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成都新都區: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

記者 宋豪新
2022年11月11日09:4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記者近日在成都市新都區了解到,該區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市關於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的部署要求,全面貫徹落實“健康中國”戰略,把破解“基層能力不強”的問題作為關鍵突破口,堅持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為目標,以醫防融合為紐帶,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為抓手,以慢病管理為突破口,以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為動力,積極構建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醫共體組織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續增強。

統籌資源 構建整合型醫共體建設框架

組團共建,構建3個醫共體。新都區探索推進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分別建立以區人民醫院、區中醫醫院、區第二人民醫院為“龍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樞紐,村(社區)衛生站為網底的3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區內其他醫療衛生機構為支撐,區疾控中心和區婦幼保健院發揮公共衛生服務機構專業作用,做好技術指導、培訓和慢性病管理、醫療質量控制等業務管理,推進疾病三級預防和連續管理。

條塊結合,組建3個服務中心。新都區圍繞提供專業支撐,組建慢性病管理服務中心、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中心、信息化管理服務中心3個服務中心。慢性病管理服務中心推進區域慢病管理規范化、服務流程統一化、服務質量同質化﹔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中心以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助推醫防融合﹔信息化管理服務中心搭建醫共體信息化平台,推進醫共體內信息互聯互通與業務協同。

健全機制 推動醫共體健康有序運行

建立財政支撐保障機制。新都區委、區政府堅持辦醫主體責任不變,投入1610萬元用於區域醫共體信息化平台建設,投入2162萬元、824萬元、253.42萬元分別用於區中醫醫院醫共體、區人民醫院醫共體、區第二人民醫院醫共體內信息化建設,醫共體內共用一套業務系統、共享一個數據中心,逐步實現對成員單位的統一管理。

完善部門協同聯動機制。以維護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持續性為重點,建立了醫共體管理委員會與衛健等相關部門、衛健等相關部門與醫共體、牽頭醫院與成員單位管理的三張權責清單,並將部門落實清單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考核,加強部門聯動、政策聯動、業務聯動,合力推動各項改革任務落地見效。

構建黨建引領機制。優化醫共體內部治理結構,創新建立醫共體綜合黨委,覆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黨組織,搭建醫共體事務共商、活動共辦、黨員共學平台,打通共享資源渠道,發揮牽頭醫院黨委核心領導作用,形成與黨同心、健康發展的良好局面,為醫共體建設夯實組織保障。

打通堵點 匯聚醫共體發展工作合力

實施人才強基。新都區委編辦在核定的醫共體編制總量內,根據基層需求將醫共體牽頭醫院70個編制調劑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行醫共體牽頭醫院與成員單位之間“下派與進修人員一對一互換”的頂崗使用制度﹔公開招聘39名鄉村醫生,並從鄉鎮衛生院選派40余名在職醫務人員入駐村衛生站,多渠道實現人員柔性流動,逐步緩解基層人才不足與服務能力亟需提升的困境。

規范精細運行。醫共體內新建財務運營、醫療質控、公衛管理、績效考核等10余個內設機構,逐步實現醫共體內管理統一。設立以下轉患者數量、慢性病患者基層機構管理率、基本公共衛生項目統籌開展情況等為核心的醫共體考核指標62項,以醫共體為單位開展考核,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績效分配、干部任免等挂鉤,將醫共體建設為管理、服務、利益、責任的共同體。

打通轉診梗阻。建立醫共體內分級診療病種目錄和以基本藥物為主導的“1+X”用藥目錄,3個醫共體統一藥品品種分別達416、497、383個﹔建立全區統一的慢病(高血壓、糖尿病)用藥目錄,統一藥品品種64個,在區二醫院醫共體實行藥品耗材統一管理、統一採購,集中配送,為病人轉回基層有藥可用提供保障,引導各級醫療機構按照功能定位有序診療。

優化服務 同織醫共體服務“一張網”

發展特色優勢。建設集中醫智慧醫療中心、遠程診療服務中心、醫學培訓中心、藥師審方干預系統等功能模塊為一體的中醫醫共體智能雲平台,實時查閱掌握成員單位的醫療核心業務情況,對醫共體成員單位合理用藥實行信息化管理,提升基層中醫藥合理用藥水平。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均按統一標准建設中醫藥服務區,建成8個示范中醫館和45個規范化中醫角,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30項以上。

加大扶持力度。牽頭醫院根據各成員單位實際協助開展基層臨床特色科室,促進“一院一特色”錯位發展。牽頭醫院將優質學科資源和醫生下沉至基層,加入家庭醫生服務團隊。牽頭醫院採取“牽頭科室負責、多科協作”的模式,參與基層“全專結合”門診和專科聯合病房建設,有針對性地提升基層專科專病診療能力,為基層醫生提供實操培訓平台,幫助基層開展新業務新技術。

暢通轉診通道。對基層上轉患者,牽頭醫院落實優先就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對經治療病情穩定后轉回基層的,由上級醫生繼續指導后續治療。2021年,患者雙向轉診人數達11279人,下轉患者數是試點前的2.15倍。

在改革中探索形成了創新做法和亮點經驗

據介紹,新都區在推進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建設試點中,注重創新工作模式、構建長效機制,探索形成了具有新都特色的創新做法和亮點經驗。

一是發揮優勢,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鞏固縣鄉中醫藥一體化改革成果,醫共體牽頭醫院參與成員單位示范中醫館、標准化中醫角建設,全區所有鎮(街道)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均按統一標准建設中醫藥服務區。推進中醫專科聯合病房建設、中醫藥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融合、治未病服務納入家庭醫生簽約三大項目,轄區老年人中醫藥健康管理覆蓋率達70.28%,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覆蓋率達84.31%。《中醫特色縣域醫共體建設新都探索》入選中國醫院協會醫共體分會價值案例。

二是聚焦短板,推進鎮村一體化管理。按照市委、市政府關於鄉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部署要求,新都區以方便群眾就醫為核心,出台了《新都區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實施方案》,優化調整現有村級醫療資源,將政府或集體辦村衛生站納入醫共體統籌建設,以推動村衛生站公有化、標准化、規范化為目標,實行規劃 、組織 、人員 、藥械等“八統一”管理,將條件成熟的45所村衛生站納入鎮村一體化管理,開通社保刷卡支付功能。統一村衛生站考核標准,考核結果與保障資金挂鉤,切實筑牢醫療衛生服務網底。

三是信息賦能,服務群眾健康“最后一公裡”。按照“1+3+N”(即牽頭醫院專科醫生+基層醫療機構全科醫生、公衛人員、護士+鄉村醫生、計生專干、婦女主任等)模式,組建169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團隊。以家庭醫生簽約為切入點,以慢性疾病規范管理為突破口,通過信息化數據分析發現群眾健康需求,並主動提供健康服務,為家庭醫生團隊賦能﹔通過信息化技術實現服務流程規范化、績效考核科學化,提升基層醫療管理質量,逐步建立以信息化為核心的基層醫療、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的業務融合新模式。

(責編:袁菡苓、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