、願意到農村發展的‘金鳳凰’投資興業。目前,布局的特色產業發展帶在全鎮范圍遍地開花,形成了促農增收的‘多點格局’。”高穴鎮黨委書記鄒瑜軍說。
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也是廣大群眾的熱切期盼。
2022年7月,重慶市梁平區、長壽區、墊江縣和四川省廣安市鄰水縣、達州市達川區、開江縣齊聚大竹,借共建明月山綠色發展示范帶黨政聯席會第四次會議舉辦的契機,共謀發展之策、共敘合作之誼,聚力打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樣板地。
乘著建設明月山示范帶的東風,大竹縣立足區域優勢,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思路,依托明月山秀美風光、優勢資源、特色產業,與其余6個區、縣、強化“產業融合、抱團入圈”,共同培育精品民宿、森林康養、綠色農業等生態產業﹔與梁平、開江、達川共同打造“千年良田示范區”,建設優質糧油保障基地、農副產品保供基地。
此外,大竹縣還印發了《大竹縣2022年創建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縣項目建設實施方案》,重點打造8個鄉鎮(街道)33個村(社區),共計160余公裡精品環線,以點帶線、以線成面推動全域鄉村振興,統籌實施好公路沿線路口形象、景觀規劃、產業布局及人居環境優化整治,打造川東北丘陵地區鄉村振興樣板。
“接下來,大竹縣將繼續立足資源優勢,打造‘5+N’特色產業體系,構建農產品百億加工集群,擴大東漢醪糟、大竹白茶、大竹苧麻等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擦亮大竹農業產業‘金字招牌’。”據大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大竹縣將積極組織參與中國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強化農業產業延鏈,培育龍頭企業、農民專合社、家庭農場,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蘭楯、吳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