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位聾人律師、涼山女孩譚婷:
用會說話的手 把正義的聲音帶到每個無聲的角落

生活中的譚婷愛讀書。
譚婷與前來咨詢的當事人交流。
10月23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網絡視聽司和北京廣電局指導,優酷出品的大型網絡紀錄片《這十年·幸福中國》繼續播出。在青春篇中,紀錄片聚焦了四川涼山女孩譚婷的故事。這位出生在四川大涼山的“90后”女孩,8歲因病失聰。性格倔強的她經過三次努力,在2020年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成為我國2700余萬聾人群體中唯一一位通過這項考試的聾人。如今,她在重慶一家律所就職,成為中國首位聾人律師。
為何選擇成為一名律師?作為一名聽障人士,如何在法庭上,和法官、檢察官進行交流?如何幫助聾人打官司?除了幫人打官司,她還在做些什麼?10月27日,譚婷與記者一起分享了她的成長故事。
連續三年出現在法考場上的“孤勇者”
命運齒輪轉動的時候,譚婷並不知道自己將被帶向何方。
那是2017年,有著“中國第一手語律師”之稱的唐帥通過網絡招聘聾人助理,協助他做好聾人案件辦理工作。此時,譚婷剛從重慶師范大學畢業,前途未卜。如果沒什麼意外,她大概率會像身邊的同學一樣,去到一所特殊教育學校,成為老師。
這則“人才招募令”攪動了她的計劃。在聽障人士人群裡,唐帥是一個特別的存在,他是中國少有的手語律師,一直在為聾人發聲,其故事也常見諸新聞報道。“想要跟他學習”的想法冒了出來,譚婷投了簡歷,並順利入職,成為那一批招募的聾人律師助理之一。
這是一個新“戰場”。在唐帥的律師事務所,一群又一群的聾人圍住唐帥,焦急地比劃著手語咨詢。分身乏術的唐帥顧不過來,聾人著急,譚婷也跟著急,卻束手無策。“他們咨詢的問題我也不懂,除非去參加司法考試,成為一名律師。”這個大膽的想法在譚婷的腦袋裡長了出來。
司法考試是中國難度最高的職業資格考試之一,全國平均通過率常年在10%左右。現行的法律、司法解釋浩如煙海,並且每年會新出台一些法律,修改一些法律,這些都為通過這項考試增加了難度。一名聽障人士,要走這樣一條“史無前例”的路,注定“孤勇”。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參考,也沒有人同行,甚至也不知其歸途如何。
盡管如此,法律“小白”譚婷還是一頭扎進去,生澀專業的法律術語給了她當頭一棒。什麼是“當事人”?租賃合同裡承租人和出租人到底誰是房東,誰是租客?“法人”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組織?律師為什麼要給“非正義”的人辯護……為了弄懂這些概念,她費了一番功夫。找到講解的視頻,有的沒有字幕,隻能看見老師的嘴上下翻動﹔有字幕的視頻,她需要一邊按暫停,一邊摘錄內容。30分鐘的視頻,她要花3個多小時才看完。
知道自己比別人基礎差,譚婷拼了命地“啃”書。備考的三年裡,她幾乎每天六點起床,晚上十一二點甚至更晚入睡。乘坐地鐵、上廁所的碎片時間都會被她利用起來,用手機看知識點。“好幾次看到文字就生理性頭暈想吐。”
2018年法考,她差10分通過考試﹔2019年,又差4分。其間,一起來到律所的聾人同事,也陸續離開,隻剩下譚婷一人。孤軍奮戰,壓力大的時候,她躲進廁所,哭完,又繼續拼搏。
難的時候,她會想起自己的母親,一位朴素的農村婦女。在自己失聰后,母親帶著她四處求醫。盡管家裡經濟欠佳,母親卻從未放棄,也毫無怨言。為了更好和譚婷交流,文盲母親硬是自學識字,盡管筆畫書寫順序不對,卻最終可以用文字為譚婷疏解情緒。后來,母親又學會了玩微信,常在朋友圈為譚婷的動態點贊。
譚婷出生在涼山州鹽源縣,這裡高山峽谷環繞,丘陵盆地縱橫。在山裡人朴素的世界觀裡,“山不過來,我就過去”,這富有哲思的道理,像日常一樣,融入譚婷和母親的生活。
第三次法考前一周,譚婷被告知母親已是癌症晚期。而幾年前,他的父親也因病離去。一邊是夢想,一邊是親情,譚婷被碾壓在中間。她要放棄考試,母親卻叮囑她不要放棄。去往考場的路上,她一邊走,一邊哭,“我每離開她一秒,就會少陪她一秒。”
這一次,夢想終於照進了現實,她通過了考試。
15年沒說過話的她重新開口
進入律師事務所后,譚婷需要當好聾人委托人和健聽人(聽力健全人的簡稱)律師之間的橋梁,幫助他們進行翻譯。因為無法用口語表達,最開始譚婷隻能通過書面交流,這導致咨詢進程很慢。為了更好地適應工作,重新學習說話,就顯得迫在眉睫。
想象一下,在聽不見自己聲音情況下發音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8歲時,譚婷剛上二年級,因中耳炎治療不當失聰,被迫輟學,此后不再開口說話,也沒有接受過完整的口語康復訓練。這使得她僅能憑借自己記憶裡模糊的拼音發音。手機調整為拼音閱讀模式,打開“語音轉為文字”軟件,她就這樣慢慢摸索,矯正自己的讀音。如果語音標准,語音轉換軟件就能准確翻譯出對應的文字,說得不標准就練到標准為止。“最開始,我說‘你好’,結果語音識別出來的是‘2案情’。”回憶到這裡,譚婷有些哭笑不得。僅僅一句簡單的“很高興認識你”,她就練習了3個月。
在這個過程中,她還要克服生理性的痛。因為有近15年沒有說話,譚婷的聲帶已慢慢退化了。這讓她最初練習時,不僅不清楚,還很吃力。時間稍久,喉嚨就像有針刺一樣,喝水都疼。
每前進一小步,都很難,但譚婷不想放棄,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倔小孩,認准的事,總是想走到底。去樂山市特殊教育學校讀書時,本應該讀二年級的她,卻吵著跳級讀五年級。被學校拒絕后,她不甘心,一路哭鬧直到如願,“想著少讀幾年書,可以給父母減輕負擔。”最開始學習,不知老師講的內容,努力了一學期,數學卻隻考了70分。寒暑假,她不休息地學,最后成為班裡成績最好的學生。考大學時,一起考試的4名學生裡,隻有她上了本科。每次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她會想到自己的家鄉,在涼山的一個小村裡,高山連綿。她透過木制的大門,望向遠方,生出一種迫切想讀書,想改變的心情。
好在同事也鼓勵她用口語表達。每次,當她想拿筆寫給同事看時,他們會搶過譚婷的筆,鼓勵她慢慢說,這樣的耐心給予了她很大的鼓舞。去逛商場、去買奶茶……越來越多的時候,譚婷願意開口說話,也願意表達自我。
律師並不是隻站在法庭上激昂陳詞
傳統來看,律師的主要工作就是辯護,而這是一個很需要聽力和口語的職業。作為一名聽障人士,如何在法庭上,和法官、檢察官進行交流?又如何幫助聾人打官司?如果這些不能實現,那成為聾人律師的價值和意義在哪裡?
譚婷為此迷茫過,但生活總會讓答案顯出。2021年,譚婷接待了一位長期被家暴的聾人。因為不識字,也不知道怎麼溝通,讓她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2019年,聽工廠同事介紹,重慶有會手語的律師團隊能夠幫助聾人維權。這位委托人一路輾轉,才最終聯系上譚婷。委托人的遭遇讓譚婷淚目,她耐心了解情況,陪她取証,幫助她解除婚姻關系,重獲新生。后來,譚婷了解到,這位委托人已開啟了新的家庭生活,如今生活幸福,這讓她開心不已。
還有一次,一位女孩找到譚婷,告訴她自己借錢給朋友,不僅要不回錢,還被恐嚇如果走法律途徑,或者報警,她會被關押坐牢。女孩對這樣的“恐嚇”深信不疑。后來,在譚婷和同事幫助下,這位女孩才通過法律訴訟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接受聾人的法律咨詢、陪同他們取証調查……在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裡,譚婷慢慢意識到,一個律師的存在價值,並不是隻有站在法庭上,激昂陳詞,還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法庭外。這部分工作值得去做,也需要人做。對於一位聾人律師而言,她能搭起一座這樣的橋梁,幫助聾人進行法律維權。
目前,我國約有2700余萬聽覺障礙人士,很少人能切身體會到他們面臨的法律困境。譚婷也發現,因為接收到消息有限,很多聽障人士對於法律了解甚少,“比如,對於健全人而言,高空拋物是違法的,這是一個很簡單,甚至很常識的法律知識,但是聽障人士可能並不知道。”
知法才能守法,才能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很多聽障人士卻缺乏“知法”的渠道和路徑,並面臨著一些大眾難以想到的信息差和語言習慣等。
比如,譚婷剛去律師事務所工作,用的是文法手語,但這種手語卻讓前來咨詢的聾人不能理解。手語分為文法手語和自然手語。特殊學校教授的都是標准的文法手語。這種遵循漢語語言順序打出來手語,就像我們把一個個英語單詞按照漢語的語序拼湊成一句話一樣。而自然手語並不遵循漢語的語序,其特點是形象性較強,以視覺為主。她舉例,比如,“滅火”這個詞,按照文法手語,是先比出“滅”的動作,再比出“火”的動作,和漢語表達習慣一致。但這會給習慣用自然手語的聾人造成誤解,讓他們誤以為滅的火又燒起來。“這是因為用自然手語的聾人習慣以視覺為主!”譚婷補充,諸如這樣的,還有“不喝牛奶”,文法手語按照漢語語序打,是表示“不喝牛奶”,但這會被使用自然手語的聾人誤認為是表達“牛奶喝不”。
在唐帥看來,聾人普法任重道遠,而譚婷就像星星之火去燎原,讓更多的聾人看到,他們是可以學習法律,是可以走上法律這條道路,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她,向更多人普及法律的知識。
如今,譚婷還固定前往西南政法大學卓越公共法律服務人才實驗班進行授課,以培養一批既懂法律又懂手語、能夠直接為聾人提供專門法律服務的人才。她還聯手重慶市大渡口區殘聯,為聾人開設普法講座……2020年,她還在社交平台注冊賬號,用短視頻進行手語普法,“試用期方面的規定”“嫁出去的女兒可以繼承父母遺產嗎”“出借身份証有風險嗎”……針對聾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她都用手語一一解釋。在譚婷看來,這種方式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每一種角色,她都樂在其中
生活有緊繃難喘氣的一面,也有鬆弛的溫柔。
今年初,譚婷晉升為一名母親,她形容自己的生活是兩點一線,卻樂在其中。工作時,她接受聾人委托人的咨詢,也協助同事進行案件的証據收集等。回到家,她忙完寶寶的事,會打開視頻,錄制一些手語普法視頻。有一次,她在直播,一位遠在江蘇的聾人朋友給她留言,感謝她多年前給予的法律幫助。“沒想到這麼久,他還能記得我。”這讓譚婷暖暖的。
偶爾,她也會涂上漂亮的口紅,但卻不熱衷美妝。像很多女孩一樣,她喜歡淘寶,卻鮮少在直播間買東西,因為更愛貨比三家的實惠。
生活給她寫了一首現實主義詩歌,她卻將其過成了浪漫主義。她愛詩歌,喜歡舒婷、徐志摩和海子,偏愛“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興致來時,還會寫上幾句,消解生活的苦和樂。她也愛跳舞,沒有孩子之前,她曾學過一段時間街舞。她記得,在樂山市特殊教育學校學習時,她第一次接觸舞蹈,就愛上了。大學時,她參加了重慶夢翔殘疾人藝術團,還在文藝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她還喜歡唱歌,雖然聽不到自己的歌聲,但就是喜歡跟著歌詞感覺唱歌的曼妙,細嗅歌詞的美妙,這是她獨屬的“通感”主義浪漫。
2020年,成功通過法考后,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各種新聞報道關注到譚婷,關注到聾人這個群體。如今,最高人民檢察院召開新聞發布會還安排了手語翻譯,西南政法大學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務實驗班,培養又懂手語,又懂法律的人才﹔科技方面,AI電話、AI手語主播接續誕生……她真切感受到,未來,有著更廣闊的天地,等著她和聽障人士翱翔。
在採訪的最后,我們注意到,備考法考時,譚婷在每一本書的側頁都認真寫下一個“初”字,並在后面畫上一個俏皮的小愛心。成為律師的初心是什麼?譚婷想要守護的初心又是什麼?在譚婷辦公桌旁,一張頁邊微卷的便利貼給出了答案,上面寫著“用會說話的手,把正義的聲音,帶到每個無聲的角落”。
人物名片
譚婷
1992年出生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重慶師范大學特殊教育信息與資源專業畢業。2020年,通過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成為我國2700余萬聾人群體中唯一一位通過這項考試的聾人。目前,就職於重慶一家律所。(叢雨萌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邊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