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且將新火試新茶

2022年12月08日09:58 | 來源:成都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且將新火試新茶

  一個熾熱的炭爐,三五好友圍坐,鐵絲網烤盤中央,茶水在壺中沸騰,周圍擺滿了橘子、紅薯、糍粑……一杯暖茶,幾句閑談,這個冬日,圍爐煮茶以席卷之勢在城市青年群體中風行,各短視頻平台的相關話題播放量超過16億次。“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白居易詩歌中的妙境,古為今用的生活美學無縫嵌入了年輕人的生活,大有接續露營成為新消費的趨勢。

  11月29日,“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盞清香的中國茶,令世人矚目。非遺的保護與傳承不僅僅是“申遺成功”,讓更多的人知茶、愛茶,共品茶香茶韻,共享美好生活,每個人都能做茶文化的傳承者。

  如今,中國茶再次走到國際舞台的“聚光燈”下,且將新火試新茶。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正在讓古老的非遺不斷年輕化、儀式化,融入生活日常,賦予時代內涵。

  國潮興起

  傳統茶飲破圈

  成都人喝茶講究愜意,有味。不管是人民公園內的“百年鶴鳴”,還是雙流區楊柳河畔的彭鎮老茶館,蓋碗裡一泡“三花”,瞇著眼睛享受著採耳,這是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生活方式。當下,“國潮”的興起讓中國茶的消費市場掀起一股新風。“圍爐煮茶”不僅成為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新寵”,也在他們的社交生活裡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早在唐宋年間,中國人便開始煮茶了,茶聖陸羽的《茶經》中也專門闡述了煮茶的過程。今年夏天一部《夢華錄》,讓“圍爐煮茶”迅速出圈,“慢生活”的愜意讓其成為茶飲市場的新時尚,掀起冬季消費新風潮。

  打開市面上常用的點評軟件,輸入“圍爐煮茶”,僅僅在成都就有上百家茶館、民宿、餐館提供這一當下的時尚茶飲服務,價格從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在城東一家小茶室內,茶室主理“花仙子”是一位茶藝師,她說:“以前我們主要是提供茶藝服務,但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圍爐煮茶’,我們也順勢而為。這種形式看似非常新潮,其實也都是我們傳統茶文化裡就有的,只是現在被賦予了很多新的內容,比如煮奶茶、果茶、養生茶等,新式茶飲的市場遠遠比想象中要大很多。”記者了解到,隨著“圍爐煮茶”越來越受歡迎,很多商家已經開始追求創新,在成都已經有情景體驗版“圍爐煮茶”,參與者身穿漢服,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傳統茶飲方式的“翻紅出圈”,推動了中國新式茶飲產業的飛速增長。《2021茶飲消費洞察》數據顯示,中國去年的茶飲市場體量已經遠超咖啡10.9倍,而“95后”逐漸成為茶飲消費的“主力軍”。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式茶飲市場規模達到2795.9億元,消費者的需求將持續上漲,預計2025年新式茶飲市場規模將達到約3700億元。

  毫無疑問,社會力量的參與有助推動更多與茶文化相關的非遺項目共同發展,對“雙創”的帶動作用也將逐漸得到體現。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陳少峰認為,如何推動傳統茶飲真正“出圈”走進年輕人生活,是中國茶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關鍵問題,“新式茶飲消費對茶文化的推廣也有借鑒之處,茶文化走進年輕人圈層需要IP引導,需要故事的包裝與跨界的嘗試,從而打破過去喝茶特定的生活場景。”

  青少年也是

  茶文化傳承者

  俗語有雲,“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文化深深融入中國人生活,成為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探索出適應當代審美與生活方式的形式,也更需要吸引廣大青少年的關注與參與。目前,中國有40多所中職和80多所高等院校開設茶學和茶文化專業,每年培養制茶、茶藝等專門人才3000多人﹔一些代表性傳承人進入學校,開展傳承教學。

  成都妹子曾小丹是一位國家級評茶師和茶藝師,多年來致力推廣川茶之美,尤其意識到“茶文化”的傳承應該從青少年入手。“很多人會覺得,隻有年長了才會對茶感興趣,但從我這些年的經歷來看,青少年對於茶文化同樣有著很大的期待,只是需要更好的途徑進行引導。”最近幾年,曾小丹每年都會接待進行“茶文化研學”的青少年,她針對不同的群體量身打造不同的茶游學計劃,“比如小學生,我主要教授他們基礎的茶葉品種識別,茶葉採摘要領,茶文化禮儀等﹔中學生的話,我會更加深入地教他們如何沖泡出一杯好茶,讓他們學會靜心,去感知茶文化的魅力。”

  成都的“茶文化研學”已經成為青少年最喜歡的研學之一,特別是每年的春天,很多學校和社會俱樂部都會組織“茶文化研學”之旅。同學們在老師或者家長的陪同下,走進茶園,親自動手實踐,感受茶樹上的鮮葉變成茶葉,在水中游弋出神奇味道的全過程。他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初步了解和認知的同時,也埋下了傳承與保護的種子。

  申遺成功,茶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又迎來新的契機。記者了解到,為增強傳承活力,文化和旅游部、相關地方政府積極支持推動相關社區、群體和個人成立了保護工作組,並聯合制定了《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五年保護計劃(2021—2025)》,鼓勵傳承人按照傳統方式授徒傳藝,依托中職院校和高等院校培養專門人才,鞏固代際傳承﹔舉辦保護傳承培訓班,加強能力建設﹔建立研學基地,編寫普及讀本,開展相關巡展活動,提高青少年的保護意識。

  一片茶葉中的

  詩與遠方

  “自秦人取蜀之后,始有茗飲之事。”這是明末清初的大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裡的一句話。言下之意,蜀人在公元前316年前就喝上茶葉了,換言之,蜀地的飲茶歷史是早於中原,並曾引領過全中國的。在本次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相關的44個項目中,四川兩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南路邊茶制作技藝、蒙山茶傳統制作技藝名列其中。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一果認為,非遺項目大多具有很強的屬地特性,茶文化是一個地方自然、歷史與人文環境的體現,人文旅游的注入能更好激發當地茶文化的活力。以茶易馬,以馬換茶,逾千年來,古老的馬幫經由茶馬古道,這條中國西部國際貿易古代商道,在高原與山區間往來,帶來貿易的繁榮和文化的交融。今天的四川,許多茶園、自然村落已成為旅游景區的一部分。茶韻一路飄香,吸引著人們開啟一場茶香之旅。

  “連綿起伏的茶山,漫山遍野的茶樹,嫩綠的茶芽在眼前生機勃勃,讓人心曠神怡。今年清明假期專門和家人到蒲江的成佳茶文化觀光區游玩,採茶、制茶、品茶,這種花錢不多,又能感受茶文化的生態旅游真的太棒了。”市民常先生如此說道。如今,一年一度的成都採茶節已經成為蒲江縣每年的重頭戲之一,越來越多的市民在每年春天走進茶鄉,騎行於天府綠道,漫步於花開麟鳳林盤景區,悠游休憩於茶庄,現場感受制茶樂趣,欣賞茶藝表演,臨走時還可以帶上“蒲江雀舌”……茶旅融合讓游客沉浸式體驗“茶生活”,更能加快鄉村旅游提檔升級,帶領當地茶農實現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

  從春夏天的戶外露營到今冬的“圍爐煮茶”,鄉村旅游正不斷拓展出新的話題和場景,未來提級發展的空間有多大?12月5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產業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了《四川省鄉村旅游提升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簡稱《方案》),順應新時代鄉村旅游發展的新趨勢新特點,從供需兩端發力,不斷提升四川鄉村旅游發展質量。《方案》明確提出,經過四年努力將四川省建設成為獨具四川特色的全國知名鄉村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5年,鄉村旅游年度接待游客達4.2億人次、旅游總收入突破3800億元,直接帶動100萬人以上農民實現就地就業。《方案》8大行動計劃中,“鄉村好物建設行動”則將推動川茶、川菜、川竹、川果、川糧油等“川字號”農特產品向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轉化。一片茶葉中有詩與遠方,“綠水青山”也不斷煥發出“金山銀山”的良好效益,為鄉村振興不斷積蓄新的力量。(成都日報錦觀新聞記者 陳浩)

(責編:高紅霞、章華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